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6 毫秒
1.
大城市圈及其范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城市圈及其属性所谓大城市圈是指以大城市为中心,其经济和社会受大城市作用的区域,城市与该区域间存在着经常的有机联系和彼此相互依存的关系。大城市圈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而形成的。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地域空间组织,大城市圈具有以下属性: 1.依存性大城市圈通常由中心城市、空间流、通道和经济腹地等地域结构要素构成。作为区域中心的大城市,不仅是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且大都兼具交通枢纽、贸易中心,物资集散地等多种功能。中心城市在其形成和  相似文献   

2.
一、大城市边缘地区发展的突出特点和问题(一)高速蔓延上世纪末至今,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两种力量的交叠作用下,城市由中心至外围高速蔓延。以上海为例,199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空间跨越式地扩展态势,扩展的规模和速度是相当惊人,十年时间内将中心城的建成区向四周推出了5-10公里。  相似文献   

3.
都市区,都市圈和都市带的概念界定与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鉴于当前学术界关于大城市地域空间组织若干概念的分歧,针对都市区、都市圈和都市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它们分别处于城市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是大城市地域空间组织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演变的结果。并进一步对都市区、都市圈和都市带在人口规模、空间尺度、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当代美国城市化演变、趋势及其新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战后美国城市化向郊区化或逆城市化阶段转变,人口、工厂、商店及各种机构从大城市中心迁移出去,在外围的郊区及小城镇重新定址.在城市化演变过程中,由城市中心及郊区次级中心组成新型的大城市地区逐渐多中心化乃至无中心化,整个大城市地区支离破碎.与此同时,城市系统趋于集群化,幅员辽阔的大城市地区经济经过分化与整合,城市化向非城市地区扩散与渗透,出现了新的城市化影响地区,对城乡地区构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中,由于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人口大规模异动和产业过度集群化,形成了大城市"城市病"与中小城镇"空心化"的两极趋势,使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失衡的困境。应以中心大城市的功能疏解为突破口,通过大都市非核心功能和产业的精简和转移,解决"城市病"与"空心化"问题,为我国解决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均衡问题和突破经济"贫困陷阱"问题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何骏 《上海企业》2007,(8):37-39
城市群又称为大城市圈、大都市连绵区,是指在具有发达的交通条件的特定区域内,由一个或少数几个核心城市(大城市构成)、若干个中心城市(中型城市构成)和众多中小城市(包括城镇等)组成的城市群落。群落内的城市之间在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等某一或几个方面有密切联系。其中,核心城市对群落内其他城市有较强的经济文化辐射和引领作用。城市群是社会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城市空间组织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城市化道路几个问题的思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城市建设以“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为指导方针。笔者却认为我国城市化道路应采取“充分发挥大城市优势,有重点的发展大中等城市;因地制宜在东部地区严格控制小城市用地规模,在西部地区有计划地发展中小城市”的发展战略。我们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走与世界相同的城市化道路。  一、不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而是“充分发挥大城市优势,有重点地积极发展大城市”  1土地资源匮乏和“大城市”病不应是限制大城市发展的理由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严格控制大城市论”一直在我国城市化指导思…  相似文献   

8.
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是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的重大调整。基于2005—2019年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探究县城载体地位提升对城市全域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县城载体地位提升能显著推进所在城市全域的新型城镇化,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县城载体地位提升主要通过促进人口城镇化和环境城镇化来推动市域新型城镇化,但未促进城市的产业城镇化和设施城镇化。县城载体地位提升能显著推动中小城市和工业城市的新型城镇化,而对大城市和非工业城市无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中小城市和工业城市的县城为重要载体,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辨析边缘区概念发展的基础上,指出边缘区已成为大城市发展的核心空间,实质上承担了大都市"自上而下"的空间外拓和撤市(县)设区后"自下而上"式的城镇蔓延.通过分析大城市边缘区的演化,归纳了演化要素、结构模式、管理方式、空间边界等若干要素和特征,并提出对"边缘区"内涵的补充.由此展开对广州市案例的研究,从空间形态、产业发展、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多方面分析二元发展的矛盾及深层原因,并进一步探索新发展背景下大城市边缘区治理体系建构的合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未来我国城市化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且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如何保持我国城市化快速、健康、稳定地发展展,这是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我国城市化进程提出一些新的认识,即城市产业的发展既要考虑自身产业的发展,也要考虑全球和区域产业的空间梯度转移;城市化空间战略要实施以大城市超前发展为主的多元化城镇发展战略;在深化城市化的内涵中提升城市化的质量;实现农村人口迁移的城市化向功能城市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作为现代化的战略举措和必由之路,其深度发展对提升城镇化质量和促进经济社会效率性运转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城经济"利用的高效率和"市经济"运行的高效率对新型城镇化深度发展的内涵进行深入解析,全面阐述了新型城镇化深度发展的现实状态与表现,并从需求的总动力、供给的总动力、结构转换的动力及发展中的阶段性动力四大层面对新型城镇化深度发展的动力机制做出论证说明。最终从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均衡性的利用状态与系统化的利用模式等"城经济"效率提升方面和实现城市商流的规范化建设体系与高效率的运行状态等"市经济"效率提升方面提出新型城镇化深度发展的政策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特色小镇作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种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对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协调大中小城市发展和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运用空间交易费用和产权配置相关理论,构建特色小镇多元协同空间组织模式;以杭州市"互联网+"特色小镇为例,应用多元协同空间组织模式来分析特色小镇,得出特色小镇在降低空间交易费用等方面较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有着显著的效果,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特色小镇这种发展模式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为城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及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路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城镇化的三种路径1.大中城市征地型。大中城市征地型即以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化道路,是一种典型依靠征地不断发展壮大的城市化路径。这不仅是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形式,而且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方式。通过征地,城市获得了满足发展的建设用地,城乡发展的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都市区化,反映了20世纪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于传统城市化的新规律。这一过程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向都市区集中,都市区郊区化和多中心化;后期人口向中心城市回流。当前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已经过半,正处于传统城市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的关键节点。借鉴美国经验,都市区化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都市区和城市群要发挥对人口的空间集聚和引领作用,都市区向更有效率的多中心空间模式转型。同时中心城市要避免功能空心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引导和郊区之间良性互动,最终实现都市区整体繁荣。  相似文献   

