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应用美国、日本宏观经济数据,通过对鲍莫尔两部门非均衡增长模型进一步拓展证明,两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其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相关性较差,部分原因在于目前中国农业部门还是一个技术相对"停滞"的部门。大力发展服务业以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提高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不仅是工业化初级阶段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也应该是未来中国步入后工业化时期一项长期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非平衡增长两部门模型为基准模型,通过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度量非平衡性,进而研究部门劳动力份额变动趋势和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我们发现保持两部门产出相对不变,劳动力从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制造业转移到相对滞后或渐近滞后的服务业中,服务业劳动力份额逐渐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上升。利用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识别劳动份额提高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影响的结构变化,基于全国数据与上海数据,说明劳动力份额的增长正向影响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且这种正向影响随劳动力份额上升而提高,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滞后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经济增长弹性与就业弹性两个指标,对上海"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将优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及其主要子行业在上海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目前上海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力相当。而现代服务业的拉动力大于传统服务业。近年来,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弹性均值较大,同时弹性的波动变化很大,这是上海GDP就业弹性近几年波动增大的主要原因。同时,通过对现代服务业中主要子行业的分析,发现现代服务业子行业间就业弹性的变动有着高度的正相关,这将增加现代服务业就业弹性波动对于上海GDP就业弹性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极之一,服务业的发展和集聚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利用京津冀地区城市群2003—2014年服务业各部门相关数据进行区位熵指数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估计,分析服务业集聚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京津冀地区服务业以北京、石家庄为核心差异化集聚,并且服务业集聚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明显,长期内不显著;而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依然强劲,表明该地区的增长仍处于新旧增长模式转换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中国1996 ~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城镇单位中最低工资标准的上涨与就业的性别差异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试图回答“中国最低工资标准上涨是否导致部分女性就业人员从城镇正规就业部门被挤出”这一命题.研究发现,最低工资标准的滞后影响较即期影响更大、更显著,最低工资标准每上涨1%将导致城镇单位中女性就业人员被挤出0.512%,而滞后一年的最低工资标准每上涨1%将导致城镇单位中女性就业人员被挤出1.083%;东部地区最低工资标准上涨对就业性别差异的影响与中西部地区相比有显著差别;中国劳动力总供给增长不能显著改善城镇单位就业性别差异;教育经费和经济的增长将会加剧就业的性别差异;中国2004年《最低工资规定》的实行对就业的性别差异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长期看,服务业结构变迁促进经济增长效率提高。但是由于短期内受到要素扭曲等多种因素影响,服务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过程非常复杂。本文将服务业结构变迁划分为服务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构建服务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效率影响的动态面板模型,并选取1999—2012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服务业结构合理化与经济增长效率显著正相关,服务业结构高度化则与经济增长效率显著负相关。由于人才、知识等要素“质量”不匹配,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附加值偏低,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低端嵌入”状态,这是服务业结构高度化抑制经济增长效率提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江苏省淮安市2000-2007年现代服务业相关数据,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正在承接制造业转移的欠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发现经济增长对欠发达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城市化水平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却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有负向作用。而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对现代服务业就业有一定挤压效应,城市化水平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提高有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扬州市服务业就业现状出发,运用比较分析法回顾总结了扬州市服务业就业演变过程及其呈现的特征和规律,通过回归分析、弹性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服务业及其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增长空间和就业增长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促进服务业就业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推动了中国制造业开放,但服务业开放相对滞后。本文运用2002—2015年上海市经济数据和2002、200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从入世的货物贸易开放到上海自贸区扩区后,服务业开放的产业连锁效应。结果表明:货物贸易开放促进了先进制造业与高新技术型服务业的融合与关联度的加强,但对服务业其他部门的带动相对滞后于制造业,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灰色关联分析结果也佐证了这一论点,开放度相对低的服务业部门与开放度高的先进制造业之间的关联度较低,服务业开放滞后制约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随着全球化红利正在从货物领域转向服务领域,打造双向开放的新格局势在必行。2013年后,上海产业升级明显加速,自贸区的连锁效应初显。  相似文献   

