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研究目标:在中国结构性失衡情况下测算中国省级层面可持续经济福利结构均衡增长指数(SE-ISEW),揭示其区域差异及收敛性,以实现共同富裕。研究方法:纳入结构指数修正居民消费以拓展ISEW核算基础,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考察区域差异及其来源,使用σ收敛和空间β收敛检验收敛特征。研究发现: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结构均衡发展,拓展的SE-ISEW能够反映可持续经济福利结构均衡增长;SE-ISEW在省级层面呈现上升趋势,但增速慢于GDP增幅;中国的SE-ISEW存在区域差异,差异的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区域间非均衡现象不同程度地减弱;全国和东、中、西及东北四大地区的SE-ISEW均存在显著的σ收敛和空间β收敛趋势。研究创新:构建结构指数并拓展SE-ISEW的核算体系,使用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面板模型研究区域差异和收敛特征。研究价值:为提高可持续经济福利提供理论依据,为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标:探讨中国各省域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变化趋势、区域差异和收敛特征。研究方法:采用改进的指标度量2002~2019年30个省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其区域差异程度及差异来源,分别采用去除空间相关性的σ系数、考虑空间相关性的β收敛模型检验收敛特征。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各省域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均有大幅提升;在“沿海-内陆”和“南方-北方”区域框架下,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程度均呈现下降趋势,区域间净差异和区域内差异依次为两种区域框架下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及各地区内均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研究创新:将Hausmann等(2005)构建的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标中人均实际GDP改为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强了该指标对制造业相关度量的适用性;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收敛性,并对σ收敛模型、β收敛模型予以空间相关性修正。研究价值:为判断中国30个省份及地区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水平与变化趋势提供理论与事实参考、促进区域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标:揭示我国网络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收敛性。研究方法:采用生产函数法测算出1993~2019年全国、分区域和分省份的网络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揭示网络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的区域差异,进一步借助收敛模型、普通面板模型、空间面板模型,检验其收敛性。研究发现:中国网络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在样本期间呈波动下降趋势,且平均值由东向西呈梯次降低态势。除中部地区内部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外,全国整体以及东部、西部地区均呈上升态势;三大区域间差异也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区域间差异是产生如此差异的最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次之,超变密度最小。就收敛特征而言,仅东部地区存在显著σ收敛;全国和三大区域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且在后者时收敛速度都相对更大;然而,进入工业化后期后,全国整体的β收敛趋势已不存在。研究创新:较早聚焦网络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刻画并测度其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检验其σ收敛、β收敛,探究促进收敛的影响因素。研究价值:对于缩小网络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的区域差异、促进区域间网络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标:构建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考察中国营商环境的区域差异、时间演变、收敛特点及空间集聚性。研究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各省份50个经济社会指标合成为营商环境综合指标,运用自适应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考察中国营商环境的地区差异,并分别利用变异系数、边际垂直β收敛模型检验σ收敛和β收敛,使用Moran’s I指数分析空间集聚。研究发现:中国营商环境在整体上呈现持续向好的集聚式收敛特征,但在地区之间仍然存在“东高西低”的地区差异,且在中西部内部出现多极分化,中部区域内差异日益显现,造成各省份的收敛贡献表现出梯度效应,阻碍空间集聚的进程。研究创新:全面剖析营商环境的内涵,从开放化水平、企业市场环境、企业法治环境、市场主体保护力度和公共服务水平五个维度构建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使用边际垂直β收敛模型深入挖掘不同省份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所展现出的收敛异质性。研究价值:本文基于中国营商环境综合指标展开实证研究,揭示其区域差异、演变趋势和收敛情况,为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标:测算1999~2019年中国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耦合协调度的实际水平并分析其分布动态、空间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和β收敛模型。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中国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地区异质性、时间阶段性特征明显;空间差异持续扩大,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正空间相关关系持续而稳定;全国及四大地区经济双循环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过程,不同地区耦合协调度收敛位置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研究创新:测算了中国经济双循环耦合协调度水平并分析其时空演进规律与收敛性。研究价值:对于总体把握我国经济双循环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标:研究中国283个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空间收敛性。研究方法: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发布的碳排放数据计算得出全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作为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测算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情况,使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不同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进特征,运用变异系数和空间面板模型开展σ收敛和β收敛分析。