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我国人口教育结构与城市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人口教育结构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发现:人口教育结构是我国城市化的格兰杰原因;不同教育层次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并且不同教育层次对城市化进程的贡献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人口教育结构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0-2011年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BCC模型,将资本存量、劳动力数量、财政支出与区位条件作为投入要素,将城市化水平作为产出要素,测算各省区的城市化效率,并探讨其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西部的城市化效率较高,东部地区次高,中部地区城市化效率最低;我国各省份城市化的技术效率较低,而规模效率较高;城市化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正向效应,其中东西部地区城市化效率对经济的拉动力较强,而中部地区相对较弱。因此,中国各省区应努力发挥城市化的集聚效应与辐射效应,通过提高城市化效率来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89-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设定了协整模型,分析了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且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在总体上,城市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区域间的差距较大,城市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排序依次为: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因此,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做好户籍制度改革,将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消除地区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5.
6.
利用中国1987-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结合联立方程和分布滞后模型,考察了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作用在短期内存在;从累积效应来看,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负面影响,同时经济增长对城市化也呈现显著的负面影响;从长期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并未形成。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新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基于1999-2009年我国25个城市面板数据,对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技术创新和城市化水平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人力资本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没有显现出来,但城市化水平、物资资本投资及技术创新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经济增长,并且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其中,城市化水平和物质资本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较高,而技术创新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并不明显。这一结论对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经济增长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基于1997~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97~2010年中国31个省际面板数据,经验分析城市化和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化与工业废水排放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U型关系,且拐点为62.05%,但对其他环境污染的影响并不显著;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显著提高工业废水排放量;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总产值比重的增加能够显著降低环境污染;国有工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的增加能够显著降低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但对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现时期应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率接近62.05%的情况下适度放缓其进程;适度降低对外商企业的优惠政策及外商直接投资,以降低工业废水的排放量;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并同时考虑以上诸因素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区域间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的测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基尼系数和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的基本原理,构建了城市化基尼系数和城市化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对我国区域间城市化水平的不平衡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区域间城市化水平较为不平衡,城市化水平由东部向西部地区递减.并发现我国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的变化满足城市化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在经济发展之初,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拉大;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随经济发展而缩小;我目目前处于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不断缩小的阶段,但是其缩小速度越来越慢. 相似文献
10.
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为基础,根据南京市统计年鉴1993~2006年的经济与环境数据,构建了以南京市工业“三废”排放量为因变量,人均GDP为自变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运用统计软件SPSS对南京市近几年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做出经济指标与各环境指标的回归模型图,发现南京市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研究表明,南京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不完全符合标准的“倒U形”,而是呈现两种情况:工业废水曲线为“U形+倒U形右侧”;工业废气曲线和工业固体废物曲线呈现非EKC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从能源安全与城镇化、能源与城市经济增长、能源与城市空间利用、能源与城市建筑、能源与城市生态环境、能源约束下的城镇化发展趋势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这一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我国1995年至2009年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动态关系进行的研究表明,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呈反向变动趋势;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是农业现代化的格兰杰(G ranger)原因,而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长期均衡对农业现代化水平调整的幅度较小;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冲击总体上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土地出让金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源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我国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使得土地资本化成为可能,而土地出让金作为土地资本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衡量土地资源在城市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这为本研究提供了切入点。通过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定量研究,分析了土地出让金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在城市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对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城市进行了数据分析,探讨了土地出让金在城市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的变化规律,认为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出让金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将逐渐减弱。这一结论为土地出让金制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To encourage economic progress, China's government has been pushing domestic consumption as a substitute for its waning growth in investment and exports. It has also been promoting greener policies for growth, of which green consumerism is a prime component. By examining the economy through the lens of 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this paper lays out the challenges the nation must overcome through green consumption. We explore the trends in household energy use and decompose energy used indirectly by households into six factors: changes in total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rate, energy efficiency, interindustry input mix, household consumption preferences, and per capita household consumption level. Doing so yields insights into how progress in industrial technology, household income, urbanization, and lifestyles has affected energy use in the produc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 used by households. It also offers policy suggestions on how China might guide lifestyle changes to effect green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15.
16.
通过重构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泰尔指数、变异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测度了2007-2016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城市化质量的综合水平及其空间特征,基于能源消费结构转型视角构建了面板门槛模型,以检验环境规制对城市化质量的门槛效应。研究显示:我国各省市城市化质量总体上逐步提高,但省域差异呈现出"四降四升"的双W型波动变化趋势。城市化质量省际间存在空间集聚分布格局,但异质性有所增强。冷热点空间格局表现出"东热西冷"的分布规律,环境规制对城市化质量具有显著的双门槛效应,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化质量具有驱动作用,而能源消耗和收入差距则抑制城市化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18.
苏州地区城市化空间格局及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苏州地区1984-2005年的6个时相的卫星遥感数据,从城镇实体地域扩展的视角,通过城市化强度指数,运用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测度等方法,分析了1980年代以来苏州地区城市化强度的时相性变化、空间集聚特征的演化,以及城市化"热点区"和"冷点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等.分析得出,1980年代以来,随着苏州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其城市化格局的空间集聚性逐渐减弱;城市化发展的高值簇即"热点区"呈现出较明显空间演化和跃迁的特征;苏州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全局层面的多因素驱动、"热点"轮换和局域层面的中心辐射与梯度推进是并存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