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过去的2009年,房地产创造了销售“神话”,因此被喻为“抢房”时代。过去的2009年,房价疯涨,不免让人感叹这房地产“异乎寻常而近乎妖”。  相似文献   

2.
《北京房地产》2008,(1):10-11
2007年房价涨幅数据令中国的最高决策层感到忧虑。2007年11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参观新加坡保障性住房时,感慨地说:“老百姓总告诉我:不要忘记房价。”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倪鹏飞日前在2014年《中国住房发展(中期)报告》发布会上说:“居民需求热点由‘有房住’向‘住好房’转变,房价不会出现整体崩盘。”倪鹏飞认为,房价是否会出现崩盘,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人们改善住房条件的动力是否衰竭。二是中国的人口大规模迁移是否出现拐点或逆转。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产市场》2007,(9):102-106
持续高涨的房价,让不少城市低收入居民“望房兴叹”,“房价高,住房难”成为热点民生问题,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政府要特别关心和帮助解决低收家庭住房的问题,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  相似文献   

5.
杨宇 《数据》2009,(4):24-25
2月2日至8日,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搜狐新闻中心采取CATI电话调查系统,联合对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1042位18—60周岁常住居民进行了“2009年两会热点话题之楼市”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居民认为目前房价依然过高;对于2009年房价走势,34。4%的居民认为会一直下跌,22.2%认为会继续波动:四成居民认同政府房价调控措施的效果,半数持否定态度;保障性住房“价格偏高”(52.5%)、“购买限制多”(49.9%)、“数量不够多”(40.7%)、以及“地理位置不好”(34.6%)成为居民对保障性住房“望房兴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型国家,土地资源匮乏,但新加坡通过大力发展由政府投资兴建的“政府组屋”,不仅满足了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也避免了开发商在房价上恶意炒作,在房地产市场发展中走出了一条独特而成功的道路。新加坡的民用住宅房地产市场主要由“政府组屋”和商品房两部分组成“。政府组屋”类似于中国的经济适用房,由政府投资修建,价格由政府统一规定,以低价出售或出租给中低收入阶层。居民在购买“组屋”时,获得其99年的所有权。商品房包括高级公寓和私人住宅,由私人投资修建,按市场价格发售,主要面向高收入者。据悉,在过去40多年的时间里,…  相似文献   

7.
地产微博     
《房地产导刊》2010,(12):25-25
房地产导刊V:近与多位老总或交道,或采访,于首次置业,颇有感触。对房价最不满的广大网友多为“未置首业者”。常弹“为银行打工、等降3—5成再出手”,实为误区:未来各种基础成本的上涨必然促使房价上涨,而此涨幅会超过按揭利息;而“底在哪里”,也不会有人知道!遇心水房,在能力内即刻出手吧。  相似文献   

8.
尚玉瑞 《东南置业》2010,(1):138-138
Question:最近几周,我发现福州房价均价已突破九千,一直以来我都有买房的打算,但由于手上资金有限,所以迟迟没买,没想到2009年房价是一路高歌,我怕房价继续上涨,最后咬咬牙狠狠心决定买一套,终于看上了一处房,  相似文献   

9.
《东南置业》2007,(9):42-42
谈到房价这个敏感的问题,杨少锋否定了房价不会下跌的观点。他说道:“不少专家认为房价不会下跌,他们无非下述几个理由:其一,中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稀缺;那么请问日本的土地稀缺不稀缺?香港的土地资源稀缺不稀缺?其二,中国经济在持续发展,国民收入在提高。那么请问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是不是也在发展?国民收入是不是也在提高?日本(房价)降了,香港(房价)降了,中国(房价)会不会降,我认为有这种可能!由此看来,所有的理由都站不住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观点     
《东南置业》2009,(9):20-20
中国住房保障体系世界最好;房地产未来三年必将有大的调整;“招拍挂’强房价飙升的罪魁祸首;房价上涨,是因为“丈母娘需求”;国企时‘丈母娘’更推高未来房价!  相似文献   