15.
基于联合国的世界城市人口大数据库,对1950年至2015年世界城镇化进程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世界城镇化进程存在"特大城市偏好"现象,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城镇化贡献显著增长,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城镇化贡献相对稳定,小城市的城镇化贡献相对较大但不断下降;我国城镇化的超大城市贡献已与世界典型国家相当,特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城镇化贡献相对较低。建议应准确认知我国"城市"实质,积极发挥我国城市第二战略空间作用,实施区域差异化城镇化政策,因地制宜推动大城市和小城市发展,以健康有序的城镇化政策来协助落实国家的区域协调和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城镇化建设,完善城镇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的重要改革任务。我国未来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究竟走大城市化道路还是走中小城市化道路成为争议焦点。2014年3月国家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中小城市化的主攻方向。本文的立论是,可以基于县域层面"中心镇",推进城市化进程。这将是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可以避免大城市的过度城市化的种种问题。论文展开依托"中心镇"城市化的合理性论证,实施策略路线探讨。由于浙江省在该领域中的先行性,本文着重采纳浙江省的相关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都市区这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都市区将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形式,同时也对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分析了中国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和空间演变特征,阐述了中国都市区现象的出现及其发展前景,并对中国都市区的概念、界定标准以及都市区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当前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课题。围绕这个题目,国家从各个层面展开研究与实践工作。分析了当前我国城镇化背景与趋势,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引入微城市的概念,进而分析微城市的要素及内涵,提出微城市的典型模型,探索一种适合我国现阶段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从一个微小的单元建设出发,由这些理想的单元最终汇聚成理想的"智慧城市",促进城市空间组织合理有序地演进。分析国内外城市化发展趋势,对比了未来国内外微城市的发展特点,结果可供政府决策层、城市规划领域、城市建设部门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3—2010年间26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投入产出数据,分析了中国城市的发展效率,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的城市效率最高,中部地区的城市效率次之,西部地区的城市效率最低。在考虑了非合意产出之后,中国的城市效率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降低,其中东部和中部下降较为明显,而西部则有小幅度上升。以此为基础,通过动态面板的Tobit模型分析集聚因素对城市效率的影响,总的说来,集聚对城市的效率是有着正的影响,但是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东部和大城市,且具有更高的效率。因此,今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依然主要是大城市发展和东部城市化过程,需要通过进一步发挥大城市与东部城市的集聚效应,促进城市体系的协调与中西部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世界大都市组织与管理的新模式、新思维和新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世界大都市管理的空间组织新模式 :一个强中心领导下的多中心制  工业革命以后 ,西方国家出现了日益突出的大都市问题 :(1)大城市人口和地域迅速扩展 ,城市需要新的发展空间。大都市区内各个市镇和周围地区在行政区划上相互独立 ,新的自治市镇又在不断涌现 ,大都市区由越来越多互不隶属的城市组成 ,各市镇行政区划过小 ,城市发展空间严重受阻。 (2 )各地方政府由于规模较小 ,实力有限 ,关系到整个都市地区的一些公共事务 ,如交通、住宅建设、供水与排水等问题 ,各地方政府无力解决 ,这种状况客观上要求在大都市区域实行统一的规划、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