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建设和谐宜居城市是未来中国所有城市发展的共同目标导向。在回顾国内外宜居城市研究与评价的基础上,对宜居城市、和谐宜居城市、和谐宜居之都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等概念内涵进行了科学解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城市安全、生活品质、环境宜人、社会和谐、开放创新"5个维度14个要素层和35个具体指标。最后,基于此评价指标对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
刘晶 《企业导报》2012,(21):141
衡水市要实现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从大力推动经济发展,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重视城市文化环境建设,着眼"以人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手。  相似文献   

3.
建设宜居城市有关问题的探讨——以秦皇岛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秦皇岛市建设宜居城市为例,阐述了宜居城市在哲学、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生活、规划设计等层次的内涵,分析了秦皇岛市建设宜居城市的优势,根据秦皇岛市的城市特点和实际情况,探讨了在科学规划、基础建设、产业调整、生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小城市是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建设宜居城市的中坚力量,城市总体规划则起着指导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体系构建是现代城市建设与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文章以建设宜居城市作为发展目标,通过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从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探讨宾阳县城市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城市功能定位对于城市的发展意义重大,是城市发展的方向标和动力源.进入新世纪以来,鸟鲁木齐市依据其在新疆和中亚地区的地位和优势,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商贸城的奋斗目标,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功能定位,即建设"亚心之都、国际都市、商旅名城、宜居城市".本文应用城市功能定位的相关理论.在对鸟鲁木齐的现实城市功能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鸟鲁木齐城市发展现状与城市功能定位之间的差距,提出建设宜居城市是实现城市功能定位的重要突破口,并且提出了一些实现城市功能定位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城市空间环境规划与社会发展目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人类发展及社会进步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目标具有广泛的涵义,其中,某些社会发展目标是与城市空间环境密切相关的.城市空间环境的规划与建设会影响某些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反过来,合理的社会发展目标的选择是塑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条件.良好的生活质量、地域平等与社会公平、社会安全、多样选择以及公众参与等社会发展目标,对于城市建设的实践活动均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宜居城市可以满足当前城市经济、社会和教育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这一理念的提出,为城市的深入建设发展提供了方向,但也提出了更多要求。为提高宜居城市的建设水平,还需进一步研究宜居城市理论指导下棚户区改造的路径,完善棚户区改造工作。文章首先从两个方面介绍了宜居城市理论指导下棚户区改造的原则,然后探索了棚户区改造对宜居城市建设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宜居城市理论指导下棚户区改造的路径,即树立宜居建设理念和以宜居为基本目标建设安置房屋。  相似文献   

8.
现代人能否实现诗意的居住——宜居城市的人文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物质性存在,除了具有庞大的物质性构成之外,更有复杂而细腻的人文性、社会性构成;城市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而且更有美学功能.然而在近一个世纪的城市发展中,城市变得越来越只适宜于生产和物流,而不适宜居住.现代人还能否实现那种富于诗意的、从容不迫的居住?"宜居城市"的提出为现代城市建设指明了道路.本文意在对宜居城市人文美学内涵进行初浅地梳理,期望对宜居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中小城市是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建设宜居城市的中坚力量,城市总体规划则起着指导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体系构建是现代城市建设与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文章以建设宜居城市作为发展目标,通过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从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等方面检测、反馈绩效,构建中小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体系,并以重庆市万州区2008年度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为例,探讨该评价体系的实践运用。  相似文献   

10.
一、绿色宜居(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目标而非城市发展定位 建成绿色宜居城市(也叫生态城市)是许多城市的理想,不过.是将绿色宜居(生态)城市定为城市发展目标.还是将其作为城市的发展定位,是一个现实问题。如素有“汽车城”、“电影城”、”大学城”、”雕塑城”、“森林城”等美誉的长春市,提出将建设绿色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目标。有专家建议,应将建设绿色宜居城市作为长春的城市发展定位。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发展遵从于一种单纯以GDP的增长,作为唯一评价尺度的发展模式.宜居城市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对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反思--变单一评价指标为综合评价指标的城市发展模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发展模式的转变,而达到转变发展方向的效果.然而,这样的宜居城市理念并没有改变城市发展的行为范式--不同的城市仍在统一的评价体系的导向下发展,仍然无法避免"千城一面"的城市发展误区.城市是文明的产物,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文化积淀,从而决定不同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城市是否宜居只能由城市居民去判断,故而,必须重视不同城市文化影响下,城市价值观对宜居城市评价体系的个性化要求.传统宜居城市的评价基于层次分析法不能反映城市文化对评价体系的反作用.这里提出基于网络分析法的广义宜居城市的概念,可以充分考虑不同城市文化对城市宜居程度评价指标的具体要求,方便的得到更合乎逻辑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2.
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界定了宜居城市的概念,探讨了宜居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生态、安全诸方面的内涵,剖析了宜居城市的环境系统,认为宜居城市是由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相互交织、融合形成的一个复杂巨系统,提出宜居城市的七大判别标准--经济发展度、社会和谐度、文化丰厚度、居住舒适度、景观怡人度、公共安全度.阐述了宜居城市发展演变的一般性规律,旨在为中国宜居城市建设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国内"宜居城市"概念研究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赵勇 《城市问题》2007,(10):76-79
对国内宜居城市的概念研究进行了描述,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认为宜居城市是一个动态、综合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无论从软环境还是硬环境,从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来看,宜居城市最终要落实到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主题上.  相似文献   

14.
休闲是城市的重要功能,是宜居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城郊休闲空间是城市休闲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城郊休闲农业是环城市游憩带的主体,承载着增加城市休闲供给、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与社会功能。适应城市化快速推进背景下城市居民休闲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发展都市城郊休闲农业,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5.
今天,2012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十届中国地产经济主流高峰论坛在沈阳隆重开幕,这是中国市长协会和各位领导对沈阳的厚爱。借此机会,我代表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向论坛的开幕表示热烈祝贺,向出席本届论坛的各位领导、中外嘉宾和各位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现有生态宜居城市研究的综述,提出城建小型突发事件是影响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但被忽视的因素。以天津市为例,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证明了城建小型突发事件的处理与城市生态宜居建设有相关性,城建小型突发事件的快速有效处理有利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依据城建小型突发事件的特点,借鉴城市应急管理的处理机制,提出包含准备、响应、监督三个步骤的城建小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以完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产业能耗分析的青岛低碳城市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能耗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降低能耗,走低碳发展的道路成为中国各个城市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要靠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本文首先介绍了青岛市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和能源消耗情况,然后入手分析了各个行业的具体耗能情况,从而引出了青岛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一些城市纷纷提出构建宜居城市的理念。在城市发展和城市宜居的建设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城市房屋拆迁改造的问题。文章通过2007年和2010年调查经历过城市房屋拆迁改造的居民,了解他们对城市房屋拆迁改造的评价,以及对宜居城市建设和城市房屋拆迁改造的认识。结论为:不同的时期、不同社会属性的居民对城市房屋拆迁改造的评价,以及对城市房屋拆迁与宜居城市建设的认识存在差异。问题的关键在于较高的房价使得居民害怕拆迁,进行二次置业。因此,政府应该继续对商品房价格进行调控,同时,增加经济适用房以及廉租住房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风险规避与产业创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庞娟 《城市问题》2006,(4):69-72,83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陷入矿竭城衰的境地.实现产业转型,逐步脱离矿产资源采掘与加工,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出路,但产业在转型中存在着不确定的风险.规避产业转型的风险,可通过产业结构创新、产业技术创新、产业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增强产业优势,改变历史形成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并向具有特色功能的或综合性的城市演变,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