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6 毫秒
1.
现有的空心村整治规划多强调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一般采用集中安置的方法,也因此导致"土地节约了,但村庄消失了"的现象。实际上,空心村的整治规划不仅仅是为了节约用地,更需要的是实现乡村复兴。为此提出了"多元有机规划"思路,强调规划需要因地制宜和培育村庄内生动力,依靠村庄自身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多元有机规划的空间策略上,要求规划要尊重村庄肌理,结合市场需求来重组传统农业生产空间,复兴乡村公共空间以及实现建筑空间的本土性和现代性的结合。多元有机规划的实现需要规划师、乡村精英、乡村政府、基层村民的共同努力,形成村庄自身的良性循环。另外,结合河南邓州空心村整治规划的实践,对多元有机规划思路的操作程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价值工程》2016,(29):40-42
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城市与乡村建设一直各自为政,村庄规划与管理均滞后于现实发展,缺乏城乡一体化统筹管理。本文将从精细化理念下的实施可操作层面入手,通过对沈阳市乡村规划编制与建设管理的现实问题及转型思路研究,尝试探寻适宜沈阳地域特色的乡村发展管理路径。  相似文献   

3.
基于新型城乡关系社会、经济和空间层面的内涵,分析了新型城乡关系导向下的乡村空间转型的趋向。结合苏南乡村空间转型,探讨了新型城乡关系下乡村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空间转型的隐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应对策略。认为,新型城乡关系导向下的乡村规划应注重"三生"空间转型的引导:生活空间注重功能更新与公共空间重组;生产空间注重农地集聚与内生增长;生态空间注重生态确权与生态管控。  相似文献   

4.
王玉娟 《企业导报》2015,(6):160-161
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旨在通过经济要素流动和空间资源优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多元居民主体(村民、外出务工人员、市民)的权益平等。在村庄层面的社会发展空间中,居民主体类型更加多样化,对权益的诉求也更加错综复杂。基于公众参与的村庄规划是保障村庄空间中主体平等发展权益的基本手段,对推进经济市场化、乡村城市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长期推行以政府意志为主导,自上而下的村庄规划工作导致了很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规划外部性导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日趋尖锐。针对当前村庄规划中的乱象,以"江苏省盐城市五烈镇村庄规划"项目为依托,通过"双向互动式村庄规划模型(TPMM)"的构建,试图将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战略核心契合到村庄规划实践之中,通过主体需求感知与意愿表达机制的揭示和上层决策与基层意志沟通平台的架构,探寻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村庄规划公众参与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杨巧玲 《大众标准化》2023,(6):123-124+127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传统的乡村规划需要有所转变。现阶段,村庄规划要向着实用性的方向进行,编制村庄规划,从整体上对乡村资源进行分配,发挥出乡村优势,解决当前的农村发展问题,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文章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并且提出了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6.
城乡一体化规划是新时期城市与乡村发展的需要,也是《城乡规划法》的基本要求.通过多个规划项目的编制研究,探讨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聚焦的县域层次,城乡一体化规划的重点、规划路径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村民是乡村发展的第一要素,因此掌握村庄人口变化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是制定差异化乡村空间发展政策和判定村庄发展前景的重要依据。以招远市为例,采用集聚程度、集聚方向和邻近度分析方法研究市域内不同人口增长类型村庄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法研究村庄人口变化的整体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不同人口变化类型村庄空间分布的具体影响因素,为制定差异化乡村发展政策、判定村庄发展前景和配置乡村建设资源提供依据,从而科学地指导编制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  相似文献   

8.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新时期解决城乡问题的发展战略,如何正确地理解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内涵,采取何种途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成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城乡一体化本质上是新型城镇化,是从城乡统筹的角度推进城镇化的发展与再发展的过程,就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看,城乡一体化的任务重在乡村城镇化,应以现代农业为产业依托,以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空间载体实施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长期作为城市二产、三产转嫁发展成本的"受体",主体性缺失。从乡村主体性的视角,基于"三农"问题和城乡关系两个维度,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的"非农化"演化逻辑,指出乡村的蜕化发展走向了"村庄终结"与"村庄异化"两个极端。为了使乡村回归主体本位进而主动转型与复兴,依托乡村的本源价值和"新三农"关系的重新定位,从乡村主体的立场重构城乡关系,认为"乡村复兴"应包括内部结构重组与对外价值输出两方面内涵,并提出通过构建城乡要素互通系统,重振乡村产业活力、重塑乡村文化魅力、重组乡村治理结构、重构乡城平等互补格局、重建乡村政策保障机制,让乡村主动向价值回归、自身造血、繁荣复兴的方向转型。  相似文献   

