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发展,商业繁荣,民族融合,国力强盛。反映在住宅建设上,呈现的是等级森严的建筑特征和豪华、野趣的文化风格。《唐六典》卷23佐校署》记载:“凡宫室之制,自天子至于士庶,各有等差”。注云:“天子之宫殿皆施重拱、藻井。王公、诸臣三品以上九架;五品以上七架;并厅厦两头;六品以下五架。其门舍三品以上五架三间,五品以上三间两厦,六品以下及庶人一间两厦,五品以上得制乌头门”。  相似文献   

2.
《山东企业管理》2008,(4):48-48
又到了春茶上市的时候,人们在品茶时往往追求品新茶,许多人喜欢买新炒的茶叶。其实,茶叶并非越鲜越好。  相似文献   

3.
此次在第五届广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会场内,去参观选购茶叶茶具的茶人茶客,都有机会品饮全国各地的名茶。让人们一饱口福。  相似文献   

4.
目前,新茶已经上市,但是,一些不法商贩却以假乱真,冒充新茶。现在市场上的假茶多是用形如茶树叶的其他植物叶子,如女贞树叶、冬青树叶、桑树叶、金银花叶等,做成的“茶叶”外表看来十分类似。一般的消费者很难分辨。这里不妨教你几招:鉴别时,通常先闻干茶的气味,凡具有茶叶固有清香的为真茶,而带有青腥气或其他异味者为假茶;在取少许干茶放入茶杯中加沸水冲泡,进一步从茶叶的色、香、味,特别是从展开的茶叶叶片上进行识别。茶叶叶片边缘一般有16-32对锯齿,上部密而深,下部稀,近叶柄处无齿,叶背脉络隆起,主动脉明显,并向…  相似文献   

5.
红酒乾坤     
不久前单位组织去位于河北昌黎的一个著名葡萄酒生产基地参观,导游带着大家参观了葡萄园、酒窖等地方,然后教大家怎么品尝红酒,步骤应该是一闻二摇三品四回味,讲解非常详细,专业的架势让作为土鳖的我非常汗颜。  相似文献   

6.
茶文化大观     
茶为国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明清时遍及中华。但是,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并记于史册,传于后世,却是与历代文人墨客分不开的。茶诗:自古诗家多茶客。唐诗人姚合曾不惜以诗乞茶:“不将钱买将诗乞,借问山翁有几人?”到了元代诗人刘秉忠笔下,更是一语道破诗家爱茶的真谛:“铁色皱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茶谜:茶叶谜语,最早的茶谜很可能是古代谜家撷取唐代诗人张九龄《感遇》中的“草木有本心”诗句配制的“茶”字谜。在民间流传的不少茶谜中,有不少是按照茶叶的特征巧制的。如“生在山中,一色相同,泡在水里,有绿有红”。茶…  相似文献   

7.
回味读书     
观看完体育比赛,人们会回味运动员那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欣赏完文艺演出,人们会回味艺术家那精彩绝伦的演技;享用完美味佳肴,人们会回味厨师那色香味俱全的厨艺……回味,是一种诗性情绪。至于读书,回味似乎更隽永、更厚重。回味读书,可造心境。在慢慢掂量中,在细细思量里,读书人款款走进智慧的芳圃,采撷思想的精华,畅然有了不受名缰利锁束缚的自由。明代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读书人一旦读出悠然、超然、淡然的好心致,还怕品不出书魂、书香、书韵?回味,就像吃豆腐干,咀过来嚼过去,临了…  相似文献   

8.
茶叶,大自然赐予的天然饮料,嗅之清香、品之甘醇。中国人的茶文化绵延数千年,“品茶”更是成为了许多人的一大喜好。春意复苏,也就又到了新茶上市
  的季节,春茶是一年三季茶中品质最好的茶叶,理所当然就成为了茶叶市场的宠儿,身价自然不菲。如何选购品质好的新茶呢?这当中大有诀窍:一看色泽、二观外形、三闻香气、四品茶味、五捏干湿。  相似文献   

9.
茶叶质量标准化是我国茶叶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茶叶质量标准还很不完善,市场屡见茶叶的混淆品甚至伪品,危害人们的用茶安全,为了保证茶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总结前人经验,补充完善,制定系列标准是茶叶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茶叶国际化、造福于全人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叶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神农尝百草,日通七十二毒,得菜而解之。”这里的“茶”就是茶,炎黄祖先自此开用茶之先河。中国茶叶曾创造出灿烂的辉煌,世人便是从茶叶、丝绸、陶瓷等来了解中国的。数千年来,茶叶一直是我国人民所喜爱的饮料,也一直是我国的一个形象商品和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在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对外贸易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千百年来,茶叶在传播世界的同时,也传播着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孕育出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并促使了国际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中国茶叶…  相似文献   

11.
“三月茶树青又青,春茶飘香满山岭。阿哥阿妹勤劳苦,歌声唱得蜜样甜。”家乡凤庆地处滇西纵谷南部崇山峻岭深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养育了茶叶。家乡人民种茶制茶爱茶喝茶,茶叶与人们日常生活融为一体,茶叶承载着乡民社会交往、信息交流、文化娱乐、谈情说爱、叙旧联谊、商贸洽谈、消闲去闷的生活重任,  相似文献   

