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三农"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和转移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能否将数以亿计的农民进行培训并实现转移就业是兴国富民、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养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职业教育应及时进行功能调整,强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养,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2.
张强  刘洪银 《城市问题》2011,(10):53-59
以北京市郊区为例,分析了都市郊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入"转移后"新阶段的特点,提出这一阶段政策的着力点应是推进就业及社会服务方面的城乡一体化,为城乡劳动力提供均等的以住房福利和社会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公共福利与服务,巩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果。  相似文献   

3.
赵振芳 《民营科技》2008,(5):120-120
“十一五规划”已进入第三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是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从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入手,在分析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剖析了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因素,进而提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约因素和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村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2004年以来,中央1号文件已连续9年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工作作出相关部署,国务院还建立了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分  相似文献   

5.
为把握当前形势变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本文调研以中部地区省份欠发达山区的农业人口大县为样本。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主体"与"载体"两大难题,前者表现为三类就业困难群体的出现,后者表现为三种缺失转变载体的状况,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新、老问题的相互交织,以及政府履行就业公共服务职能的缺位与错位。为此,建议以就业促进为目标完善政策和破除体制障碍,提升农村劳动力的专业素养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但促进了城镇化、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步伐,还有力地支持了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在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市民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农村劳动力在转移速度和转移后就业质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将对转移就业工程的实现,甚至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产生长远的影响。本文仅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些表现和突出特征进行剖析,以期激发人们对于转移就业问题的理性关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伊犁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采取了有力措施,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伊犁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所面临的形势仍然是相当严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如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结合伊犁州实际,要以积极培养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大力开发、利用、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为目标;以内转、外输、回引为基本转移途径;以深化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农村劳动力和社会保障制度,推动伊犁农村劳动转移就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8.
顾祥 《中国就业》2014,(10):28-29
泰州市姜堰区地处苏中地区,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体的县级行政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事关企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小康,就业服务是姜堰区民生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打通省、市创业、就业的各项方针、政策走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党的群众性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作为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示范市(区)的姜堰区,为继续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姜堰区人社局从"民生最关键、群众最需要"的实事入手,着力树立就业服务新理念,通过理念的提升,带动就业服务水平的大提升。  相似文献   

9.
《价值工程》2013,(22):278-279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根本在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必须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提高转移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以"青海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数据为基础,针对青海农村富余劳动力存在的实际情况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对青海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数量估算,全面分析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存在的致因,总结了青海农村富余劳动力特点,结合青海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对青海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及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论述了青海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途径,并为促进青海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焦点问题与制约因素 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重要措施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乡间不平衡的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问题日益突出,尽管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取得了很大成就,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纯收入的逐步提高,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并未得到根本缓解,劳动力转移还面临着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12.
我省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有4000万农村劳动力,具有充分的劳动力资源储备,但同时也构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我省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采取多项措施推动工作的开展,连续八年实现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成为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的主渠道,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改革的推动力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招工难等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农村家庭收入,更是有效地促进了二、三产业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本文从扬州为例,分析了扬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劳动力转移和工资性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丽水市云和县积极探索适合“小县大城”战略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新路子,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把服务经济、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就业工作的出发点,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筹城乡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成效显著。目前,全县农村劳动力人口56840人,实际转移就业39607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69.7%。  相似文献   

15.
王卫其  曹松 《中国就业》2008,(12):42-43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是增收致富的重要措施。积极有效的创业扶持,是深化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直接体现,是劳动就业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如何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热情及推进创业扶持力度,已成为劳动部门的一个突出问题。可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扶持直接关系到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就业》2013,(4):65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关于多渠道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的工作精神,进一步推动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中国就业促进会组织编印了《引领劳务经济的"就业名片(?)全国劳务品牌建设成果实录》。本书主要收录了200/年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中国就业促进会联合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围绕劳务品牌建设开展的专题研讨、交流展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形势下,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为此,笔者结合烟台市牟平区农民转移就业服务工作做了专题调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就如何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通过对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工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分析,对做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一)基本状况 2005年,全省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9.2万人,比上年增长30%,是近10年来的最好水平。  相似文献   

20.
许方良 《中国就业》2010,(12):17-19
常德市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总人口6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1万人,农村劳动力278万人。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100万人左右。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其就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特别是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如何实现稳定转移就业,切实维护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群体的利益,该市积极探索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