11.
采用2015年和2017年CGSS数据,探讨房价对城镇居民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并从时空两个视角深入考察二者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对于全样本,房价对城镇居民二孩生育意愿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采用土地出让价格作为工具变量、替换CLDS数据进行回归,结果依然稳健。从影响机制来看,房价上涨对无房家庭生育意愿体现为单一且显著的挤出效应,对有房家庭同时产生挤出效应和财富效应,但挤出效应占据主导。(2)从时间趋势来看,随着房价的上升,房价对全样本城镇居民二孩生育意愿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增强。具体机制而言,2017年房价对无房家庭分样本的挤出效应小于2015年,表明“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房价的挤出效应;2017年房价对有房家庭分样本的财富效应也小于2015年,可能与2017年来一系列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相关。(3)从空间差异来看,房价上涨对东部地区居民二孩生育意愿表现为显著的预算约束,对中部地区的影响为负但不显著,对西部地区居民则更多体现为财富支持。具体机制而言,对于无房家庭,仅东部地区房价对其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中、西部地区均不显著。对于有房家庭,东、中部地区均存在挤出效应和财...  相似文献   

12.
同期声     
《北京房地产》2005,(8):34-35
我宁可楼市下跌,也不愿看到房价反弹!中国面临通胀压力,房价涨是原因之一。化。要进一步推进土地资源市场化。房价不应直接纳入物价指数!不是所有地下车位都能买卖!  相似文献   

13.
孙瑞灼 《上海房地》2011,(11):62-62
在民政部等12个部门与全国政协讨论养老工作会议上,银监会负责人表示,由于现有的土地制度决定房屋产权70年,“以房养老”难以推行。如果是房价上行期,“以房养老”问题不大,可如果是房价下行期,有可能遇到问题。(《新京报》9月29日)  相似文献   

14.
《东南置业》2007,(3):38-45
“居有其屋!”“我想有个家!”人类与生俱来的梦想。可面对越来越离谱的房价,何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却每每成了“一声叹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无休止劳动”或“过度劳动参与”都会对老年人的福利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1年、2013年和2015年三期调查数据,探究有未婚子女、房价与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关系,从家庭代际关系视角,解释了中国老年人“无休止劳动”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有未婚成年子女对老年人的劳动参与存在“婚姻效应”,会显著增加老年人劳动参与约3.3%~4.9%;且会通过房价对老年人的劳动参与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会增加有未婚儿子农村老年人的劳动参与;还会显著增加家庭的购(建)房概率和因购(建)房而产生的家庭债务。在中国家庭代际文化背景下,子女“为结婚而买房”的社会现实很可能损害老年人的福利,政府应努力实现年轻人“住有所居”的梦想,保障老年人的福利权益。  相似文献   

16.
吕谏 《楼市》2013,(7):37
后期可能会出现这么一种现象,每5年物价翻倍,而房价可能是5年涨幅1/2倍,加上国家说工资要翻番,这样下去,房价可能自然而然就是明涨暗降了!若不能,沉痛的暴涨导致悲惨的暴跌,引起的社会动荡会非常大,2007年股市跳楼的百姓可能会重演在楼市。这年头,盼望房价跌的人,真是太多,抱怨房价高的人,更是太多!但种种迹象表明,至少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是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房价暴跌,不仅是开发商不允许,也不是所谓的炒房者,更是许多"房叔""房婶"不允许!有一句行内的话,再涨都不会死人,顶多是不买,但若是暴跌,肯定是要死一大批人,这可能也是许多专家与政府领导不愿意看到的!房价持续走高已成不争事实,而让亿万民众  相似文献   

17.
苏多永 《上海房地》2012,(10):20-22
一、住房市场有效需求的三大组成部分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有效需求是指能产生购买行为的需求。大部分居民对商品房市场有需求,但并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转化为购买行为。有效需求不仅与房价的高低有关,还与居民的购买力有关。如果房价超过了居民的购买力,居民只能"望房兴叹",这种需求只能是一种潜在的需求;如果居民具有较高的购买力,  相似文献   

18.
质量月报     
人物买不起房的部长风在吼,马在叫,房价在暴涨!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新闻发布会上谈到对北京高房价的看法时,一点儿也不幽默地承认:“我现在已经有一套房了,暂时还没有买房的考虑,恐怕也买不起第二套。”部长的话让消费者心情黯淡,既然连他都买不起房,那些比部长收入低的芸芸大众,只好继续陷入哀怨观望之中。早该填补的空白  相似文献   

19.
看点     
《房地产导刊》2005,(8):8-8
2005北京迎接“商务地产年”;商业+地产+打包上市;抢势扩张,重布地产新格局;宏观调控遏制房价要用市场手段;中国房价飙涨 政府决定降温;北京《财富》全球论坛筹备工作正紧张有序地进行;新加坡河畔将出现“地标”公寓。  相似文献   

20.
“居者有其屋”.这是老百姓梦寐以求的理想。然而,由于近些年来房价高企、“涨势不减”的志势.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说,“居者有其屋”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国家的宏观调控,让他们燃起了希望:房价降下来.“住房梦”可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