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常桌加工、经营病死、死因不明猪肉案为例,阐述由此引发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中国医科院肿瘤所、世界卫生组织肿瘤处联合公布:吸烟将是21世纪中国人群的首位死因。  相似文献   

3.
《数据》2005,(4)
目前,癌症死亡已位居我国各类死因的第一位,其中8种癌症死亡又占我国癌症总死亡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4.
《数据》2005,(4):6-6
目前,癌症死亡已位居我国各类死因的第一位,其中8种癌症死亡又占我国癌症总死亡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5.
《中外企业文化》2004,(10M):i014-i014
中国疾病监测系统一份报告表示:中国意外死亡原因中交通事故和溺水居第二和第三位,意外死亡占死亡人口(监测人群)的11.1%。其中交通事故所致意外死亡每年以4.5%的速度上升,到1994年已达万分之1.5,自1992年起就成为男性意外伤害的第一位死因,也已成为一些发达地区少年儿童的意外伤害第一位死因。  相似文献   

6.
谁之过     
《英才》1998,(1)
★那艘著名的航母“尼米兹”号再一次开进那个著名的“海湾”的时候,萨达姆知道,老美绝不是仅仅想让原油价格因此每桶上涨2美元。★谋杀戴安娜?戴妃死因疑点,再掀波澜——如果这一切是真的,那将是本世纪末最让人毛骨悚然的谋杀。来自法国检察部门和警方的调查,显示出戴妃死因有几个重大疑点。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世界上最好的侦破推理小说就是英国人写的,如果英国人用他们无与伦比的逻辑才能,来设计一场案中案的谋杀,  相似文献   

7.
企业有病了才会短寿。 修正集团是中国境内著名的中药现代化企业,修涞贵对于企业短寿懂得分析,也带有明显的中国中医的特点,他形象地指出,“头昏短视,肝气不舒,消化不良,胸闷气短,血脉不畅,精神抑郁”这六种企业疾患,是导致企业短寿的“六大死因”。  相似文献   

8.
老医博 《企业文化》2003,(10):31-33
最近,韩国现代集团总裁郑梦宪跳楼自杀,举世震惊!尽管其死因至今仍是一个谜,但人们普遍怀疑这与其不堪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有关。其实,中国职业经理人也同样面临着“心腹”之患的威胁。  相似文献   

9.
国际劳工组织在对非洲、哑洲和拉丁美洲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50个国家的情况分析后估计,目前全世界有3650万劳动年龄的人口感染艾滋病或是HIV病毒携带者,到2005年,将有2800万劳动者由于艾滋病而失去工作。由于缺乏足够的治疗,到2010年时,艾滋病人和HIV病毒携带者将达到4800万,到2015年将增加到7400万,到那时,艾滋病将成为工作场所的第一死因。  相似文献   

10.
经理人读物     
<正>《生死劫》【作者】艾学蛟【定价】32.00元【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简介】中国企业的死亡率很高。死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制度问题,有的是因为管理问题,有的是因为产业选择问题,也有的是外部环境问题,还有不少企业是因为不善于进行危机管理。如伺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是所有企业经营者不得不认真学好的一门必修课。企业危机管理是一门中国特色很强的知识,从国外引进的东西在中国不  相似文献   

11.
答英娟  陈永远 《价值工程》2010,29(35):202-202
本文以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来审视大学生形体塑造课程。大学生形体塑造课程多种形体训练方法是大学生健康的外因,而课程中培养大学生追求美的内心渴望和终身体育的理念是促进大学生健康的内因。同时文章总结出当今大学生体型塑造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贺敬 《价值工程》2013,(36):313-314
沙尘暴是我国北方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沙尘天气可造成烟尘与粉尘携带细菌侵入人体呼吸道,沉积在人体的肺部,引发呼吸道疾病并被肺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导致其他器官疾病,危害人的身体健康。本文从沙尘暴天气的形成及对人体健康影响入手,提出了指导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吕海霞 《价值工程》2010,29(20):103-104
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演化为心理危机,进而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入手进行分析,通过选择合适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创建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帮助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蕾  顾宇  陈瑞玲  刘玉霞 《价值工程》2012,31(9):171-172
目前,健康已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健康的重要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高校教师是社会人才培养者,是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本,他们的健康问题已成为制约教师自身和高校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引发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教师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行为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缺乏体育锻炼等因素是造成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正确认识亚健康状态以及形成的因素,方可进行有效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Proponents of government provision of health care often refer to America as if the uninsured there were left to bieed to death in the streets. David Green, Research Fellow of the IEA, confutes this garish propaganda with the evidence of health core for all.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Suicide is the third major cause of death among American youths between the ages of 15 and 19 years. This study offers additional quantitative support for the Easerlin-Holinger Hypothesis that relative cohort size is a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predictor of youth suicide.  相似文献   

17.
孙瑞东 《价值工程》2014,(25):28-29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配网变的越来越复杂庞大。面对如此庞大的配电网,其运行和操作也就变得越来越复杂。若一旦操作不当,轻则局部性停电,重则电网崩溃和造成人身伤亡。本文首先分析了造成配网调度误操作的主要人为因素,并由此总结出配电网调度防误操作的工作流程,最后阐述了配电网调度运行中事故处理的技术和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8.
肖红香 《价值工程》2011,30(1):276-276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大学校园内,学生不假出走、精神失常、非正常死亡现象不断增加,给高校安全稳定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的分析,提出预防与自我调节的具体措施,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延保东  鱼莹  史文生 《价值工程》2011,30(11):225-226
采用数理统计、比较研究、访谈调研等方法,依据2006年榆林市部分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调研数据分析,榆林市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令人担忧,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导致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因素,也有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因素。本文分析了影响榆林市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诸多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旨在为榆林市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Death is commonly used as a threat, both by fear-appeal researchers and by social marketing and health promotion practitioners (eg ‘Quit smoking or you'll die’). Fear (or threat) appeal researchers have frequently used death to arouse fear, and particularly in the ‘high’ fear condition. It is argued here that death is a ‘special case’ threat, and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death in high fear conditions is a confounder in that death is a qualitatively different negative outcome from the non-death negative outcomes used in low fear conditions. The use of death in threat appeals requires attention in its own right for a number of reasons. First, death will occur eventually regardless of the message recipient's behaviour. Hence, messages that threaten death may arouse defensive responses in the target audience (eg ‘you've got to go sometime’), and unresolvable anxiet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Secondly, death can vary on a number of attributes (eg age at death, sudden versus prolonged, etc), and, while most threat appeals imply premature death, few studies have made this point explicit. Thirdly, the fear of death is multidimensional and some dimensions are more readily acknowledged as fearful than others. For example, a threat specifying the effect of one's death on loved ones might have more impact than a threat of death to oneself. Fourthly, people may fear death differently, or, for religious or other reasons, may not fear death at all. Furthermore, there may be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to threat appeals using death. It is concluded that systematic research is required to determine whether and for whom death threats are effective. Copyright © 1999 Henry Stewart Pub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