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传统的人工抄表工作方式,由于用户多且分散,每月抄表工作量都居高不下,既浪费人力又浪费物力。随着用电信息采集建设在整个国网公司的快速推广,基于采集系统的自动化抄表应运而生,抄表的方式、速度、完整性和准确度都得到了质的提升,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时间和成本。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简单介绍几种自动化抄表方式。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电网得到普及,低压集抄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全面升级,使得抄表自动化水平得以明显提高,进一步保障抄表的高效率和高质量,做到了抄表低人力成本、高效保质。文章就低压集抄系统的几种组网方式的发展现状及维护管理,展开深入的探讨,期望这一探讨能为我国优化低压集抄系统维护管理带来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3.
基于ARM和Zigbee技术的无线抄表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当前由于电力负载急剧增长带来的传统抄表方式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嵌入式ARM技术和新兴的低功耗、低成本Zigbee技术的无线抄表系统,该系统通过ZigbeeMG2455芯片组成的抄表网络系统对于各个电表电量进行采集,再由基于ARMS3C2410构建的无线抄表上位机对所抄电量进行汇总,最终实现对电量的无线采集。实验证明本系统拥有较低的漏抄率,同时极大的节省了传统抄表方式带来的人力和财力的消耗。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电力部门中,自动化抄表系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它在节约人力和时间上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同时也能够快捷准确的传递信息,提高工作效率.本文介绍了自动化抄表的分类及其功能,并对其应用对象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心脏,只有这颗心脏正常稳定运行才能保证电力系统长时间造福人类。传统的变电站是使用人力进行设备操作、监视、抄表、记录,但是这种方式安全性、可靠性较低,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大,缺乏科学保障。随着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无人值守变电站代替传统的变电站,依靠自动化系统和设备进行自动化控制和调度,顺应了现代电力事业的潮流趋势。  相似文献   

