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辉娜 《城市发展研究》2015,22(3):86-92,100
利用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在传统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加入工业用地要素构建广义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实证研究工业用地要素对中国城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1年、2007~2011年、2000~2006年三个时段工业用地对中国城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28%、6.85%和3.78%。(2)研究期间,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及其他地区工业用地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0.97%、17.54%、20.97%、18.69%、3.42%。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工业用地要素对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贡献率不断升高。(2)自2007年起推行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对抑制工业用地的低成本扩张、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增加了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3)工业用地要素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远远高于中西部及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2.
《企业经济》2019,(11):135-141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索洛余值法,本研究核算了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2008年到2017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及指数,比较分析了其差异特征,讨论了其经济发展质量。从比较结果看,三大城市群中,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发展质量整体优于京津冀地区。珠三角地区应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持续推进创新发展。长三角需要控制区域差异的扩大趋势,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较大的区域差异限制了北京对天津、河北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推动天津和河北重点城市的经济转型,分别将其全要素生产率尽快提升至北京的80%左右和40%以上,使北京的优势资源可以有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进而提升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的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3.
在构建土地利用效益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并对比长三角、珠三角与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耦合协调性及其空间格局,结果表明:珠三角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居于首位,长三角经济、社会效益大于京津冀,生态效益低于京津冀;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比重最高,部分城市经济效益存在滞后性;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均为拮抗与低水平耦合等级,社会—生态效益耦合强于经济—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耦合较弱;长三角耦合高值区位于以上海、无锡与苏州、南京为核心的圈层地域,南翼耦合性较低;珠三角呈"中心—外围"的耦合递减格局;京津冀中京津为耦合高值区,张家口与承德耦合度最弱;除深圳、上海外的其余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均为失调等级,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强于经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较弱;长三角协调高值区呈以上海为中心、南京为副中心的分布格局;珠三角以江门与肇庆、惠州为核心的协调低值区分列在以深圳为核心、广州为副中心的高值区两侧;京津冀协调的不均衡格局显著,张家口、承德、唐山协调性较差。  相似文献   

4.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优惠的工业地价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政策工具与现实途径。对于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说,在解释工业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中,工业土地投入应作为重要考察要素。利用全国2007-2011年的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选取工业总产值、工业资本存量、工业劳动力数量和工业用地存量等主要观察变量,建立了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以全国城市尺度解释中国工业经济增长。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全国层面的工业经济发展仍十分依赖土地要素的投入,珠三角、长三角、中西部等地区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以城市群为单元的区域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区域发展正在由"带状"转向"块状",区域经济正在由省域、行政区经济转向城市群经济。基于2002—2013年城市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VAR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法实证考察了中国五大国家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五大城市群经济发展呈非均衡态势,由基尼系数刻画的经济发展相对差异呈总体下降趋势;(2)长江中游、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区域内差异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他城市群区域内差异呈总体下降趋势;京津冀与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区域间差异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他城市群区域间差异均呈总体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10%显著性水平下,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对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具有单向溢出效应,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之间存在两两双向溢出效应,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之间无显著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6.
<正>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对于整体实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区域经济差异则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协调发展。京津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我国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更是严重阻碍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针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年来,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典型区域。本文分析了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共同力量,即沿海的地理优势和中国经济改革的优惠政策。进而运用数据对比,挖掘东部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中差异化的主导力量,京津冀都市圈是政府干预主导下的经济发展;长三角都市圈是市场力量主导下的经济发展;珠三角都市圈是由政策引导和外向型经济等外在力量作用下政府干预和市场力量共同作用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运用2003~2015年京津冀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数据计量模型,研究京津冀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测算要素投入及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京津冀各区市县之间的经济增长及要素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进一步发现资本投入依然是京津冀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京津冀经济增长依然是要素投入的结果;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大部分区市县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研究的政策涵义在于: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合理引导要素在不同区域间流动,提升要素在不同区域间有效配置;其次,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进步水平,发挥人力资本的优势,充分发挥劳动力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建立了两套回归模型:无空间相关变量的单向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有空间相关变量的单向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比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有:"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内部的确存在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珠三角"区域内部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略大于"长三角"区域,但两者在统计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别;两个地区都存在经济增长的β收敛,但"珠三角"地区呈现出更强的收敛性;对于影响"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增长的因素,有些相同和不同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都市圈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冀都市圈是继"珠三角"和"长三角"后,在我国经济格局中占据着相当重要地位的区域.其内部的合作不仅对各组成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统筹全国区域发展和推动中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对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更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拓展发展空间,向土地要效益土地资源不可再生的稀缺性使经济发展与土地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保护耕地、坚守耕地红线的原则下,保障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各级国土部门必须面对和破解的难题。近年来,河南省许昌县国土资源局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做好集约  相似文献   

12.
