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国的民营企业作为本土成长的经济力量,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民营企业中有90%为家族企业。有研究表明,在家族企业中100%的家族企业控制权掌握在企业主或是家族成员手中,使得职业经理人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然而,很多融资能力很强、技术设备先进的家族企业还是陷入了成长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大多数企业似乎都忌谈自己为家族企业,因为在中国,谈起家族企业,大家多会联想到管理落后、任人唯亲等负面现象.然而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共有790万家民营企业,占企业总数70%以上,其中大多数是家族企业.据统计,2010年底,我国2,063家A股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达762家,家族企业在上市公司中比重达36.9%.  相似文献   

3.
"我国85.4%的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未来5至10年大约3/4的家族企业将面临交接班问题。”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在中国大型民企传承论坛暨家族文化传承论坛上说。  相似文献   

4.
民营企业特别是家族企业的传承接班问题并不是中国独有,也是世界性难题。欧洲、美国、日本的企业7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家族企业。在东方经济圈中,日本、韩国、东南亚的华人华商,香港、大中华区,也多采取家族企业的管理方式。可以说,家族企业是一种最为古老悠久的企业管理模式,贯穿了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  相似文献   

5.
唐松 《企业研究》2008,(5):56-57
目前,我国内地大约有150万家民营企业,其中80%以上属于家族企业。而在世界范围内,家族企业的比例也高达65%~80%。在美国,90%的企业是家族企业,雇佣了50%以上的劳动力;在世界500强中的美国企业,其中有35%是家族企业。在华人中,华人首富李嘉诚拥有的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长江基建等家族企业的总市值高达5000亿港元;而刘氏家族控制的新希望集团,则是内地家族企业的龙头。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家族企业改革的动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大批个体、私营和民营企业,其中80%以上是家族企业。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指出,我国私营企业90%以上是家族企业,近年来,家族企业得到迅速发展,但与国外家族企业相比还比较弱小。一些从创业期进入成长期的家族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的管理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族企业领导者的领导能力。 一、我国家族企业领导者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家族企业生命周期及其成长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家族企业在25年的发展历程中,活力四射,成为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但不可否认的是遇到了不易克服的“瓶颈”制约——生命周期很短。《每日经济新闻)2005年7月1日报道:中国每年新生15万家家族式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死亡10万家,有60%的企业在5年内破产,有85%的企业在10年内死亡,其平均寿命只有2.9岁,可谓各领风骚三五年。美国布鲁克林家族企业学院的研究证实,全球有70%的家族企业未能传到下一代,88%的企业未能传到第三代,只有3%的家族企业在第四代及以后还在经营。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结果也显示,所有家族企业,只有15%的企业能延续到第二代以上。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家族企业如雨后春笋,民营企业中绝大部分又是以家族企业为主的形式。要做大做强,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家族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80%以上的中国民营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家文化”是支撑企业发展的基础。随着企业的壮大发展,家族利益和公共利益往往会发生;中突,“家文化”也会成为家族企业难以科学管理、产生各种问题的根源。贵州百强企业的两代创业者认为“家族企业是主流,公共公司是方向”,而这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担子正落在企业第二代、第三代接班者的肩上。  相似文献   

11.
家族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及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范围内,家族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在65%以上。在美国,90%的企业是家族企业,世界500强中的美国企业,35%是家族企业,其中就有名列首位的沃尔玛。目前中国内地有150万家民营企业,80%以上是家族企业。20世纪初,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在国外开始引起重视,而我国则是近年来才开始加以重视。家族企业作为企业群体中的主要成员,在社会责任的履行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因而研究家族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和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沈红梅 《现代企业》2005,(12):24-25
家族式民营企业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企业形态。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由家族所有或经营,我国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家族式民营企业数量大约占中小企业总数的73%。家族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其形态不断变迁,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如瑞士的劳力士公司和美国的杜邦公司(年龄都超过200岁)。中国也有不少企业初步实现了良性发展,如太太药业、联想集团等。但大部分家族企业没有这么幸运,它们或夭折,或长期停留在某阶段。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有关资料统计,到2004年我国民营企业已超过600万家,可以说,民营企业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然而,值得关注的是,民营企业的生命力非常脆弱,平均寿命仅为3-5年。据商务部的资料显示,我国内地每年新生15万家家族企业,同时每年死亡10万多家,有60%的家族企业在5年内破产。  相似文献   

