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分析快速城镇化的影响及灾害系统的三要素入手,总结了山地城镇的灾害特征规律,进而针对以上特征,从城乡规划的角度对山地城镇提出相应的防灾策略,并借助数字技术构建一套贯穿于城乡规划各层面的山地城镇防灾规划体系:基于区域城镇减灾环境的空间结构规划提出构建区域安全格局,形成网络化城镇群;基于城镇避灾及其内部防灾的体系规划提出合理进行山地城镇选址,建立安全有效的城镇内部防灾系统;基于地段层面的防灾详细规划提出合理选择建筑形态与建筑群体组合,加强环境设施安全与景观二者的协调性。通过以上防灾规划手段的实施,以期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提升山地城镇的综合防灾能力。  相似文献   

2.
关中地区渭河水系支流众多,与城镇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结合本地区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特点,以渭河重要支流灞河流域的典型城镇蓝田县为例,分析了城镇分布与流域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河流水系与城镇发展建设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提出与河流相协调的城镇生态化建设理念及对策,针对流域生态环境特点进行整体规划与控制,依托河流水系建构生态廊道网络,通过生态区划对不同类型城镇发展予以引导.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云南尤其重要.云南的城镇化是山地城镇化,而要发展山地城镇,就必须重视公路建设.  相似文献   

4.
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开发与发展的根本基础和载体之一,因此,本文从生态环境容量的角度去探讨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城镇生态环境的影响因子范畴,为农村城镇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方面的指导,从而达到开发与保护双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而与之带来的却是生态环境在不断地遭受侵蚀,城镇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深化,因而走城镇化与生态建设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镇发展的现状问题,探讨城镇化与生态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创建生态宜居城镇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婧  郝育红  孙京敏  卓玉国  秦津  尹凡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1):中插17-中插22
矿山资源的开采对区域产生的负面环境效应日益显著,煤矸石作为煤矿生产的必然产物,会产生很多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以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为研究区,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Remote sensing ecology index)模型,Sentinal-2A和Landsat-8遥感数据对矿区矸石山治理和生态修复前后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分析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客观评价治理工程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1)矿区的RSEI均值从2017年治理前的0.393升高至2020年的0.434,表明矿区的生态环境整体有所改善,是对治理工作成效的肯定.2)RSEI的变化空间分异明显,植被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3)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分析,对矿山的治理仅仅是改善环境的一方面,若要整体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需要在今后的城镇规划和建设中,多融入生态理念.  相似文献   

7.
城镇园林绿化的生态效应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城镇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城镇生态建设在缓解城镇环境压力方面将逐步显示出其重要作用,建立可持续性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镇生态环境将成为人们的必然追求和选择.本文从生态学与生态园林的内涵生态效应和城镇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等多角度探讨了生态学原理在城镇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价值工程》2013,(16):109-110
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为降低建筑耗能,国家建设部把节能型建筑作为今后城镇发展的重点方向,力求建设生态城镇,本文以节能型建筑的理念和它的推广展开,深入发展生态城镇建设的观念,提高人们对节能型建筑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城镇生态廊道规划研究——以浙江湖州市埭溪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统筹城乡的城镇生态廊道规划才能真正起到保护城镇生态环境,降低城镇生态风险的作用。针对目前我国城镇生态廊道规划实践中保护目标空泛、定量控制欠缺等问题,论文提出了生态廊道识别与定量化设计的技术方法。并以浙江湖州市埭溪镇为例,根据当地生态状况与潜在生态风险,确定生态廊道的数目、构成、宽度、连续性等各要素,实现优化城乡生态格局的预定技术目标。  相似文献   

10.
城镇聚落人工生态环境是生态环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选取评价因子和权重 ,确定了青海省城镇聚落人工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经过计算 ,得出青海省各城镇生态环境的质量评分 :省会城市西宁市生态环境质量最优 ,州地市级城镇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 :格尔木市、德令哈市、西海镇、平安镇、隆务镇、恰卜恰镇、结古镇和大武镇  相似文献   