工业用地作为建设与生产的资源要素,对承载工业企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言而喻。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背景下,为深化工业用地供给侧改革,建立和完善符合企业发展规律、产业生命周期和发展方向的工业用地供应方式及其管理制度,切实降低工业企业用地成本,适当给予工业企业腾挪发展空间与弹力,促进新型工业化快速健康发展,进而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借鉴传统房屋典权制度的设计优点,探索创设中国特色工业用地使用权出典供应方式及其管理制度或许是可行之道,同时也是工业用地履约使用保证金制度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对三大城市群环境效率水平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工业集聚对城市群环境效率的影响机制和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环境效率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但集聚模式具有差异;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工业集聚对城市群本地城市环境效率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周边城市环境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京津冀城市群工业集聚对本地和周边城市环境效率的影响均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和环境规制等影响因素对城市群环境效率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建议以绿色创新为支撑提升城市群发展质量,加强城市群工业集聚区域的环境规制和监管,发挥优势、补足短板,实现区域整体协调。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学者关心的热点问题,如何在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基础上推动本区域经济快速的发展,是尤其值得关注的。它决定着在国内区域竞争的博弈中,京津冀地区能否获得领导者地位,并成为全国经济增长的区域增长极。本文在对比分析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等其他四个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区域的工业部门的竞争力情况,得出结论并给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城市群相比我国其他两大城市群在经济总量上大约是珠三角和京津冀的总和。无论按人口平均,还是按土地面积平均,长三角城市群都是经济产出效率或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商业地产是有支撑力的。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地区作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国内第三大经济增长极,近年来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中,河北省作为京津冀地区中的欠发达省份,应该抓住这次机遇,在立足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定位,进而可以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而且也有利于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选取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利用多个指标模型综合评判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特征与发展规律。研究认为,三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总体呈现经济上的分异和空间上的趋同。2003-2014年间,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平均相对专业化程度均有增加,并主要表现为外围地区拉动;京津冀、珠三角中心城市的相对多样化程度有不同程度提高,城市职能趋向综合化,外向生产性服务能力增强。进而三大城市群形成了"专业化中心+专业化外围"和"多样化中心+专业化外围"两种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空间集聚特征测度的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在三大城市群内部集聚均呈不均衡的极化发展趋势。受城镇化和工业化所处阶段影响,十余年间,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幅度最大,相对于其他产业的区位吸引力最强;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平均集中率最高;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于其他产业的集中程度,相对于全国的平均占有率均较低,行业发展的相对优势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是我国三大入境旅游发达区,同时也是我国传统的大型入境口岸地区,不计其数的海外游客以其为中转地向全国各地扩散。广西是旅游业相对滞后但旅游资源丰富的典型代表之一,吸引着众多入境游客。通过对1997-2005年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旅游区入境旅游流向广西扩散转移的数量变化、时间及空间分布集中性及其扩散发展历程的分析,得出结论:京津冀是广西入境旅游发展最大的中转区,长三角入境旅游转移在广西客源结构中排名第二,并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而珠三角虽然向广西转移的入境游客数量最少,但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地区因经济发展步伐非常快而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然而,近年来,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资源紧缺、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等要素制约,长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因劳动力、产业升级等因素的影响,发展速度出现了明显下滑,我国未来经济增长也迫切需要新的增长极。从宏观经济竞争力、发展基础竞争力、政府作用竞争力三个层面构建增长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发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竞争力远超其他经济圈,而中三角、成渝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竞争力相差不大。综合这几大经济圈的竞争力分析,中三角才是第四极的最佳归属。这一结论可以对我国第四极的发展起到预测和指导作用,从而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促进区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