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商贸与会计》2006,(4):11-13
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和省委、省政府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省厅决定,2006年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现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2.
《西部财会》2014,(3):4-7
近年来,陕西省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农村流通网络初步形成.农村流通体系在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消费引导生产的作用,提高了保障市场供应的能力,但农村流通网络不健全、流通基础设施差、流通成本高、农副产品进城难以及农村下乡产品质量差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研究如何利用财税政策杠杆作用,促进和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对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商贸物流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目标是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网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农村物流是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关键环节。针对农村商贸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从环境入手,建立和完善农村物流的发展条件。其次,流通企业必须认清农村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的特点和模式,寻找经济有效的物流配送方式和策略。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有利于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也有利于预防土地腐败,促进社会和谐。在具体政策实施过程中,要做好农村集体土地的确权工作,规范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实行城乡土地同价同权,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并要有效地解决征收制度对农村土地市场秩序的威胁,进一步完善土地补偿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院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引领带动下,我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进入对接提升的关键阶段。但伴随经济发展的深入,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面临着新的发展难题,亟待加强顶层设计,深化市场改革。经过长期调研,文章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面临的新难题并尝试提出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是转移农村人口,优化城乡结构,推进城乡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最大限度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满足农民工利益要求的最根本体现。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改革的重点领域及政策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改革发端于农村。30年来,农村改革取得了极大成功,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在新形势下,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深层次体制性矛盾。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强化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革征地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放松对农村金融的管制,加快建立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快建立城乡统一公共服务制度;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统筹城乡金融服务 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供给短缺,农民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增强农村金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是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措施.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统筹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统筹城乡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经济发展规律、农村商品购买力和零售市坊运行规律及消费市场环境角度对农村消费品市场难以启动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要启动和促进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必须给其以准确的定位,其切入点则是提高农村居民的购买力水平和完善农村市场商品供应体系。  相似文献   

10.
扩大我国农村消费需求的市场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应把刺激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特别是应做好开拓我国的农村市场,完善农村消费环境,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维护农村的安定局面。为此,要深入调查研究我国农村的消费现状,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完善农村消费的各项保障制度,转变农民的消费观念,提高农村的消费维权意识。  相似文献   

11.
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能否实现。逐步建立起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成为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我国农村小额贷款业务不断扩大.有利干缓解“三农“贷款难,支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中小额贷款需求扩张.农村小额贷款风险增大.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不规范是农村小额贷款风险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信用体系健全与完善是新农村建设系统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村小额贷款健康顺利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和土地资源使用的效率。近年来,培育和完善农村土地市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中国农村改革特别是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指明了方向,农村土地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也显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4.
从2005年1月1日起,中山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农保)正式施行。该市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是市委、市政府为增强和完善社会保障功能,实现农民从土地保障和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解除农民后顾之忧,进而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而建立的一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仅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农民群众的关心,也是该市建立统一社会保障制度、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当地城乡一体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5.
流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血液,但是中国农村的流通秩序不规范一直困扰着农村的经济发展。流通企业经营困难现象普遍存在,逆向选择盛行。对于农村流通企业的逆向选择问题,中国政府应加大信息成本的投入,建立流通企业信用数据库;建立农村消费者的投诉受理机制;发展电子商务、提升农村物流的发展水平;完善农村商品的售后服务体系;提高流通企业规模化经营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农村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需要借助市场机制进行二次配置。在国有土地交易市场化机制基本完善的基础上,加速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化和规范化,将成为下一步土地交易市场化建设和完善土地市场体系的重要领域加强农村土地市场培育和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要求。农村土地市场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各种服务体系支持,包括土地权利体系、法律服务、…  相似文献   

17.
庞元 《住房保障》2006,(5):44-46
上海市委、市政府通过培育和发展房地产市场增强了市民住房消费能力;通过建立住房保障制度,使数以万计的经济困难家庭改善了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2006年,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建立健全“两大体系”,进一步完善住房供应相关政策,实现“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初步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中的各种问题逐步显露出来,急待解决。农村市场体系的核心是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日用消费品供应及农产品销售,它是保证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的物质基础。发达的农村物流体系,可以保证农业生产资料、农民生活资料的供应,实现农产品的市场价值,有效保证农民利益,促使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河南城乡市场流通体系仍然不健全,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有待深化,流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流通市场环境整体欠佳。因此,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应着力健全和完善城乡市场流通体系,加强城乡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和城乡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城乡现代流通方式,积极培育城乡市场流通主体,进一步改善流通市场环境,规范流通秩序,切实把流通效率提上去、中间成本降下来,真正让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到好处。  相似文献   

20.
建立我国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规划、分类指导、逐步实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今后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当前的重点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它的构建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借鉴我国其他城市和国外社会保障的经验和教训,以农民的自我保障为主,自助为主与互济为辅相结合、社会基本保障与家庭保障、集体保障与企业保障相结合,实现全方位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