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次发生非经常性损益对股票市场定价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2002-2007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发生频率统计发现,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发生频率在上市公司总体截面水平和个体时间序列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个别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在企业连续会计期间内多次发生.通过价值相关性检验发现,多次发生非经常性损益的估值系数显著提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多次发生进行盈余管理来影响投资者对股票内在价值的正确判断,导致股票的价格不能有效反映其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2.
徐海峰 《财会月刊》2012,(16):46-48
本文以深市1 21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根据其2008~2010年连续三年的财务数据,从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净利润的总体影响,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扭亏为盈,T族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及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构成情况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经常性损益仍是近年来深市上市公司盈利的主要来源,但微利公司和T族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利润调节现象较为明显。同时本文的分析结果证明中国证监会多次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管制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因其使用频率的广泛,成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2015-2017年沪市A股制造业发生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的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分析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以每股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对股票异常收益率作回归分析,考察样本公司是否存在利用价值相关性人为影响股票市场。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对股票收益率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为了遏止上市公司利用非流动资产处置操纵盈余,市场监管部门应将该项目进一步引入风险警示制度中。  相似文献   

4.
陈俊丽  郭姗姗 《会计之友》2012,(31):103-106
文章在控制相关变量的情况下,以中国资本市场2006—2008年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对象,对高管薪酬与会计盈余成分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高管薪酬与经常性损益和非经常性损益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并且高管薪酬能够显著区分非经常性损益和经常性损益;(2)高管薪酬与经营性现金流和应计项目显著正相关,但高管薪酬没能显著区分经营性现金流和应计项目;(3)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和操控性应计与非操控性应计都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但是两者的回归系数相差不大,说明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还没有区别反映它们。  相似文献   

5.
非经常性损益对沪市上市公司财务业绩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非经常性损益、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上市公司财务的整体影响以及对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公司财务业绩的具体影响三个层次的分析,发现上市公司通过主营业务经营所获得的收益仍然是构成2003年财务业绩的主要来源,并且有继续向好的趋势;其整体业绩并未因非经常性损益的原因而导致质量低下。但同时数据也表明,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利润调节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对微利公司和 T族公司尤为如此。文章也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构成进行了分析,揭示出了2003年度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调节利润的主要手段。此外,文章对目前有关部门对非经济性损益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剖析,揭示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证监会在最新修订的非经常性损益披露规则中将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收益列为一项重要的非经常性损益.文章从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收益的盈余持续性及证券投资收益的交易性质、交易频率与交易本质等方面,分析了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收益的非经常性损益本质,以期加深时证券投资收益这种重要的非经常性损益的理解,便于实务界对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准确的会计确认.  相似文献   

7.
杨红亮 《审计月刊》2007,(11):46-47
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与披露问题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会计学界的关注。在我国,非经常性损益的研究相对较晚,许多规范和制度还未建立。一些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项目调节利润,粉饰业绩,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本文对非经常性项目的内容,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与披露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2009年至2011年中国股票市场的数据,对投资者给股票定价时对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反应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投资者在做出定价决策时,区分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每股收益和每股非经常性损益信息,并在当每股非经常性损益为正时对扣除非经常性损益每股收益给予了比每股非经常性损益更高的定价。但是当每股非经常性损益为负数时,投资者给予了每股非经常性损益比扣除非经常性损益每股收益更高的定价。  相似文献   

9.
一、披露现状 1.披露口径不一致,随意披露非经常性损益的现象严重。上市公司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理解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披露口径不一致,有的企业竟然将租金收入在非经常性损益中披露。对于“短期投资收益”,有的上市公司披露为“股票投资收益”和“债券投资收益”,有的直接披露为“投资收益”。  相似文献   

10.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披露现状1.披露口径不一致,随意披露非经常性损益的现象严重。上市公司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理解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披露口径不一致,有的企业竟然将租金收入在非经常性损益中披露。对于短期投资收益,有的上市公司披露为股票投资收益和债券投资收益,有的直接披露为投资收益。对于扣除资产减值准备后的营业外收支净额,  相似文献   

11.
自1999年中国证监会首次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指标以来,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与披露问题引起了我国会计学界的关注。由于许多规范和制度尚未建立,加之已有的相关规范也存在着较多的漏洞,如: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界定缺乏统一的披露标准,对非经常性损益尚未做出适当分类,对相关信息披露所涉及的问题还缺乏必要规范等等。本文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和分类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帮助信息使用者理解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内涵和外延,更好地运用这一指标。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证监会要求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制度背景,实证考察了上市公司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相关监管政策尽管强调了核心利润的重要性,但却引发了上市公司通过非经常性盈余进行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行为,即将一些经常性费用类项目划分为非经常性损失,或将非经常性收益划分为经常性收益。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政策出台后盈利公司具有明显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动机与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非经常性损益的国家比较,说明我国政策法规对于上市公司披露非经常性损益尚缺乏明确的规定,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从会计要素划分角度提出规范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程镇 《审计月刊》2006,(3):46-47
经常性收益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频繁发生的收益,占企业总收益的绝大部分。通过对经常性收益进行分析,可以评价企业管理者的经营业绩,估计企业的竞争力,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非经常性收益与企业的主营业务不相关或相关性不大,不能通过其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为了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中国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和格式》中,明确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并且同时披露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其金额。1、判断某项损益是否为非经常性损益,应主要分析产生…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即非经常性损益占据了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大部分,并日益演变成上市公司粉饰报表的重要手段,这引起了中国证监会的高度重视,并逐渐加强了对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规范。本文回顾了我国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政策演进并对此进行了比较分析,希望能为相关部门继续完善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政策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郭瑞婷  李玉萍 《价值工程》2012,31(14):138-140
文章研究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在金融危机时期,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损益对股票收益率和市场波动性的影响。文章选取2007年第4季度-2009年第2季度7个季度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对股票收益率有显著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损益的会计信息没有反映在股价上,对股票收益率无显著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损益都没有加剧市场波动,反而降低了市场波动,即公允价值在我国没有起到金融危机助推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2007~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不包括金融行业)为样本,统计了营业外收入(支出)、投资收益等项目中所包含的资产处置损益信息,利用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检验了资产处置损益与股票价格、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资产处置损益总额与股票价格、股票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价值相关性;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损益和金融资产处置损益,与股票价格、股票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价值相关性。进一步分组检验中,无论亏损上市公司还是盈利上市公司,都支持了这一结论。资产处置损益的信息能够影响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因此应当将资产处置活动产生的损益作为单独一项在利润表中列报;增设统一的资产处置损益科目,完善财务报表附注中有关资产处置损益明细科目信息的披露。  相似文献   

18.
周涛 《财会通讯》2008,(3):90-93
本文研究了沪市A股1999-2002年年报中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情况。研究发现:虽然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制度不断完善,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盈余管理行为,但新的披露制度也诱发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方式上的“创新”。同时还发现,盈利状况、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对企业非经常性损益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描述了ST琼花在2009年通过操作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预计负债转回)确认巨额收益来实现当年的扭亏为盈,成功规避了退市的危机。2011年又通过操作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债务重组利得和经营性财政资金),为避免再一次陷入退市风险警示的危机中打下了基础。这是关于ST琼花通过操作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而使其在连续五年营业利润为负的情况下还一直活跃在市场中的案例分析,并探讨了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非经常性损益是上市公司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生产经营相关,但却不能产生持续、稳定的损益。这些损益若在报表中不加以区分地进行披露会误导投资者对公司经营成果和获利能力的评价,影响投资决策。本文选取沪市A股上市公司中的844家公司,对其在2007年年报年报中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上市公司监管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