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中的逐步渗透引起社会对就业结构变动的广泛关注。本文利用2013-2019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基于智能化投资和智能技术应用两个维度构建了企业智能化转型指标,从微观视角探究了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对内部劳动力结构转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企业智能化转型能够显著地驱动其内部劳动力结构转换,表现为智能化转型的加深会提升科技人员、营销人员等从事复杂性工作的高技能劳动力占比,而降低加工制造人员、行政人员等低技能劳动力占比。在一系列内生性分析和稳健性检验之后该结论依然稳健。(2)这种驱动效应不仅源于智能化转型对低技能岗位的直接替代和对高技能岗位的直接创造,还能通过促进企业向价值链上游的技术创新和价值链下游的制造业服务化加以实现。(3)受劳动力市场分割、行业属性和政府补贴差异影响,在低劳动力市场分割地区及企业、信息产业和低政府补贴企业中,智能化转型对劳动力结构转换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论揭示了企业智能化转型对内部劳动力结构转换的驱动效应,丰富了人工智能技术影响就业的相关研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1—2019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借助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这一准自然实验,本文建立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数字贸易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策实施显著扩大制造业的就业规模,同时也促进就业结构升级;政策实施通过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优化人力资本供给作用于制造业的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要素密集度、出口行为、所有制性质、产业技术特征和地区资源配置效率的不同都将带来差异化影响;数字贸易进一步促进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研究结论从数字贸易视角丰富了对劳动者收益变动的思考,为以稳就业夯实民生工程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贸易结构与就业结构:基于中国工业部门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贸易结构不断变动,对就业水平和就业结构都可能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系统研究了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变动的就业效应:首先建立了一个简明的理论框架,探讨贸易结构变动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然后运用投入产出法和偏差分解法对我国1993~2007年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变化的就业效应进行经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内偏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结构变动不利于就业,并导致我国的就业结构偏向熟练劳动。  相似文献   

4.
张碧芸 《经济界》2023,(4):75-79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其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的影响也愈加显现,其中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不仅能为企业提供高效、准确的生产工具,而且意味着很多工作将被自动化或新技术新业态取代,这也会对劳动力市场带来巨大的影响。虽然有些工作岗位可能会被机器所替代,但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出现也为新产业和新工作机会的涌现提供了契机。本文主要关注技术的崛起对就业机会、技能要求和行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分析相关政策和措施在这种情况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表明劳动力市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下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应对措施,逐步地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的崛起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为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越来越普及,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科技支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面对这些问题必须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文章主要围绕人工智能对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展开分析和论述,首先介绍我国当下人工智能的一个发展趋势,然后分析人工智能对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最后提出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6.
正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力合理就业,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而产业是就业的载体,产业结构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尤其是决定就业结构的状况,不同的产业构成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劳动力的构成。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状况也逐渐演变,而劳动力要素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关键。因而,就业结构成为衡量和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广西经济发展状况与就业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7.
扩大就业——中国特色的反周期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带来的冲击,并结合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提出了解决就业冲击的主要途径.文章指出,经济增长并不自动导致最大化就业.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冲击,必须把保增长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和培训具有反周期功能,在面对金融危机时,必须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  相似文献   

8.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推动就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产业数字化过程中,三次产业的特性及其与数字经济发展的适配度决定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就业决策和就业流向。本文选取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使用广义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抑制了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促进了劳动力从事包括第二、三产业在内的非农工作。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对第二产业就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制造业,而对第三产业就业的促进作用同时体现在传统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2)第二产业数字化具有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特征,倾向于吸纳高技能劳动力;(3)第三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发挥降门槛和稳就业的关键性作用,能够同时吸纳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进入;(4)数字经济发展主要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以及年轻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拓展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赋能农户增收,且有助于提升非农就业质量。因此,持续深挖数字就业红利,对于新时期促进就业增长、保障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标:从不同维度测度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方法:在静态理论模型与动态面板数据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下,探讨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影响的短期效应、中长期效应和结构性差异。研究发现:从短期来看,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数量和工资水平均存在负向冲击,工业机器人渗透度每增加1个单位,就业人员总量减少0.391%,劳动者工资降低0.163%;现阶段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的影响更多表现为替代效应,且对其上下游产业存在负向的溢出效应。从中长期来看,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数量会产生正向影响,而对其平均工资水平仍然会造成负面冲击,长期的就业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创造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越发达、机器人渗透度越高、技术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就业替代效应越显著。研究创新:丰富了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经验研究。研究价值:科学评判“机器换人”,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省级层面投入产出表测算得到的制造业服务化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匹配合并,得到2000—2013年省份-行业层面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探讨制造业服务化对中国制造业行业就业规模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服务化会显著提升本区域的制造业就业规模,但对于空间关联区域的劳动力市场将产生“虹吸效应”,即降低空间关联区域的就业规模。机制分析发现,制造业服务化主要通过产品创新和市场规模两条渠道来影响制造业就业。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东部地区以及非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制造业服务化对就业规模的扩大作用与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并存;对于中部地区以及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制造业服务化只存在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制造业服务化带来的就业效应尚未显现。拓展性分析发现,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升以及服务业的不断开放,均能显著增强制造业服务化对本区域就业带来的提升效应,同时弱化对空间关联区域劳动力市场的虹吸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江西劳动力就业总体情况的分析,结合江西工业化对劳动力就业所产生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江西劳动力产业就业结构不断得到改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各阶段各产业劳动力就业不断地趋向合理,但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不强。二是江西工业化就业弹性还较低,工业化水平就业弹性平均为0.1,工业化产值就业弹性平均为0.4。  相似文献   

