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客观上形成了东、中、西三大地带。就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看,基本上是东高西低梯形排列;就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广阔的空间而论,基本上是自西向东呈梯形下降。河南地处中华腹地,位于这两个逆向梯度的中间地带,不但是联系全国东南西北和沟通各地经济技术交流的枢纽和桥梁,而且在全国生产力总体布局中具有传承的作用。一、河南省经济布局的演进与可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50多年的建设,河南省经济布局形成了从西北向东南梯度倾斜的态势。主要特征是:“北高南低,西重东轻”,以郑州、洛阳等大中城市和工业基地为支撑,沿铁…  相似文献   

2.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利用中国各省1991~2007年物流发展水平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度数据,将31个省(市、自治区)按经济密集度不同分成三大类地区,并对其物流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三个区域的物流与经济增长均存在协整关系,发达的一类地区两个变量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而后两类地区两个变量仅存在单向的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3.
甘肃是中国西部比较典型的不发达省份。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中,甘肃受到的压力更为沉重。导致包括甘肃在内的中国西部不发达地区与全国,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则是西部不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滞后。对这一因素作更深层次的分析,则可以看到,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或者与其它一些省、区相比,甘肃乃至西部地区在教育的结构及功能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的滞后是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在省域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必须遵循经济、社会、自然发展三大规律的客观要求,与各省域经济布局转型的阶段性特征相适应,突出中心城市、发展廊道、空间网络三大空间构成要素的功能提升,重塑省域空间功能结构,并注重导入智能化因素,培育可以互补的递增性区域比较优势,在优势互补中推进省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根据莲华镇目前产业状况,结合汕头市、澄海区产业发展战略,今后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为:农业稳镇、工业强镇、旅游活镇、科技兴镇。莲华镇产业布局坚持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主动承接先进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适时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具体以安黄公路和镇政府大道为两轴的工业走廊划分为北、中、南三个地带,重点培育和扶植九个产业极核。  相似文献   

6.
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京、津、沪三市和辽、冀、鲁、苏、浙、闽、粤七省,共计十省市)加工业较发达,技术水平较高,管理较先进,代表当今我国大陆的最高水平,属经济发达地区。据统计,1985年这里居住着3.58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4.31%,生产着全国53.04%的工农业总产值,人均工农业产值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8.44%。西部地区(包括广西、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和陕、甘、青、黔、滇、川等六省,合计十一个省区)地域辽阔,占全国总面积的70%,以资源丰富著称。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里却是中国目前最贫困的地区。据统计,1985年,这里居住着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中国地区发展差异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以及下属行政区的人口和GDP,采用下梯形法分别计算2000年、2012年三个层次的区位基尼系数:全国基尼系数、三大地带即东中西部基尼系数、各省区基尼系数系,并将三者进行时间纵向与区域横向对比,揭示了十年来中国地区及地区间区域发展差异变动的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从2000年到2012年期间,全国范围的经济差异有所缓解,但东部和西部地带及部分省区内部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变大。文章据此提出的相应政策建议是,区域政策应当从过去的粗放型向精准化转变,政策的着力点既要关注后发地区中的后发地区,也要关注发达地区中的相对落后地区,同时还要关注被大城市阴影遮蔽的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实现区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翻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画卷,我们能找出"区域协调发展"日益清晰的思想内涵与发展脉络--"七五"计划提出:"要正确处理东部沿海、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把东部沿海的发展同中、西部的开发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开始显现;"八五"计划指出:"促进地区经济朝着合理分工、各展其长、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方向前进","协调发展"首次出现在中长期规划中;"九五"计划提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协调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思想;"十五"计划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合理调整地区经济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已有明确的区域开发政策与之呼应.  相似文献   

9.
《房地产导刊》自创刊以来就采取全国邮局代发和零售相结合的双向发行方式,取得了较好的发行业绩。本刊发行以北京、天津、重庆和广州四大基地向全国各地辐射,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  相似文献   

10.
在亲赴甘肃广大农村地区实践、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后发优势理论和后发经济中有关政府的理论,本文研究了甘肃农村地区后发优势以及政府所应发挥的作用,初步研究结果认为该地区后发优势主要依托的产业是草畜业的生态产业化经营。草畜产业的内涵包括了第一、二、三产业,如果能在第一产业内对草畜产业很好地完成资源的自身积累,那么其经济增长联动效应可能会顺利扩散到其他两个产业,促成甘肃农村乃至整个甘肃经济优势产业的形成,完成落后地区对发达地区的追赶。  相似文献   

