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轼在翰林,颇以言语文章规切时政,毕仲游以书戒之曰:"夫言语之累,不特出口者为言,其形于诗歌,赞于赋颂,托于碑铭,著于序记者,皆言语也.今知畏于口而未畏于文,是其所是,则见是者喜,非其所非,则蒙非者怨;喜者未必能济君之谋,而怨者或已败君之事矣.官非谏臣,职非御史,而好是非人,危身触讳以游其间,殆犹抱石而救溺也."轼不能从.  相似文献   

2.
正盖此广土众民,夫既为一国矣,则事之利害,必有关于全体者。又以天时地利人情物产之各殊,必有系于分地者。系其分地者,每最繁剧,而其事又中央之所以不必问也。故法每予以自治之权,使有事得自行其便,唯事设全体,而宜为一律者,则受令于中央之政府。——严复(1854~1921年)  相似文献   

3.
于维国 《活力》2010,(14):148-148
一、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1.“喉舌论”的提出。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表达新闻思想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喉舌论”。原文是这样的: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之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相似文献   

4.
羊祜焚草     
叶见 《秘书工作》2014,(8):71-71
正原文祜历职二朝,任典枢要,政事损益,皆谘访焉,势利之求,无所关与。其嘉谋谠议,皆焚其草,故世莫闻。凡所进达,人皆不知所由。或谓祜慎密太过者,祜曰:"是何言欤!夫入则造膝,出则诡辞,君臣不密之诫,吾惟惧其不及。不能举贤取异,岂得不愧知人之难哉!且拜爵公朝,谢恩私门,吾所不取。"(《晋书·羊祜传》)  相似文献   

5.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孔子《论语·公冶长》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论语·卫灵公》毒而无怒,怨而无言。——《管子·宙合》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战国策》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章句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告子下》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宋]苏轼《留侯论》  相似文献   

6.
原文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滑滑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庄子·天地》)  相似文献   

7.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谓气者,非待其燕郁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苟健、顺、动、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乐。然则象若非气,指何为象?”——“惟种为能变化,以其一天下之动也,人能知变化之道,其必知神之为也。”——“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蔫。”  相似文献   

8.
徐匡 《秘书工作》2014,(2):57-57
正原文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相似文献   

9.
《师说》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相似文献   

10.
徐高荷 《质量春秋》2006,(11):38-41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九月,“久”月。九九归一,分久必合。此之“九九”亦可换成“久久”,“合”意为团圆。世间之道,久则必变而后通,进则必退而后久。是不以进为进,而正以退为进者也,故亨。尺蠖尚屈而后伸,龙蛇亦蛰而后震。  相似文献   

12.
<正> 明代著名将领戚继光曾说:"夫赏不专在金帛之惠,罚不专在斧铖之威。有赏千金而劝者,有不费数金而深感挟纩者,有赏一人而万人喜者,有斩首于前而不畏于后者,有言语之威畏如刀锯,罚止数人而万人知惧者。此盖有机。机,何物也?情也。理兴于心,情通于理。赏之以众情所喜,罚之以众情所恶;或申明晓谕,耳提面命,务俾使人人知其所以赏与罚之故。感心发则玩心消,畏心生则怨心止"。戚在这段话中主要讲了三层意思:一是明确提出奖赏不能单靠钱财实惠,惩罚也不能单靠严厉制裁;二是通过分析赏罚的效果,得出了赏罚必须合情入理的结论;三是强调赏罚要以"众情"为依据,并要注重说服教育。这段精辟而又简明的论述,对于我们企业管理者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实施奖赏要做到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当前我们的有些企业管理者重物质奖励,轻精神奖励,片面地认为"重赏之下必  相似文献   

13.
天工开物     
造缸:凡陶家的缶属,其类百千。大者缸瓮,中者钵孟,小者瓶罐,款制各从方土,悉数之不能。造此者必为圆而不方之器。陶坊制造的缶,种类很多。较大的有缸瓮,中等的有钵孟,小的有瓶罐。各地的式样都不太一样,难以一一列举。这类陶器,都是造成圆形的而不是方形的。  相似文献   

14.
原文节选: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  相似文献   

15.
"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传承,连接过去与未来,唤醒人们的生存智慧,记录我们无畏的勇气.  相似文献   

16.
微言大义     
百年养不足,一日毁有余。败莫败于多私。张商英卑而言高,能言而不能行者,君子耻之矣桓宽本以势力交,势尽交情止。崔膺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博学多识,疑则思问。王符诚之所感,触处皆通。吴处厚持其志,无暴其气。  相似文献   

17.
“不知荣辱则不能成人“.“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这些古训说明,个人的荣辱观,不只是个人人格的标志,还关乎国家民族之大体.……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为人处事,古人既强调争,也强调不争.孔子在《卫灵公》中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意思是君子矜持、自重而与人无争,合群而不结党;而《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则记录著名外交家晏子的话说:"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淮南子.道应》中也说:"争者,人之所本也.",这里又都强调争的重要.  相似文献   

19.
杨力斌 《企业文明》2012,(1):103-104
中国人物画中历来十分注重于心灵之神、特色之神与悟对之神等方面神逸妙趣的艺术修养内涵.而画家周顺恺笔下的人物形象刻画正体现出"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的绘画意境.  相似文献   

20.
攻其必救     
1、趋利避害 《孙子·作战篇)说:“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这种根本性的利害权衡是战略性的。利害关系是和竞争双方的胜败紧密联系的,“趋利避害”既是企业形象竞争之手段,也是企业形象竞争之目的。 企业形象竞争活动中,利害关系是辩证的,有利必有害,有害必有利;利可转化为患,患可转化为利。为此,企业形象竞争,一方面要“杂于利害”,“在利思害,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