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华夏 《物流技术》2011,(9):76-78
分析了武汉临空经济的发展动力和制约条件,以及临空经济对武汉区域经济的影响,并对武汉临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武汉临空经济的发展动力和制约条件,以及临空经济对武汉区域经济的影响,并对武汉临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3.
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始终是一个中心话题,而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城市化也总是一个论述的中心。事实上,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的发展并不是两条毫无关系的平行轨迹。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第二产业的提升以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以城市化为依托,并对城市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武汉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圈经济发展水平状况,并从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出发,提出了发展特色武汉城市圈经济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胡莎 《东方企业文化》2011,(14):255-256
FDI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利用武汉城市圈2006-2008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FDI对武汉城市圈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FDI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系。同时,资本投入与技术进步是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优化,特别是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增加有利于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增长,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利于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增长。因此,采取积极的政策吸引外资,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加大资本投入,减少政府干预,才能促进武汉城市圈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部崛起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然而,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的单中心"中心—外围"模式,导致城市急剧扩张、资源过度集聚、圈域内城市联系度弱化,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等问题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多中心城市集群发展与区域多中心联动协作发展模式,对于摆脱旧有以武汉为强核中心的痼疾,实现武汉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研究结合"中心—外围"理论、共生理论以及协同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关联度、城市首位度、断裂点区位测度与评价,并最终提出武汉城市圈多中心协同发展的前瞻战略。  相似文献   

6.
城市圈的兴起,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在我国,随着城市与区域间关系的深刻变化、区域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圈也进入快速发展期。2003年“武汉城市圈”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7.
中国临空经济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郑州机场的建设和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的建设将从机场和区域两个方面保证河南临空经济的发展,为依托郑州航空港的各种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临空经济发展中,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建立起一条连通临空经济和城市品牌传播的桥梁,将极大提升中原城市群的辐射力和城市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揭示产业供应链的内涵和特性,提出以技术突破、产业融合及建立循环经济系统和实施区域错位发展的产业结构模式,构建武汉城市圈产业供应链。  相似文献   

9.
武汉城市圈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武汉城市圈,是提升湖北经济实力,实现中部崛起的宏伟战略举措。因此对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测度及分析对合理规划武汉城市圈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武汉城市圈“1+8”模式框架下,通过对城市圈中心城市等级划分,中心城市间经济联系通道分析,中心城市间经济联系量分析,确定武汉城市圈等级划分体系。武汉城市圈等级主要以武汉为圆心,以各个等级圈层集聚且呈扇状分布。  相似文献   

10.
建设武汉城市圈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梯度转移的客观要求,对促进"中部崛起"有重要作用。武汉城市圈发展存在着产业聚集不足等诸多问题,需要通过发展优势主业,构建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等诸多措施来解决。  相似文献   

11.
多中心城市集群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空间发展战略模式,是实现区域协调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武汉城市圈作为我国重要的都市区经济体,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战略支点,是实现湖北区域弯道超越、拐点跨越的重要城市集群。多中心城市—区域结构是武汉城市圈重要空间特征与发展模式,利用区域关联系统、共生思想从定性与定量角度分析了其多中心城市—区域结构、多中心关联关系、多中心协同共生等机理、路径、模式,并从体制、经济与社会维度提出了多中心城市—区域关联与协同共生思路。  相似文献   

12.
国外新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区域化发展,加强新城的规划建设,始终是西方国外大都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功能配置的主要途径.本文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和总结了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这对我国一些特大城市开展新城规划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临空经济区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发展临空经济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全球资源配置的战略选择。本文从分析国内外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基本特征入手,结合南京临空经济区实际,从多角度提出了南京临空经济区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运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美国大都市区规划管理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如何有效管理以促进大都市区经济的空间整合 ,日益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和总结了美国大都市区规划管理的经验 ,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大都市区的行政分割有效治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武汉都市圈结构特征与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彭勇  肖玲 《城市问题》2007,(1):31-35
中国中部地区崛起迫切需要战略支点.在分析武汉市及周边城市初步具备都市圈形态的基础上,从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角度对武汉都市圈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16.
邓水兰  刘雪斌 《企业经济》2012,(12):131-136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借助城市经济实现区域的快速协调发展。中国也不例外,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经济圈的实践,已表明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为此,根据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态势,应采取打破体制障碍、加强立法保障、深化产业分工、强化地区协作、拓展对外合作、完善城市体系、培育副级城市等措施来整合"汉昌沙"城市群经济圈,以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统筹协调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杨晓莹 《价值工程》2014,(22):185-186
沈阳市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作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其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建设的步伐,目前已经在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发展循环经济任重而道远,目前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要求,结合本地区特色,对当前沈阳市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本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及建议,探索了一条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魏寿邦 《价值工程》2010,29(28):29-31
本文基于区域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着眼于持续发展青海涉外经济的当前需要,立足青海省情,就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对涉外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对全省涉外经济发展确实具有带动作用,样本区间内估测的产业结构变化对涉外经济发展的动态效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产业结构调整对涉外经济发展的弹性系数与产业政策的调整及涉外经济制度的变迁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时期,河南始终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着力点,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在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中,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产业同构、高端要素积累缓慢、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及发展观念路径依赖尚未打破等问题依旧存在。"十二五"期间,为加快河南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及推进"两化融合"。  相似文献   

20.
四川丘陵地区产业结构转换的循环经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吉 《价值工程》2009,28(10):16-19
产业结构的合理转换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确保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立足于四川丘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循环经济的视角分析四川丘区的产业结构存在的非生态、非循环问题,进而提出四川丘区产业结构转换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