11.
国内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多集中于大尺度空间和经济发达地区,立足县域,以经济欠发达地区为研究对象的讨论亟待拓展。小金县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从发展现状看,该县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在省、州范围的区际协调发展度偏低,县域内协调发展面临3大困境。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小金县应着手5个方面:依据区域发展分工,明确经济发展定位;权衡周边地区关系,把握合作发展方向;分析产业发展趋势,拟定结构调整重点;突出各区发展特色,制定有序推进目标;立足现有发展基础,科学规划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2.
西部生态现状与因应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于2000年全面启动,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古、广西共计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上述地区以下统称西部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68.8%。"十五"西部大开发总的战略  相似文献   

13.
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不畅通和不规范等原因,使得农产品"买难"和"难卖"现象并存,农产品物流仍以粗放式流通为主要模式。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素有"中国粮仓"之称,农产品资源非常丰富,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同时河南也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连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北部经济开发地区过渡的中间地带,是全国经济交流、联合的中枢。但河南省的农产品物流发展远远滞后于农业的发展,与现代化的流通方式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4.
我国目前共有九个不发达省区,尽管其目前工业产值占全国比重不足10%,人口只占全国15%,但土地面积却占全国62%,拥有丰富的矿产,水力和多种生物资源。全国90%以上的草原,一半左右的木材蓄积量和水力资源,50%以上的煤碳探明储量,大部分有色和稀有金属都分布在不发达地区。 由于我国基本建设投资效果评价理论与方法尚不成熟,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特点与开发特点注意不够,致使对不发达地区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的评价与实际产生较大偏离,影响了对这些地区的合理开发。当前,开发大西北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重要战略之一,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指出了开发大西北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迫切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依据不发达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经济建设的特点,创立评价不发达地区投资效果的理论与方法,正确评价不发达地区的基本建设投资效果,以加速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并逐步发展和完  相似文献   

15.
江苏和甘肃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保护状况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苏是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省份 ,甘肃是西部欠发达省份 ,两省具有不同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特征 ,对其进行比较研究 ,可发现东部与西部地区各自的比较优势 ,为双方的协作互补和相互借鉴探索切合点。本文对两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单位GDP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SO2、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与去除量、工业废气污染治理投资、工业废气排放重点行业等指标进行了重点定量比较分析 ,得出了相应结论 ,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三大板块构筑经济发展新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辽西北经济区构成了辽宁经济地域系统的三大板块.处理好沿海开发开放与腹地的关系、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关系,实现三大板块互动发展,是实现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7.
发挥三大优势:一是充分发挥重庆作为直辖市,又是长江上游中心城市、西南地区工商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二是充分发挥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优势;三是充分发挥重庆作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密集地区联结点“承东启西、左右传递”的区位优势。突出六项重点:第一,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构筑起参与西部大开发的“快车道”。第二,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促进可持续发展。第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形成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产业优势和区域经济优势。第四,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加快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贫困治理与产业结构两个维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进行拓展与深化,聚焦中国新三大地带,研究贫困治理效果、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从全国来看,贫困治理效果的显著提升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正向的影响效应,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为倒U型的非线性作用;(2)贫困治理效果、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呈现出地域差异性和时间演变性的作用特征,相较于其他两个地带,贫困治理效果对远西部地带区域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强,且这种推动作用在贫困水平与产业结构交互作用的冲击下会变得更强;(3)与全国整体情况相反,产业结构调整在中西部地带和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中存在U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依赖性越大,对贫困治理效果的依赖效应越小;经济越是落后的地区,精准的扶贫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越强的提升作用,且这种作用在产业扶贫政策的推动下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刘峰 《大众标准化》2002,(3):34-35,39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三大战略任务:一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二是积极防范不合理重复建设,推动跨地区产业重组,实现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三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向新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开发应选择什么样的战略模式,已被提上日程,这就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定  相似文献   

20.
一、经济布局与对外开放的双圆格局 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结构与规模是由国内各地区的国民经济共同组成的,由于自然、历史等条件的差别,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别,国家所采取的区域发展政策以及生产力的宏观布局,毫无疑问会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我国从“六五”计划开始,正式将地区发展问题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七五”计划明确提出了地区布局和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将全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并提出了加速东部沿海地带发展的战略思想。 八十年代,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制定了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战略,不仅投资上高度倾斜,而且给沿海地区以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助长了国内资金的东流倾向。加快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步伐,但是另一方面,这一政策也扩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使得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 从对外开放方面来看,在八十年代后半期,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沿海开放已进一步向沿边开放发展。我国内陆边疆各省区、面对十二个周边国家,积极开展边境贸易,形成了200多个国家和地方的边境口岸,其发展势头非常强劲。这样,在对外开放的格局中,就形成了一个“外圆”。这个外圆包括沿海的十一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