10.
村庄体系规划目前是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城乡空间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研究了村庄体系空间重构过程的方法和原则,包括提出了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村庄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心村-一般村"的村庄等级体系确定方法、以集约用地为目标的各类村庄空间重构模式及其发展策略.随后,以怀柔区九渡河镇的调查问卷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且对比分析了重构前后村庄体系的差异.最后,提出了村庄体系空间重构过程中的一些反思.  相似文献   

11.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目的不仅在于保护其历史建成环境,保护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民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原真性,更在于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保持地区发展活力,以及促进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文中分析了现有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模式和途径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将传统城市规划和社区规划有效结合,建议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应采用基于居民参与、社区自治和自助的参与式社区规划新途径,并详细阐述了参与式社区规划在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中的适用性、工作过程和路线以及特点。  相似文献   

12.
结合北京昌平区南口镇虎峪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践,介绍了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中有关资源分析、客源分析、开发模式的方法和思路,并指出在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新农村,旅游产业开发应采取多种模式结合的方式,不同地域的乡村应采用不同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针对休闲旅游开发思路趋同的问题,规划应当因地制宜,帮助乡村管理者理性地对未来发展作出正确判断和决策,并且注重分配制度建设,将休闲旅游经营的收入转化投入到对农村村落本身的基础设施和村容的改进方面,达到新农村建设富裕农民生活、美化乡村村容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3.
城市规划史是是一门新兴的史学与城市规划的交叉科学,其发展走向主要受到史学、城市规划和城市史发展的影响,其他学科如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等也具一定影响作用,因此它具有跨学科与多学科的性质.本文首先概括论述了史学、城市规划这两门学科近年来的发展动态,总结了城市规划史学科的研究进展.以此作为时代和学术背景,分析了城市规划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多元化研究态势,包括新的研究主题、着手点和研究方法等,同时展望了未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从目标规划到过程规划--城市规划的技术特征与政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规划的功能正从作为城市未来空间构架向政策形成与实施工具的方向转变,城市规划的成果也逐渐由科学蓝图的形式向政策法规的形式转变,随着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对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影响也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目标引导为主转向市场体制下的以政策控制为主,在规划文本中,以对规划实施过程进行控制的强制性条文相对于以目标预测和蓝图描绘为主的引导性条文而言将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对城市规划的技术特征与政策特征两方面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城市规划工作由"目标规划"向"过程规划"转换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相似文献   

15.
在1970年代后的工业化快速增长时期,台湾的农村都市计划区被规划为农村的经济中心、公共服务与社区中心,同时进行农村空间与土地利用的管制。从台湾农村空间的实际发展分析农村都计区的成败,认为:台湾的都计区实际上是农村基层开发与经济全球化的空间策略,它确实刺激了农村工商业发展;但因处于全球分工末端,农村又必然存在建设用地蔓延、土地资源耗竭、环境严重污染与公共设施难以实现等诸多问题。在产业外移导致农村全面衰败之后,台湾开始反思外向型的、自上而下的农村经济全球化发展,并积极探索"自下而上"的社区整体营造。作者认为大陆农村应吸取台湾农村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也应选择自下而上的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6.
人类对生态城市理念的追求标志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本文从生态城市的复合生态网络体系出发,根据Roseland生态城市建设的十大原理,把生态城市(城乡)规划内容分为三个子系统的内容:生态基础规划、生态产业规划和生态社会规划.本文依照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及生态城市符合生态网络体系原理,将常州新北区生态城乡规划分为生态基础规划(...  相似文献   

17.
构建适应我国城乡发展的规划程序理论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根据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重新认识"规划"的意义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和分析了西方国家几种规划程序理论.通过对西方几种规划理论的分析,作者认为各种规划方式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当今社会仍有继续运用和存在的意义.目前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规划程序的不同阶段有效地发挥各种程序规划理论的优点.根据我国城乡发展和规划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作者提出建立城乡规划的程序理论框架,以适应迅速,但又是不确定的城乡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本文希望通过对城乡规划理论的阐述和创新,在新的城乡规划法实施之际,能够在规划程序上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对近年城市交通不可持续现状进行系统回顾,提出了与规划过程互动的城市总规环评模式,以对城市总规中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内容进行评价.首先,划定交通设施禁建区,以避免威胁生态安全格局;其次,对交通运输方式进行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以确定环境效益最优的交通结构;以降低无效交通需求为目标进行用地布局方案分析;进行交通噪声影响分析...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公共政策理念的城市规划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城市规划作为政府的重要公共政策的认识是国家新时期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论文通过梳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内涵的演变,解释了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出现的历史必然性;然后从制度与公共政策的关系角度,认为这一新的认识对城市规划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城市规划制度的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新条件和新问题的出现,城镇化与大都市区化并存,地方政府与上级政府的利益博弈催生了中国城市战略规划,以广州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的编制为先河,我国战略规划编制拉开了序幕.到目前为止,国内战略规划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战略规划与总体规划等法定规划从最开始的双方对立,前者突破后者转变为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的关系,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