12.
Q:如何选购茶叶? 首先闻茶叶的气味,具有茶叶固有清香者,为真茶,带有青腥气或其他异味者,为假茶或受污染的茶叶;观色时,抓一把茶叶放在白纸或白盘上,摊开茶叶,细心观察,若绿茶深绿,红茶乌黑,乌龙茶乌绿,为真茶本色,如特级黄山毛峰芽头肥壮、匀齐,形似“雀舌”,嫩绿泛象牙色,若茶叶颜色杂乱而不相协调,或与茶叶本色不相一致,即有假茶之嫌。  相似文献   

13.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中国俗语中的开门七件事充分说明了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也由此而见,在中国和平盛世的时候,茶也成为文人雅士的消遣,甚至于与琴棋书画并列。直至现在,“以茶会友”也是人们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朋友相见,手捧清茶一杯,商谈叙事,何其惬意。然而,在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2016年第1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中,在“茶叶及相关制品、咖啡”3053批次,发现94批次不合格样品,里面有大家比较熟知的“天福”、“富芳”、“桐木关”等商品茶上了“黑榜单”,铁观音、金骏眉、正山小种问题尤其突出。问题茶叶一时成为中国茶叶行业的“问题疫苗”,令人“谈茶色变”,心惊胆战。  相似文献   

14.
美丽的武夷山处处生机盎然,山清水秀。走在大街上,淡淡的清香不时扑鼻而来,可谓“无处不见茶,无处不闻茶香”。街边的茶叶店里,好友围坐,一茶在手,谈笑风生。此情此景,情不自禁地让我们加快步伐奔向采访目的地——武夷山市桐木茶叶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大环境背景下,商务英语在茶叶出口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助推茶叶出口贸易,而且很好地推进茶文化交流,极大提升文化自信。但商务英语及茶叶出口贸易的有机融合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在今后茶出口贸易中,可通过重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在茶企建设中的地位、加强校企合作、让茶文化走进课堂等途径助力茶企,助推茶叶出口贸易。  相似文献   

16.
又到新茶上市时,但市场上新茶旧茶鱼龙混杂,让人难以分辨。那么如何鉴别新茶陈茶呢?专家认为,新茶是指刚上市的茶叶或是当年的茶叶;陈茶是指存放一两年以上的茶叶。鉴别新陈茶,主要从色香味和含水量两方面入手。色香味:新茶的色、香、味均佳,给人以新鲜爽口的感觉;陈茶色泽呈暗绿色或暗褐色,汤色暗、枯黄、透析度降低、香气低沉,并产生一种令人不快的老化味,即人们常说的“陈味”。含水量:只要用手指捏一捏,就能很简单地鉴别新陈茶。新茶一般含水量较低,茶叶质硬而脆,用手指轻轻一捏,即成粉末状。陈茶因存放时间过长,经久吸湿,一般含水量比…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乡镇企业》2014,(5):10-11
贵州省湄潭县核桃坝村“西部茶海”中被誉为“生态茶叶第一村”的贵州省湄潭县核桃坝村景区,以四品君茶业公司为代表,现旗下拥有一个生产基地,一个生态旅游公司,一个连锁营销公司,共计职工370余人。生产绿茶(湄潭翠芽、毛尖、毛峰、珠茶、香茶)、红茶两大系列60余款产品。四品君已成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团体会员单位、  相似文献   

18.
《大众标准化》2008,(2):66-67
“代用茶”北京市首次制定卫生标准 “玫瑰花茶能养颜”、”薰衣草能消除疲劳,放松身心”……在茶叶摊点前,人们都能看到这类代用茶的广告语。这些代用茶售价不低,但有没有卫生标准,并没有多少人清楚。喝到安全健康茶成为市民的新需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六安瓜片”(又称瓜片),产自安徽六安。这种驰名中外的绿茶要经过采摘叶片、扳片、剔除嫩芽及茶梗,通过独特的传统方式加工制成,形似瓜子,冲泡后颜色碧绿,回味悠长,是盛夏时节清凉解暑的佳品。去年5月,为了确保“六安瓜片”的品质和等级,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专门为“六安瓜片”颁布实施DB34/T237-2002地方标准。该标准从茶叶的外形及内在品质将六安瓜片分为特一级、特二级、一级、二级、三级共5个级级别,使六安瓜片的品质有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20.
刚认识普女士的时候,看到递过来的名片上“普”字与普洱茶的“普”字是同一个字,觉得有些特别,因为在北方这个姓氏不多见。经过了解才知道,普氏在云南的彝族是一个很常见的姓氏。普女士介绍说,她也正是从姓氏中得到启发,又从家谱中看到祖上有茶叶经营的历史,这才从1995年将其它生意转到普洱茶的经营上来。刚一开始,普洱茶的经营并不顺利,问题的关键是人们并不了解普洱茶。但普女士并不气馁,因为她发现原先饮茶不多的她在大量品饮普洱茶之后,小腿肚子上停留了多年的静脉曲张的小疙瘩不见了。“既然普洱茶这么好,一定要想办法把它推荐给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