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基于CES生产函数,从技术进步偏向的定义出发,概念上厘清增强型、偏向型、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区别和联系,比较希克斯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哈罗德技术进步的异同点,并利用中国1978-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估算要素替代弹性、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和偏向型技术进步。结果表明: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小于1,技术进步方向总体上是资本偏向型的。研究说明选择怎样的技术进步偏向和速度对于中国至关重要,它是增长与分配的平衡器。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工业行业的要素偏向技术进步指数,并试图通过考察相关因素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研究发现,中国工业部门整体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但是偏向程度呈现逐年减弱的的趋势,不同行业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程度差异较大,少数行业已经出现劳动偏向型的技术特征;工业行业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工资扭曲和要素禀赋结构弱化了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性,而创新投入、行业竞争强度、环境规制强度与国有经济比重等因素则强化了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性;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在更深层次上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由行业竞争所引致的“生产比较优势”和生产习惯的“棘轮效应”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标:由替代弹性σ入手改进中国技术偏向测度。研究方法:基于改革时期省际面板数据估计时变替代弹性,将其嵌入改进增长核算法测算中国技术偏向,并以O&R法探讨国民经济与三次产业技术偏向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由于σ<1且存在净劳动增强型(γ>0)技术进步,中国技术变化整体呈资本偏向,但存在倒U形变化趋势及明显的产业差异;分解结果表明,1979~1994年中国技术偏向由结构变化(组间效应)主导,1995年后由实质变化(组内效应)支配。研究创新:以时变替代弹性刻画技术偏向时期变化,据O&R法揭示技术偏向的总分关系。研究价值:改进技术偏向变化趋势测度,推动技术偏向总分关系探讨,并可促进要素收入分配研究。  相似文献   

4.
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效率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构建了一个劳动收入份额相对于资本收入份额变化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并使用中国1990~201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计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劳动与资本之间的要素替代弹性显著大于0,且显著小于1,并且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是偏向于劳动增强型的,表现为劳动效率持续快速提高,而资本效率则持续下滑,正是偏向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的速率高于资本深化的速率直接导致了劳动收入份额相对于资本收入份额的持续下降.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则表明,导致资本效率下滑引起劳动收入份额也持续下降的深层次原因则主要是中国企业没能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拓展升级其生产价值链,以致没能实现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而政府经济政策偏差形成的银行业高利差导致的扭曲性收入转移、城市房地产价格的持续飙升导致的实体经济企业房地租成本上升,以及政府税收的持续快速增长对实体经济企业收益的挤压,则更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标:在偏向性技术进步框架下研究产权结构对中国区域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包含能源、资本和劳动的标准化嵌套三要素CES生产函数供给面系统估计中国技术进步要素偏向性,运用面板标准误差修正方法比较产权结构对区域能源效率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发现:除山西、新疆和内蒙古外,其他地区技术进步总体上偏向资本,偏向程度自东向西逐渐增大;技术进步偏向性程度越大则区域资本节能效应越小。研究创新:基于区域技术进步偏向性差异比较了产权结构对区域能源效率影响的异质性。研究价值:侧重于从要素替代角度研究技术进步节能效应的成果,有利于改善要素结构、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有偏技术进步引入标准化CES生产函数测算了全球71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并选择效果显著的国家或地区样本对要素替代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各国资本-劳动要素替代弹性引致技术进步偏向呈现差异化;要素替代弹性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增长效应更为显著。因此,未来中国应不断探寻要素替代增长效应的内在传导机制,进一步推进要素、产业以及增长动力等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7.
结合CES生产函数构建相对劳动收入份额与技术进步偏向的理论模型,利用全国时间序列、省际面板数据测算技术进步偏向,并估计不同形式的技术进步对相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技术进步整体呈资本偏向,不同形式的技术进步偏向具有差异性;其中,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两种形式呈现资本偏向,模仿创新形式呈劳动偏向;不同技术进步形式的收入分配效应具有阶段性差异,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有利于资本相对收入份额的提高,模仿创新有利于劳动相对收入份额的提高;自主创新的收入分配效应逐渐显著,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的收入分配效应逐渐弱化。  相似文献   

8.
要素替代弹性、有偏技术进步对我国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要素替代弹性和有偏技术进步视角分析我国工业能源强度,通过采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对1994~2008年工业行业数据进行实证估计,确定不同类型行业资本、能源与劳动的嵌套CES生产函数结构。结果表明,多数行业的技术进步是资本、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这是因为在多数行业内,资本和能源表现为互补关系。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有效资本、有效能源和有效劳动在特定要素替代弹性条件下,通过影响能源份额进而影响能源强度的作用机制,并利用工业行业数据刻画这3种有效要素对能源强度的动态影响。  相似文献   