10.
“双轮驱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重  冯培英 《经济界》2006,(4):75-78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部门,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属于快速发展的行业,其发展速度会超过制造业,即便是制造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不断下降情况下,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也会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比却相对滞后,出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一腿长,一腿短”。本文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不仅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走势,而且是经济增长的两个轮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对提高我国经济的运行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Economic Systems》2019,43(2):100700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competition with Chinese imports affects firms in Thailand. Using World Bank data on Thailand and United Nations trade data from 2003 to 2006,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impact of Chinese import competition on employment, wages, or labor income share. However, further checks show that for firms with lower productivity, the impact on employment and labor income share is more likely to be negative. The impact of Chinese import competition on profit margins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nsidering the impact on labor income share and profit margins, we conclude that because of Chinese import competition, income distribution possibly goes in disfavor of labor. Our study shows that the impact of Chinese import competition on the skilled labor ratio is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Thai firms are on the path to skill upgrading as a result of Chinese import competition, which is helpful for Thailand’s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As firms with low productivity are more likely to be negatively affected by Chinese import competition, improving productivity is still an efficient way to counter such competition.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理论模型阐释数字技术对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分析高技能劳动力与市场化水平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并从数字产业的发展与数字技术的应用等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算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字技术水平,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对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与异质性冲击。结果表明:(1)数字技术对服务业生产率有显著的赋能效应;(2)数字技术对服务业生产率的赋能效应在中西部地区更加凸显,在东部地区暂未显现;(3)数字技术对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更加偏向于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数据要素投入较多的行业;(4)高技能劳动力更易适应数字技术带来的变化,能够强化数字技术对服务业生产率的赋能;(5)市场化水平的提高能够进一步释放数字技术红利,从而显著增强数字技术对服务业生产率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农民工的就业取向符合人力资本论和新移动经济学理论。四川地震促使农民工大量回川导致沿海地区"民工荒"问题的加剧,与农民工的经济行为,就业意识,就业决策的变化以及农民工打工渠道,外出打工成本,家庭收益,打工环境等个人的就业取向相关。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四川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农民工务工流的去向选择,正在改变中国劳动力市场,使之形成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生产性服务业是上海市“十二五”重点发展产业,“十二五”期间是上海市汽车产业的关键时期,发展基于汽车行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将有效促进上海市两大关键产业的发展.从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汽车产业发展的实践出发,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和汽车行业的关联性概念模型,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技术,通过对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汽车产业及其外部环境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论文研究了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汽车产业和外部环境的数量关联及其含义.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effects of 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on China's human resources, its labour-market and its level of employment and unemployment, looking specifically at what was one of its economically most vulnerable points, the hotel industry. The paper hypothesizes that the greatest impact would be on human resources in the service-industries and on particular sub-sectors, such as employment in hotels, located in three main cities in the PRC, in Beijing, Guangzhou and Shanghai, catering to both overseas as well as domestic tourism. It tentatively concludes that the almost dramatic demand and supply ‘shocks’ may have directly affected both the demand for and the supply of labour in the sub-sector, with discernable employment consequences.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近年来中国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和人力资本均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基于此,认为要扭转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趋势,根本途径是消除二元经济结构,通过提高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城乡收入差距来加快向一元经济结构过渡。  相似文献   

17.
孙育平 《企业经济》2012,(7):137-141
企业"招工难"现象的出现,表明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的终结。刘易斯转折点的呈现,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劳动力资源"有限供给"的大背景下,区域产业发展既有产业政策和布局的选择问题,也需要考虑劳动力资源供给变化可能带来的重要影响。区域就业政策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区域内产业的发展能力、发展水平和成长质量。南昌市作为带动江西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只有在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强化职业教育与培训,形成有序、便捷、高效"四位一体"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上下工夫,才能有效保障产业快速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鉴于一般的宏观经济预测模型中缺乏对历史数据反映供需失衡状态的分析,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投入产出(IO)分析原理的总供给—总需求(AS-AD)分析框架,以中国1987~2007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均衡产出水平的影响较小;减税能够改善就业和对外贸易状况,且对劳动者收入改善效果显著;劳动生产率提高是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但需要改善就业和劳动者收入政策措施的配合。  相似文献   

19.
余敬德 《价值工程》2012,31(22):291-293
当前工资性收入的不断快速增长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渠道。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同时受到劳动力素质的制约,存在就业困难的现象,所以工资性收入的水平也就较低,并且增长的速度也较为缓慢等。怎样可以增加农民工资性的收入问题,就要优化调整农村整体的经济结构,促进发展农民的密集型产业,分配好剩余价值以及调整与工资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农民的工资收入,此外,还应逐步的加强完善和改革农民的就业制度以及农民的文化教育等方面,为就业创造出更多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