研究发现:全国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出现显著下降,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南低北高”空间格局,且各重大战略区域间的组间差异具有扩大趋势;各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进特征差异较大,京津冀、黄河流域内部城市极化较为明显;全国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均不存在σ收敛,但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不同区域表现出来不同的空间效应,且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外资强度、科研投入、路网密度对碳排放强度变化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研究创新:使用夜间灯光数据反演核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克服了传统能源统计数据开展核算的一系列潜在问题;从国家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全国城市及不同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标:揭示黄河流域创新发展的分布动态、空间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运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Kernel密度估计及Markov链等方法揭示黄河流域创新发展的空间分布及演进特征;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黄河流域创新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来源;采用变异系数及空间杜宾模型检验黄河流域创新发展的收敛性。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创新发展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依赖性和集聚性。重心迁移呈现“先东偏南,后西南”的过程,邻域创新环境直接影响黄河流域城市创新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创新发展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但整体来看,创新发展水平较低等级的城市,跨期3~5年能够实现等级向上跳跃式跨越发展,空间依赖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降低;创新发展在中下游呈现“极化→收敛”的周期性特征,而在上游呈现“极化→收敛”的演化态势。黄河流域创新发展的总体差异及其中游和下游内部差异均呈现向右上方倾斜的“M”形变化特征,且内部差异在2009年后呈现“中游>上游>下游”的格局;中游内部创新发展差异是总体创新发展差异的缩影;创新发展的上中下游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并呈现倒“U”形变化;仅上游呈σ收敛,流域整体及...  相似文献   

8.
地方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区经济差距问题是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发现从长期趋势和整体上来看,我国各省之间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收敛的特征。在中国省际区域间经济增长的条件收敛中,地方财政支出作为控制变量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收敛,加速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发散。本文在此基础上继续采用β-收敛法来测算地方财政支出的具体支出项目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标:揭示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等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方法:利用2014年3月~2015年12月蚂蚁金服大数据平台公布的城市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月度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分解,采用空间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σ收敛、β收敛、俱乐部收敛进行检验。研究发现:2014年3月~2015年12月,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总体区域差异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珠三角城市群内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差异最大,地区间差异是导致互联网金融区域差距的主要来源,互联网金融发展呈现出典型的σ收敛。研究创新:揭示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来源,对σ收敛、β收敛、俱乐部收敛进行经验检验。研究价值:对于缩小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促进城市群互联网金融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标:分析税收优惠政策对创新效率的影响以及创新效率的收敛性,测度税收优惠政策对创新带来的实际贡献。研究方法:构建随机前沿模型测度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采用σ收敛和β收敛检验方法检验创新效率收敛性,并采用反事实计量方法测度税收优惠政策对创新带来的实际贡献。研究发现:税收优惠政策对研发效率有显著正影响,对市场转化效率的影响为正但不显著,政策实施后效率分布也更集中;研发效率的收敛主要是由东中西地区内部之间差距的缩小造成的,而市场转化效率的收敛是由三大地区内部差距的缩小以及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差距缩小共同造成的;税收优惠政策使研发效率大约上升了8%~10%,带来的创新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也一直维持在10%以上。研究创新:从效率水平和收敛性两个角度来定量分析税收优惠政策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价值:为更好地采取措施提高创新效率和减小地区创新效率差距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标:测算2010~2019年中国乡村振兴水平,分析各区各省乡村振兴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区域差异、分布动态演进及空间相关性。研究方法:熵权法、描述统计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研究发现:中国乡村振兴水平整体上偏低但呈递增态势,四大区域中东部遥遥领先,中部、东北部和西部均在全国均值之下,乡村振兴五个一级指标中,生态宜居得分最高,产业兴旺其次,后依次为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和乡风文明;乡村振兴水平存在总体差异但不严峻,总体差异主要源于由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差异所导致的区域间差异;各区各省份乡村振兴水平绝对差异正在逐步缩小,并无出现极化现象和收敛现象;乡村振兴水平存在鲜明的空间集聚现象,东部主要落在第I象限的高值集聚区,中部、东北、西部大部分落在第Ⅲ象限低值集聚区,其中有6个省份发生跃迁。研究创新:以政策依据、理论依据、现实依据构建了包含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指标体系,全面地从时空分异特征、区域差异、分布动态演进及空间相关性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价值: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乡村振兴水平,廓清各区各省份优势和短板,为巩固拓展...  相似文献   

12.