11.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必然是以城乡统筹、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构建,是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优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是城镇人口增多、城镇用地面积比例增加、第二三产业比重提高的动态过程。人口集聚与产业的发展伴随着资源消耗、生活废弃物和工业"三废"增多等引起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城市病"。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关,既是城镇化的主导者,也是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生态问题的核心力量。政府可通过合理规划城镇发展路径、提供生态制度与公用产品等来有效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确保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宜居城镇。  相似文献   

13.
山地平原生态交错带城镇生态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指出山地平原生态交错带是我国城镇发展的重要区域,与山地平原生态交错带特殊生态机制相适应的生态格局是城镇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研究山地平原生态交错带多尺度的生态机制与空间模型,认为由多尺度、多层次生态廊道迭合而成的生态廊道网络是山地平原生态交错带城镇生态格局的重要空间体系.在厘清生态廊道宽度与生态功能的尺度对应关系的基础上,并以湖州市埭溪镇为例,探讨山地平原交错带城镇生态格局的多尺度规划与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土地始终是城镇土地的来源,从城镇出现的第一天起,其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土地城镇化这个基本前提。从中国土地城镇化的制度供给来看,城镇土地的产权制度、征收制度、收益分配制度、流转制度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制约着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进程。要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充分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目标,惟有制度改革和创新才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企业经济》2017,(1):166-173
中国是世界上城镇土地扩张最迅速的国家之一,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状况比较严重,因此,促进二者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文章在梳理近年来诸多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内涵以及二者失调的涵义及特征,总结分析了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各类不同的研究视角、指标构建以及研究方法,剖析了二者失调的原因。最后,分别从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两个方面提供了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矿业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业城市是因矿产开发而建设并兴起的城市,据中国矿业联合会的统计(2004年),我国有矿业城镇424座,约3.1亿人口,其可持续发展事关重大.本文简要说明了我国矿业开发对矿业城市生态环境破坏、潜在危害及生态恢复的紧迫性.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矿业城市生态恶化的原因,即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矿业及相关业,生态环境问题积重难返,城企功能不清,政策与管理缺位.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加大矿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矿业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明确矿业城市和企业在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的职责,实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完善城市房屋拆迁估价 加强城镇房屋拆迁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各地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加强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工作,关系到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贯彻落实,关系到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而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对拆迁单位和拆迁评估单位的管理,严格按照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确定拆迁补偿金额,并实行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切实保护群众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就地城镇化与三农问题、城乡统筹一体化实践息息相关,是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现实路径选择,当前我国就地城镇化问题在都市边缘区更为突出,开展其相关研究尤为必要。以南昌市边缘区为例,建立农地流转与就地城镇化两个模型,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开展都市边缘区就地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而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研究发现:(1)性别、家庭年收入、种田意愿程度是当地村民农地流转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可间接作用于农民的就地城镇化选择行为;(2)农户家庭中外出务工人数越多,留守的中高龄农民就地城镇化意愿越强,但却不愿放弃所耕种的土地,凸显了土地在农村的重要社会保障功能;(3)谋生能力强的农民倾向于土地流转,但却不愿意进城居住与生活,农地流转意愿与就地城镇化意愿相冲突;(4)生活环境、居住方式的改变以及农民就业生计的转型等来自城镇方面的制约,令农民对能否融入城镇生活缺乏信心。研究结论可为当地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以及类似区域的就地城镇化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宁夏生态环境分区与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20世纪以来人类发展的重大趋势之一,城镇体系是城市化发展的地域组合形式,其发生、发展与周围的自然系统存在着必然的、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充分体现在城镇体系的地域特征、空间格局与布局规律上.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普遍滞后,脆弱的生态环境必然导致城镇化发展的地域化途径.文章针对宁夏目前存在的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宁夏的5个生态环境分区为基础,首先探讨了城镇体系空间发展的地域特征,进而明确提出了宁夏城镇体系空间发展战略,在空间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提出了宁夏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形态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途径。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实现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融合”。当前,各地城镇化呈现出稳步快速发展的态势,城镇化也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引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