6.
日常抄录用户电能表指示数,手段主要有两种:人工抄表、掌上机抄表。这两种手段都要求抄表员逐户登门手工录数,尽管掌上机可以解决计费系统的数据录入问题,但其本质上还不是自动化的抄表方式。随着电力需求市场的蓬勃发展,现有抄表手段暴露出越来越多的质量和效率问题:表现于抄表环节,无法对计费、线损控制、用电分析、营销预测,乃至宏观决策等方面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存在估抄、漏抄、错抄等问题。还会导致整个企业的成本上涨、效益下滑、管理复杂度增大。通过对集中抄表系统进行设计改进,使其实现信息交互,提高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信息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赵慧玲 《科技与企业》2012,(23):319+321
电力网发展到目前已日趋成熟,电力可快速便捷地提供给社会各行各业以及千家万户。但是,在电网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抄表数据的统计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长期以来,电力网主要依靠人力对电力使用的数据进行抄读,由于电力网涉及范围较广,即便是主要的用电方面包括商业用电和生活用电,也由于其用电系统较为复杂多样,电力数据难于统计。造成这个的根本原因是电力网的抄表系统较为落后,使用人力进行抄表效率十分低下,且统计周期慢,无法快速、准确地得到电力数据。如果电力系统能够充分利用最新科学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建设远程自动抄表系统,这一状况将大大改善。基于此目的,本文概述了电力网系统抄表问题的现状,并主要介绍了远程自动抄表系统及其目前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价值工程》2015,(26):82-84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电力营销发展规划,大同供电公司加快营销现代化和计量科学化建设,积极推广应用智能电网技术,大力实施电能量采集和负荷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由人工抄表到远程自动化抄表方式的转变,通过现代化技术将管理和服务落实到用电客户,基于现有的管理平台和技术条件,实现营销管理的数字化、精细化。对于提升公司电力营销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冷晓华 《科技与企业》2014,(24):191-191
自动化抄表系统现已广泛的应用在电力企业中,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通常在电力企业中,经常使用自动化抄表系统的主要有四个部门,第一个是营业抄收部门;第二个是计量部门;第三个是生计部门;第四个是集控站,自动化抄表系统在这四个部门中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电力自动化抄表的功能的介绍,进而探讨了电力自动化抄表系统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够为电力企业人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潘宝美 《民营科技》2011,(11):56-56,55
在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推动下,电力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电力系统各个领域技术都逐渐实现自动化并逐渐成熟起来。手工抄表和人工计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自动抄表系统应运而生并发展起来,主要探讨,有关电力载波自动抄表的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用电生产管理与营销系统的不断变革,线损计算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前线损报表计算已经由传统手工计算过渡到了营销系统自动计算。伴随着各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上线,抄表自动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低压台区线损精细化管理机制孕育而生,实现了自动化抄表以及关口客户用电数据的动态监测,降低了抄表压力,避免了估抄、错抄以及漏抄等现象的产生,提升了客户电量与电费的透明化水平,实现了线损实时在线计算。文章主要立足于抄表实现、线损管理以及人员配备等角度,归纳、总结并制定低压台区抄表管理方案,提高抄表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家电力企业不断寻求更为先进的电力化技术。随着低压自动化抄表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理念的推进,相关电力部门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低压自动化抄表的准确率还是不够,因此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电力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介绍了低压自动化抄表仪器的组成部分,并就当前其应用和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吴恩红 《企业技术开发》2014,(1):109-109,111
随着用电生产管理与营销系统的不断变革,线损计算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前线损报表计算已经由传统手工计算过渡到了营销系统自动计算.伴随着各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上线,抄表自动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低压台区线损精细化管理机制孕育而生,实现了自动化抄表以及关口客户用电数据的动态监测,降低了抄表压力,避免了估抄、错抄以及漏抄等现象的产生,提升了客户电量与电费的透明化水平,实现了线损实时在线计算.文章主要立足于抄表实现、线损管理以及人员配备等角度,归纳、总结并制定低压台区抄表管理方案,提高抄表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电能表远程抄表系统的特点、结构、工作流程出发,对其做出较为详尽的概述,并以通信方式设计原则、目标与内容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电能表远程抄表系统的通信方式设计思路,希望以此减轻城市电网负荷、简化电网结构,为达到智能化、系统化、自动化管理目标创造条件,为实现电力资源及人力资源优化合理配置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抄表工作方式会降低工作效率,且容易出现失误,但通过电量采集以及计量系统能够促进管理效率提升,促进数据收集与整理工作进步,使抄表工作更具有准确性。对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电量采集与计量的应用方式进行分析,提出数据收集准确度提升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刘海兵 《价值工程》2014,(10):195-196
用电信息采集是对配电变压器和终端用户的用电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实现实时用电监测、推行阶梯电价、负荷管理、线损分析,最终达到自动化抄表、错峰用电、用电检查(反窃电)、负荷预测分析和节约用电成本的目的。系统上线以来,大大降低抄表人员外出抄表的工作量以及车辆的危险,抄表员还可利用采集系统召测实时抄表数据,及时对用户进行预收电费的催缴,提升预收电费比重,大大降低电费回收风险,提升自动化水平,对抄核收全过程管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收费结算工作中,抄表收费人员多年来一直利用计算器完成成千上万用户每月电量、电费的计算、核对工作,这样不仅增加了收费结算工作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拖延了收费时间,还会因繁琐的计算工作导致数据的出错率大大提高。针对此类难题,文章将对Excel2003强大的数据计算功能进行阐述说明。  相似文献   

18.
隋博 《价值工程》2014,(25):242-244
本文对RobuNet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概述,并在低压抄表系统中对技术从原理、特点、优势、系统架构、组网方式等角度进行了详细分析,证明RobuNet技术在低压抄表系统中的使用可以及时、完整、准确地提供用户实时用电信息数据,能够提高智能电网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  相似文献   

19.
文章所介绍的远程抄表系统是一种基于嵌入式ARM的系列技术,实现硬件终端设计,对电表数据进行采集,依靠GSM网络平台进行无线传输到上位机,方便工作人员对社区用电信息进行操作和管理。远程抄表系统势必会取代传统的人工抄表方式。  相似文献   

20.
作为自动化运行的一种手段,低压自动抄表技术在我国的电力系统中,已经开始了广泛的推广应用。相对于传统的人工抄表技术,低压自动抄表技术为行业用户提供了方便周到的人性化服务,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其他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