七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区域差距及其分布动态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中原以及哈长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区域差距及其时空动态演进。研究方法: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空间Markov链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七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空间差距呈缩小趋势但依然显著,区域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其创新能力分布呈不同的极化现象与趋势;其创新能力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邻域创新环境的优劣对周边城市创新水平的向上转移产生非同步、差异化影响。研究创新:挖掘七大城市群创新能力区域差距来源,并通过科学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为城市群创新差距提供空间解释。研究价值:对缩小城市群创新能力区域差距,构建创新驱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支撑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标:测度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并探析其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研究方法: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指数和Markov链考察中国农村基础设施的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整体上不断提高,地区间差异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各个区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全国及东部地区绝对差异扩大,东西部地区绝对差异缩小。东中西部各省份呈现出“高-高”“低-低”集聚的趋势,低水平地区逐渐向邻近高水平地区转移。研究创新:揭示出中国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分布动态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价值:加深对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格局的认知,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标:构建营商环境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揭示中国营商环境综合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变规律。研究方法:熵权法、整体与维度分析法、核密度估计法、Dagum基尼系数、全局和局部莫兰指数、Markov链转移概率矩阵。研究发现:2008~2018年中国营商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优化上升趋势,但优化进程较慢,内部指标发展不均衡,发展水平等级转移乏力;四大地区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发展水平较好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先后被中西部地区超越;中国营商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存在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其中绝对差异在扩大,而相对差异总体上在缩小,地区间差异是造成中国营商环境综合发展水平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原因;中国营商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不同类型的集聚模式较为稳定。研究创新:基于营商开展环境和营商生活环境两个维度构建中国营商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分别从整体、分维度、绝对差异、相对差异、空间相关性和等级转移概率等角度全面分析中国营商环境综合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以及动态演变趋势。研究价值:从营商开展环境和营商生活环境两个角度评估中国营商环境存在的现状问题,为未来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the distribution dynamics of intangible capital investment across Chinese regions and hence contribute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A nonparametric approach is adopted to investigate the long-run distribution dynamics. Intertemporal dynamics and spatial conditional dynamics are analysed to explore the impacts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knowledge spill-over on intangibles’ distribution. It is shown that the formation of convergence clusters persists in the long run. High levels of investment tend to be concentrated in a few coastal regions while investment in most Chinese regions is projected to be low. External shocks exert an adverse effect: The post-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ransition dynamics indicate that most regions tend to converge towards a lower level than the pre-crisis dynamics imply. Finally, knowledge spill-over in the context of intangibles is identified to be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helps mitigate regional imbalance.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研究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状况及其区域差异,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同时采用增长回归法对我国地区之间TFP、技术效率、科技进步的差异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1994-2007年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达到1%,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技术效率总体上呈现下滑趋势;我国各省市区的科技进步、技术效率、TFP变化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其中TFP和科技进步变化差异最为明显,而技术效率变化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基于DEA模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7—2016年的能源效率进行了测度,将测度结果按照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进行了时空差异分析,并对各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趋势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显示:2007—2016年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从三个区域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东部能源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差,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相一致。通过收敛性检验可以看出2007—2016年,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呈发散趋势,即地区之间的差距在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8.
彭妍秋 《价值工程》2022,41(7):55-57
安徽省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对本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对其他省市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从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发展成果共享四个维度建立了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进行赋权排序,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在对得分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得到了安徽省的创新水平整体偏低,且各地级市之间差异较大;各地级市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较均匀,可是总体上协调水平不高;各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都处于中上水平;大多数地级市发展成果共享方面严重不足等结论。最后,提出了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发展自主创新型企业,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等四条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