9.
构建了一个结构型时变弹性生产函数,将劳动投入结构、资本投入结构和人力资本结构纳入经济增长分析框架,运用1997-2012的省级面板数据估计了这一时期要素产出弹性的动态特征,并估算出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潜在增长率下降,主要由资本存量增速下降所导致,但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减缓了这一趋势。近10年来实际增长率变化主要是受潜在增长率变化影响,2010年以来的经济增速减缓,是由于潜在增长率下降导致,未来政策重心应当从需求管理过度到供给管理,着力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理论推导揭示时变产出弹性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在计量上的差别,本文提出估算时变产出弹性的简单公式和直接估算技术进步的方法,根据解析几何原理提出计算总量生产函数各变量导数的几何微分法,并测算了1978~2009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和技术进步。测算结果表明,二者之间确实存在明显的差异,产出弹性改变的影响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1991-2005年我国农产品物流行业投入产出数据,利用生产函数拟合法对影响农产品物流行业发展的劳动力、资本、技术三大要素贡献率进行计算与分析: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是推动我国农产品物流行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劳动要素对农产品物流行业的贡献相对有限。我国农产品物流行业面临劳动要素贡献低,而资本、技术要素虽贡献率高但起点较低的困境。因此必须完善硬件设施、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素质。  相似文献   

12.
卢怀宝  王怡  罗杰  李笑冰 《价值工程》2011,30(25):11-13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反映科技进步作用的一项综合指标。本文在"等效益面法"原理的基础上,利用Lingo软件计算了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C-D生产函数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产出弹性系数,进而测算2005~2008年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结果表明,大庆油田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均值达到60%以上,超过国家40%的水平。科技在弥补自然递减率、保证原油产量的稳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方法,将1988~2009年中国省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变化分解为农业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物质性要素投入变化和人力资本积累四个来源,分析了它们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自1988年以来,技术进步、物质性要素投入变化和人力资本积累在总体上都促进了中国省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技术效率变化却阻碍了大部分省份的增长,但总的来说,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的共同作用对增长的贡献还是最大的。  相似文献   

14.
技能偏向技术进步已成为理解各国普遍存在的技能劳动需求分化和技能溢价的关键性因素。采取Malmquist-TFP指数分解方法,测度技术进步偏向性,发现我国制造业并非全部都存在技能偏向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技能偏向也没有表现出线性增长趋势,而是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对技能偏向技术进步演变机制的研究发现,技能劳动供给增长增强了技能偏向技术进步,但国际贸易对其促进作用仅仅在高技术和低技术行业中存在。  相似文献   

15.
孙小庆 《价值工程》2012,31(4):12-13
基于索洛模型,选取1979年到2009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以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发现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赖资本和劳动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属于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LMDI指数分解方法,建立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效应分析模型,并以江苏省工业企业为例,实证分析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效应。首先,分析生产要素流动对部门资本利用效率、部门资本深化以及部门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其次,分析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效应;最后分析各类型企业的资本利用效应、资本深化效应以及劳动力转移效应对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表明,加快生产要素转移,既有利于提高各类型企业的资本利用效应与资本深化效应,又有利于提高劳动力转移效应,从而有利于加快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标:探究经济增长动因结构及转换趋势。研究方法:基于中国1980~2014年三次产业的时间序列数据,构造结构指数生产函数,采取指数分析与对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2008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缩减是经济增长大幅减速的最主要因素;要素规模增长率下降与产出弹性缩减的双重挤压导致资本和劳动力规模贡献下滑;资本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双减速是造成全要素生产率大幅下降的主导因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动力从以产业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为主转向以产业之间要素配置结构的优化为主。研究创新:从三次产业的要素规模和效率进行考察,三个层次层层推进,为经济增长动力及其变迁轨迹分析创造更加广阔的拓展空间。研究价值: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变迁的动因结构以及最新转换趋势,为旨在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政策设计提供了新的科学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evolution of output and productivity in the Greek banking industry for the period 1990–2006. Three main categories of bank output were estimated based on modern theoretical approaches, while for the estimation of output and productivity (partial and total factor) we relied on the index number method (Tornqvist index). We also considered the effect of labor quality on banks’ productivity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o bank output growth. Bank output and labor productivity outpaced considerably the respective GDP growth and labor productivity of the Greek economy during the period under examination. Capital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have also improved remarkably mainly since 1999, due to the structural changes that took place within the industry, capital (mainly IT) investments and improvement in the quality of human capital.  相似文献   

19.
Using a discrete-time version of the Ramsey Vintage Capital Model we provide a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et of initial capital stocks compatible with a predefined scrapping time, given the rate of technical progress and the level of capital productivity. Each profile of initial capital stock in that set generates a complete infinite horizon feasible capital path. From that characterization, we prove the existence of a minimum value for the scrapping time of the machines compatible with the rat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Moreover, for each level of capital productivity, there exists an upper bound for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hich allows the existence of feasible capital paths with full employment. Finally, we transform the infinite horizon dynamic programming problem into one of finite dimension. We use this to find the optimal lifetime for the machines as well as the optimal composition of the initial capital stocks. A numerical example shows tha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finite horizon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the increase in the rat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leads to a decrease in optimal scrapping time of capital goods.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mploys a three stage procedure to investigate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convergence in the Kansas farm sector for a balanced panel of 564 farms for the period 1993?C2007. In the first stag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is used to compute technical efficiency indices. In the second stage,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is decomposed into components attributable to efficiency change, technical change, and factor intensity. The third stage employs both parametric and semiparametric regression analyses to investigate convergence in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each of the three components to the convergence process. Factor intensity and efficiency change are found to be sources of labor productivity convergence while technical change is found to be a source of divergence. Policies that encourage investment in capital goods may help to mitigate disparities in labor productivity across the farm sect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