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要素市场扭曲背景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动能的不足,构建省级层面的数字经济指标体系,利用2011~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数字经济的资源配置效应在缓解要素市场扭曲并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证实:要素市场扭曲背景下,数字经济的资源配置效应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提升作用;数字经济主要通过缓解金融、人才、技术三类要素市场扭曲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国有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及大企业样本中,数字经济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据此,应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关注要素市场发展,促进各类要素充分流动、重组和重构;根据企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柔性化创建组织情景体系。 相似文献
2.
全要素生产率是技术进步的一个替代性指标.从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化的角度,反观GDP及其增长率是否真实或可信这一逻辑是否成立,依赖于技术进步的性质.如果技术进步是一个相对稳定而且缓慢的演化过程,那么,作为技术进步替代性指标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正常情况下,即在没有面临重大自然灾害或天赐良机的情况下,就不会在短期内发生急剧的变化;如果没有非正常情况发生而全要素生产率却发生了急剧变化,一般而言,是产出测量或投入测量出现了问题.但如果恰好面临技术革命或根本性制度变迁时期,则全要素生产率会发生漂移性变化,即从这一时刻起全要素生产率会发生永久性水平的变化.本文利用DEA模型实证性地研究了中国X省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与GDP核算误差之间的关系,并对相关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3.
4.
5.
本文根据C-D生产函数和索罗余值法,建立了新疆的总量生产函数模型,并利用新疆1991~2010年相关指标数据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新疆总量生产函数是一个规模报酬递减的生产函数,新疆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代表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对新疆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保持在57.13%左右,但其与发达国家的80%~90%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此,要保持新疆经济长期持续增长,还需要大力提高新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相似文献
6.
进口贸易、竞争效应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家宏观经济数据分析,发现进口竞争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之间具有正向关系;国内竞争虽然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具有促进作用,但却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而且进口竞争在国内竞争程度较低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提升效应较大,说明我国培育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仍然是一个漫长过程。 相似文献
7.
通过把资本存量、就业人数、能耗、时间等变量纳入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将碳排放总量、能源强度等变量以及区域虚拟变量作为生产无效率函数的解释变量构建随机前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碳排放增长会扩大技术无效率项并降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降低了能源强度却引至了更多的碳排放,符合杰文斯悖论;减排技术较高的地区对应较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比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更快。 相似文献
8.
9.
本文构建研发增长模型分析政府科技支出和教育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从理论上证明二者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之后利用中国284个城市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1)地方政府科技支出和教育支出能够促进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在支出后的第3期才会有所表现。(2)地方政府科技支出主要通过增加科技知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且作用渠道为促进技术进步,而教育支出主要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且作用渠道为提高技术效率。(3)地方政府科技支出和教育支出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存在双门槛效应,当全要素生产率介于0.916 2和1.083 4之间时,地方政府科技支出能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但效果并不明显,而全要素生产率上升至1.083 4时,提升作用将发生跳跃式上升;教育支出具有相似的门槛效应特征,相应的门槛值分别为0.931 7和1.232 0。(4)地方政府科技支出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教育支出规模作为基础,当教育支出规模高于178 599.295 0万元时,科技支出才会表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1999年至2003年我国保险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趋势,并将其分解为前沿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的变化、规模效率的变化三大因素。研究发现,保险业的全要素增长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前沿技术进步已成为我国保险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保险公司相对前沿的技术效率差距拉大,已出现阻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趋势,但这种技术效率的差距不是因纯技术效率的差异影响而是受规模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Technical Change in a Profit Function Framework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develops a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and decomposing TFP changes, within the parametric approach, by using directly the estimated parameters of a profit function. Two alternative relationships are derived for measuring and decomposing TFP changes via a profit function based on two alternative definitions of the rate of technical change, i.e., input- and output-based. Initially a long-run equilibrium framework is assumed and then the analysis is extended to the case of temporary equilibrium. The latter framework is applied to US agriculture by estimating a translog profit function and analyzing TFP changes during the period 1948–1994.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ole of imperfect competition in determining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TFPG) by bringing together a New Empirica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NEIO) model and the TFPG model of Good, Nadiri and Sickles (1999). Application of the integrated model to 1973–1992 data from 29 food processing industries revealed that, overall, changes in markups, economies of scale, and demand growth contributed positively to TFPG while the disembodied technical change was a negative contributor. Furthermore, the factors underlying the TFPG estimates are interactive and their net effects are starkly different from the conventional Solow (1957) residual TFPG measures, underscoring the need to account for imperfect competition, returns to scale, and demand growth in analyses of this type. 相似文献
13.
