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政治文明进程的逐渐深入,服务政府、阳光政府和法治政府的打造,以及网络问政、微博问政的逐步开展,公民政治的参与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中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就是中国公民参与的现状与趋势,本文主要试图从中国公民参与现状、存在问题、关注的原因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公民参与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2.
《价值工程》2017,(22):236-237
电视问政作为一种特殊的电视现象,在政务公开,传达社情民意,提高公民参政意识,问责官员,媒体监督以及政府形象塑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西安市电视问政为研究对象,文章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西安市电视问政现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西安市电视问政的主要问题有节目的档期设置播出时间不够灵活、参与主体责任意识欠缺、舞台布置不够合理、相关机制不够完善等。优化措施主要从提高参与主体责任意识、完善相关机制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当前,微博对于公民了解社会时事有重要作用,研究公民微博问政的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强化公民微博问政可以从完善公民微博问政平台建设、提高公民微博问政责任意识、提升政府对公民微博问政的监管水平入手。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对于政府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和增强公信力和执行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地方政府要完善公民参与机制,不断提高公民的参政议政能力,实现多方协同参与治理。而"电视问政"就是强调通过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来强化"问政"的公共效应,增加公众政治参与的平台,向公众提供一种参政议政渠道,督促职能部门提高回应能力和行政效率,进而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杭州治堵5年来成效显著,从"堵城"到如今"治堵典范之城",政府是如何将网络问政应用于公共服务事务中,杭网市民议事厅作为网络问政的先锋代表如何长效发展?我们基于大量实地调研、数据文本分析,通过分析杭州市从"堵城"走向"治堵典范之城"的实践历程,寻找问题产生原因发现,杭州市网络问政与城市治理的有益借鉴在于将公民需求一一落实在实践做法中,有效发挥政府的作用,同时将公民纳入城市治理的主体角色中。  相似文献   

6.
在信息传播迅速化的时代,公民开始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和发表自己的政治诉求。但是网络平台一方面提供了新的问政与沟通渠道,一方面也使政府公信力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政府因自身行政思维守旧、控制能力欠佳等无法对一些错误信息进行筛选与引导,公民对政府公信力的感知开始向负面发展,政府公信力逐渐弱化。政府若意图树立良好的公信力和提升形象,必须加强监管和提高自身工作效率,在客观评价下主持正义,进而更好地维护政府的权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平台的迅速发展,QQ、微信、微博等平台也逐渐成为我国公民表达自己情感和诉求的方式。现实中,人们能够看到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信力变化的事实,也正是因为政治民主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所以政府更应该运用网络这个平台,理智地分析现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思考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对策和路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同样发生了转化。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不仅能满足公民更高层次的需求,同时不断提升公民的幸福感、收获感、安全感。通过分析发现,黑龙江省服务型政府建设虽小有成就,但缺少以人民为中心的建设理念,在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公民参与等方面存在问题,需要通过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扩大公民参与等措施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8.
公民参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可以确保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合法性及执行力.目前,公民参与存在着政府认识不到位、 制度不健全、 参与能力低等问题.因此,必须转变地方政府观念,加强法律保障和制度建设,建立和信息公开制度等制度,确保公民参与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网络问政是指通过网络这种新的技术形式.党政机关和民间进行平等对话。在网络中显现公民民主需求的政治手段和行为。是我国公共管理实践中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方式,是政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过程,是科学决策和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近年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新风,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0.
社会公共安全治理中公众参与的模式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社会公共安全治理面临政府有效性不足的现状,公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存在着意识、动力与能力的约束,而转型社会的多元性特征决定了公共安全治理需要公众的积极有序参与。公众作为参与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应该被关注。文章提出了我国社会公共安全治理从以政府为单一中心的管理走向政府与公众参与的合作治理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治理理论与公众参与的实践,提出我国社会公共安全治理中公众的社会网络化参与模式与实现策略,包括要构建透明化的法治政府,引入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与能力以及创新公众参与的制度。  相似文献   

11.
微博问政为社会大众构建了倾诉的平台,为政府提供了了解民情、征询民意、改善民生的新途径,微博问政已经成为政府阳光执政不可缺少的渠道。今天,微博问政已经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网站配合的常态化机制,并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要推进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还需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关注大多数沉默的人,惟有如此,才能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公民参与是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将通过剖析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存在的问题,探究阻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关的措施。在公共政策制定中,不仅需要推进和完善制度建设,拓宽公民参与的渠道;还需要政府和公民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完善决策体制,以法律形式明确公民参与的权利,将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公民要通过引导教育和民主实践提高参与意识,提升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中国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和公共危机频发的关键时期,建设一个让大多数成员,特别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对生活现状满意,对未来预期乐观,并且基于广泛的公民参与使得政府的决策拥有最广大的社会认可度和可实施性,政府和公民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有感幸福社会"应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公民参与是新兴的民主形式.国内外学者对公民参与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本文的公民参与是指政府和公共机构在制定公共政策、实施公共管理过程中,政府机关允许一般社会公众就决策、管理涉及的重大问题,提供信息、意见,发表评论,进而提升决策公开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吴岩 《企业研究》2015,(3):58-59
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强调我国政府治理国家必须是依法而行的。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依法治国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依法治国中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机制就是当前社会中的热门话题。为了更好的保证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制度的落实与完善。本文就将对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机制的定义、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研究分析,并研究探讨如何有效的完善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发生,被报道出来的问题食品越来越多,大众对食品安全治理问题的关注度随着问题食品的发生而不断提高,公民参与食品安全治理也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内容.本文先对公民发放问卷,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找出公民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四个困境.经过对问题的分析后提出了四个完善公民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思路.希望通过这些政策能为公民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提供有用的思路,政府和公民携手一起将食品安全问题解决.  相似文献   

17.
莫侠 《企业导报》2011,(7):32-34
网络问责作为一种全新的监督形式,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在发达的网络技术帮助下,正逐步走进中国的政治生活。实践表明,网络问责在推进民主政治进程、激发公民的问政问责意识、遏制渎职腐败行为、营造政务公开的良好环境和完善健全监督问责体系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其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政府、公民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推动网络问责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广泛而富有实效的公民参与是推进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关键,公民参与政府建设不仅体现了服务型政府"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也是政府决策合法性的重要依据,更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研究公民参与对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意义来寻找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强化公民参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公民参与政府建设不仅体现了服务型政府"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也是政府决策合法性的重要依据,更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研究公民参与对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意义来寻找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强化公民参与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吴丽媛 《价值工程》2011,30(29):309-310
我国公民对领导干部政绩评价仍处于"有限参与阶段",究其原因是公众自身能力有限,参与的信息不对称,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参与机制理论滞后。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四点对策:提高公民的参与能力、加强政府与公民的沟通、发展第三部门、增加政府管理透明度、完善公民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