12.
《价值工程》2013,(4):167-168
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决定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文章利用河北省县域2001—2010年统计年鉴资料,运用结构偏离度分析方法,揭示了河北省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及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及县域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扩大就业存在的障碍,并提出促进就业结构良性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不断拓展与深化,使其对职业的替代效应备受各界关注。目前,针对人工智能职业替代效应及其区域比较的研究较少且分析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基于人工智能实际应用状况对其进行更为客观合理的评估。本文将美国O*NET职业体系与《中国职业大典》进行匹配,利用O*NET各职业的技能特征评级和IFR年度工业机器人安装量数据,运用LASSO回归、随机森林分类器等方法 ,提取影响人工智能职业替代效应的关键职业技能特征变量,测算我国职业大典中各小类、中类和大类职业的人工智能技术替代率,并进行了稳定性检验,研究发现我国七个大类职业的平均职业替代风险为63.23%,职业替代风险整体较高。进一步地,本文结合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我国31个省市在中类职业层面处于高替代风险的劳动力规模,检验了地区产业结构、人口规模、性别比对人工智能职业替代效应的影响。本文的测算结果能够为动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技术性失业问题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提供可靠的基础信息支持,为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人工智能发展政策,稳定就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吕博宇 《河北企业》2023,(11):11-16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建立数字中国,促成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形成具有优势的数字产业集群,发展新的就业形态。采用2014年到2020年29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以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对就业总量影响进行重点分析阐述;通过投入产出表研究数字经济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会促进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就业的增加,并改变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为促进就业结构高级化发展,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经济、就业的拉动作用,培育和储备高技能人才,促进就业转型、就业结构高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FDI与收入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FDI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影响的分析,指出FDI流入对我国收入分配非均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通过区域集聚效应扩大了我国东、中和西部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时,FDI通过就业结构及技术扩散扩大了我国不同阶层居民的收入差距.但是FDI的大规模进入.尤其是在劳动力密集产业的高集中度,也为解决城镇低技能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及基本生活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教育投资影响就业具有人力资本功能和信号筛选功能。教育投资的人力资本功能认为,在连续的劳动力市场上,教育投资在短期内产生就业替代效应,长期内产生就业扩张效应。教育投资的信号筛选功能认为,在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上,平稳的教育投资水平对就业量的影响不大,但在教育投资急剧增长情况下,对就业量的影响是复杂的,可能减少就业量,也可能增加就业量。本文运用我国经济转型期数据进行的协整分析表明,我国教育投资长期内对就业产生了扩张效应。然而,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与基础教育投资对就业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基础教育投资表现出更多的人力资本功能,促进就业增长;高等教育投资表现出更多的信号筛选功能,减少就业,这可能与我国高校急剧扩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经济增长与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变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经济增长导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这种变化又对增长产生重要的作用。世界经济的发展显示,增长加速将大量未充分就业的农业劳动力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而导致就业结构变化,同时伴随着资本的增长和技术进步,或者国际贸易的更大开放。就业结构的变化又和产业结构变化密切相关。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又是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分析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如何在更好地利用新兴科技的同时促进高质量就业,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分析表明,由于机器人与不同工作任务的替代弹性不同,机器人使用将导致非常规任务就业增长,常规任务就业减少,产生就业极化效应,且这种极化效应在机器人依赖程度较高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接着,本文利用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机器人进口匹配数据的经验证据证明了这一点,相比于常规任务劳动力,机器人显著促进了非常规任务劳动力就业;而且,机器人的就业极化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出口贸易企业、规模较大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的证据表明,机器人确实是通过常规任务岗位替代效应和非常规任务岗位创造效应导致了就业极化;相比于技能偏向,机器人更多体现的是工作任务偏向属性(RBTC)。本文深化了对机器人如何影响就业结构的理解,为制定数字经济条件下的高质量就业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正在面临人口结构变化的挑战,要保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并且融入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浪潮。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和个人福祉的影响。其次,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技术在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增长中的影响。数字化为老年人提供参与劳动力市场、获取医疗服务和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然后,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在人口老龄化经济和社会转型中的潜在影响。最后,运用索洛-斯旺增长模型阐述了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和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认为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推动的技术进步是解决人力短缺和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经济下滑问题的关键方案。通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20.
制造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我国GDP的主要来源,也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制造业各行业均出现了资本深化现象。主要分析说明资本深化对我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