《Spatial Economic Analysis》2013,8(1):65-90
Abstract This paper tests how the local economic structure—measured by local sector specialization, competition and diversity—affects growth of manufacturing sectors. Most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assumes that in the long run more productive regions will attract more workers and use employment growth as a measure of local productivity growth. However, this approach is based on strong assumptions, such as those of national labour markets and homogeneous labour. This paper shows that if we relax these assumptions, regional adjusted wage growth is a better measure of productivity growth than employment growth. This measure is used in order to study regional growth in Portuguese regions between 1985 and 1994. Evidence is found of MAR externalities in some sectors and no evidence of Jacobs or Porter externalities in most of the sectors. These results are at odds with the findings for employment-based regressions, which show that regional concentration and the region's size have a negative effect in most of the sectors. It is also shown that simply using regional wage growth would overstate the effect of regional concentration and competition on long-run growth.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城市群区域经济效率的测度及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2003~2015年京津冀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数据计量模型,研究京津冀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测算要素投入及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京津冀各区市县之间的经济增长及要素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进一步发现资本投入依然是京津冀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京津冀经济增长依然是要素投入的结果;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大部分区市县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研究的政策涵义在于: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合理引导要素在不同区域间流动,提升要素在不同区域间有效配置;其次,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进步水平,发挥人力资本的优势,充分发挥劳动力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考虑到人力资本的异质性,本文将劳动分为低技能劳动和人力资本,利用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中国1997—2012年30个省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在引入要素价格的基础上,借助 Kumbhakar 模型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进行分解后发现:(1)配置效率不高制约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2)配置效率表现出物质资本和劳动低配,人力资本高配;(3)报酬结构调整对配置效率改进模拟结果表明改善人力资本配置效率最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4)发挥人力资本配置效率优势,还需进一步扩大教育规模。 相似文献
16.
房价,地方政府与经济人行为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价持续快速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地方政府的行为值得认真分析,本文认为借助经济人假设能很好地分析地方政府表现出的房价助推行为是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对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不会认真对待.解决这一问题,也应该重视经济人行为逻辑,进行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7.
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理性分析及兴利除弊之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从宏微观方面对城市土地的本质和土地财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土地的稀缺性和公共属性,决定了土地的增值收益应归全民所有,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应将土地出让方式从以价高者得转变为综合评价,同时恢复征收房产税。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收敛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使用非参数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中国28个省区市1978~2007年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情况,并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两个方面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阶段性和区域性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TFP不断提高,但增长幅度呈阶段性下降态势。随着服务业资本深化过程的推进,服务业增长的要素推动作用相当明显,而TFP的增长贡献则逐渐降低,而且,在TFP的变化中,技术进步的增长效应明显,但技术效率的水平效应相对有限。在空间分布上,TFP增长及其分解存在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区域性差异,但收敛检验表明,各省区市的TFP增长呈现出长期的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的生产率增长、效率改进与技术进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本文测度了我国城市的生产率增长、效率改进与技术进步。研究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城市生产率的增长率持续下降,并连续多年出现负值,导致生产率水平下降,而这主要是由技术水平下降所致,但城市效率水平同期却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进。地级市的平均Malmquist指数及效率改进指数,要高于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向后者的趋同;西部城市的生产率增长率与东部城市存在较大差异,生产率水平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