14.
朱芝林 《新企业》2003,(12):33-33
民营企业中,绝大多数为家族企业。对于家族企业,无论经济学界还是管理学界目前并无一个公认的定义。大致定义为:家族企业是以血缘关系为基本纽带、以追求家族利益为首要目标、以实际控制权为基本手段、以企业为组织形式的经济组织。在现阶段,中国民营企业摆脱家族制十分困难中国并不缺少企业家,不乏想当老板的人,但缺乏愿意为老板诚心诚意服务的有道德的职业经理人。  相似文献   

15.
我国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瑛 《现代企业》2006,(5):26-27
一、我国家族企业及其代际传承现状 1、家族企业的发展现状。家族企业是在企业制度层面上解决出资人结构的企业存在形式。是所有权为企业主或其家族所有的企业。在全世界,主要由家庭成员所有、控制或经营的家族企业占企业总数65%-80%:而在我国,自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推行以来,家族企业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迅速发展,在数以千万计的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超过90%以上。在现阶段。家族企业的第一代企业家(创业家)为使企业持续发展,面对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接班人的选择问题:子女传承还是引入职业经理人。  相似文献   

16.
美国42%的企业为家族所控制,欧洲43%的企业是家族企业或家族关联企业,我国90%以上的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可见家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竞争加剧,我国家族企业正面临生存和发展的“瓶颈”,要么消亡。要么转型。关于目前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存亡,业界基本达成共识:家族企业家族管理必然死路一条,家族企业非家族管理才是必由之路,即引进职业经理人,实行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实现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现代化。可是。目前我国家族企业中老板与职业经理人往往同床异梦,老板侵犯经理人权益和经理人损害老板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双方互信、协作机制难以建立。难道老板与经理人之间注定不能相融?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42%的企业为家庭所控制,在欧洲,43%的企业是家族企业或与家族关联的企业;在我国,90%以上的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可见,家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考多大的比例。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竞争加剧,我国家族企业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瓶颈”,要么转型、要么消亡。关于目前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存亡,业界基本达成共识,家族企业由家族来管理必然死路一条;  相似文献   

18.
一般说来,民营企业是相对于国有国营企业、外资企业而言的。追溯民营企业资本积累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采用了家族制的企业治理模式(甚至包括那些通过收购或其他途径实现对国有企业产权控制的民营企业)。目前,相当多的家族企业的成长瓶颈主要不是金融资本,而是管理资源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储小平,2002)。应焕红(2003)对浙江乐清家族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有97.06%的业主认为管理水平低下已经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家族企业实际上是家族与企业的统一体,这两者有着根本不同的存在动机,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企业往往会因为家族的强权而处于下风,这令许多非家族管理人员感到不公平。  相似文献   

19.
“占中国经济总量70%~80%的民营企业中,有90%以上是家族企业。”方太集团董事长茅理翔披露了这样的数字。但是,我国家族企业的经营年限平均为8.8年,一半以上的(59%)企业成立于2001年之后,相比欧美发达国家那些已经传承到了第四代甚至第五代的家族企业,我国很多的家族企业还处于婴幼儿时期,在管理手段和制度建设上存在很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特别是员工激励方面,问题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20.
据统计,目前在中国国内的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至少占到了90%以上,它们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有相当部分家庭企业,由于其发展历史不长、总体规模不大、技术较为落后,并受其自身特征及其管理模式的影响,其治理结构存在诸多缺陷,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家族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竞争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