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建伟  王彤 《经济界》2010,(4):12-17
经过多次贬值与升值波动,特别是经过2005年7月份以后的持续单边升值,1994年以后人民币名义汇率和名义有效汇率的贬值幅度己大幅度收缩,且贬值部分已被我国物价的相对快速上涨全部稀释,实际有效汇率已回到1990年的实际汇率水平。2005年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大幅度升值,已体现了人民币实际价值的提升,2008年1月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水平相对稳定,基本处于合理的均衡汇率状态。  相似文献   

2.
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某国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人民币汇率均衡角度从中国贸易赢余、汇率制度、汇率政策及外汇体制方面分析人民币升值压力存在的原因,并具体阐述了人民币升值的暂时性以及揭示了某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真正目的,本文指出,人民币没有升值的经济基础,也没有长期升值的压力,并对短期由于贸易赢余带来的人民币升值给出了缓解方法。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1985年~2006年中国31省、市自治区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等变量影响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动态效应和地区差异。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不同地区影响差异显著,出口方面,西部地区受汇率影响最为显著,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东部地区出口下降0.51%,而西部地区下降1.36%;进口方面,中部地区受汇率影响最为显著,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西部地区进口下降0.56%,而中部地区进口下降1.65%。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互动机制分析,选择境外人民币存款规模为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衡量指标,以境外人民币存款规模、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人民币汇率波动率为内生变量构建SVAR模型,实证分析了各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和人民币汇率波动过大,不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增加,会直接导致人民币快速升值;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变动对人民币汇率和汇率波动的影响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目  赖应鹏 《价值工程》2006,25(11):158-161
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2005年进出口总值达14224.4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超过70%,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初步确立了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至今已升值约3.3%。理论上,人民币升值将影响到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本文基于克莱因模型,采用1999 ̄2005年季度数据,建立我国进口、出口的自回归双对数模型,深入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实际进出口的影响,以期为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当大量海外热钱由于中央政府表示人民币汇率变动不受外界压力影响,准备大规模撤离中国市场的时候,中央银行忽然宣布人民币升值,而且是小幅升值2%。这次升值,表明从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基本保持稳定的汇率制度和政策安排宣告结束,从而,使汇率进一步变动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为海外热钱通过与人民币的兑换实现套利、套汇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套利资本将会更加频繁地进出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Edwards提出的ERER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一个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实证研究对模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贸易条件、开放度、政府支出、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发现.人民币汇率错位修正机制存在,自我修正功能较强,且有提高趋势;财政与货币政策变动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短期影响不显著,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变动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短期影响显著,且有提高趋势,而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变动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短期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我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呈现贸易顺差状况.本文在对人民币汇率和贸易收支的历史及现状进行描述的前提下,对人民币汇率影响贸易收支变动进行了研究.本文以弹性分析理论和吸收分析理论以及人民币汇率对贸易收支影响渠道的理论为依托,给出了改善贸易收支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亚洲金融危机后,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舆论此起彼伏,从未停息.2002年人民币名义汇率与美元基本保持稳定,但对欧元和日元则分别贬值了14.4%和4.7%,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对三大货币的实际汇率分别下降2.8%、16.5%和5.2%.据IMF估算,2002年人民币相对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名义有效汇率下降了6%.与此同时,中国GDP、对外贸易和吸收外资都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在这种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受美日欧等国舆论和美元贬值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压力持续上升.在中国在2005年7月上调了人民币汇率后,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已经成为了当前世界经济中的热点问题,人民币汇率在这场巨大的国际风波中将何去何从为世人所关注.  相似文献   

10.
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一直都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深入阐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造成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对解决人民币升值的消极影响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汇率传递效应在不同国家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和结论,而通胀水平和汇率波动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汇率传递效应的发挥。文中根据不同的汇率波动幅度和不同的通胀水平将全样本分别分为两个子样本,建立VAR模型,利用累计脉冲响应函数来计算相应的汇率传递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高通胀环境以及扩大的汇率波动程度都可以提高汇率传递率,使得在此情况下利用汇率政策来有效治理国内通胀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前随着美元币值的变化,人民币对美元小幅贬值或升值,但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的贬值或升值则往往相反,这种变化使得我们对人民币币值的变化难以把握.本文研究人民币对美元和非美元汇率变动,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变化;根据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构建人民币核心汇率指数并分析其变动及意义.本文认为,人民币汇率目标主要侧重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而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汇率波动有更大的弹性,因此,如果央行以人民币有效汇率为目标,则能够确定每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真正建立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目标.  相似文献   

13.
刘广志  刘军 《物流科技》2007,30(10):15-18
物流信息交换是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异构数据交换更是物流信息共享的难点。当前,各种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格式差异很大,物流信息全部标准化的时机尚不成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稳定性与独立性又要求信息交换能独立于系统之外,物流信息交换中间件是最好的选择论文从分析物流信息构成出发,研究物流信息交换的需求、方式,进而给出了一种物流信息中间件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2011年6月30日,比亚迪在A股上市交易。不过,这次历时三年、努力三次方有结果的回归,被外界评价为“流血上市”——6天上市询价后,比亚迪将上市发行价格大幅下调至每股18元,从而使公司预期募集的资金降为14.22亿元,比原先少了7.7亿。  相似文献   

15.
在不考虑经济体其他复杂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情况下,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交换始于商品之间的交换,即进出口贸易。这是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汇率形成机制。由于各国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不同,在进行商品贸易时,通过货币兑换比率(汇率)调整使货币具有相同的购买力。比如,在美国一件衬衫50美元,而在中国相同的衬衫400元人民币,那么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应该是8:1。商品的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调整,当需求增加时价格上升,供给增加时价格下降。货币的汇率也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当一国出口商品增加,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就增加,货币要升值,表现为该国货币能够兑换更多的他国货币,反之,货币要贬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货币资产组合思想和外汇储备供求理论,本文综合运用理论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汇率预期、外汇供给和外汇储备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论研究发现:直接标价法表示的汇率预期波动对非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外汇供给具有反向影响,而且这种反向影响随着预期汇率大小的不同具有分段特征;为了维持汇率的相对稳定,外汇供给增加的冲击会导致非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外汇储备增加,但即期汇率的变化方向并不确定;总体而言,预期汇率波动对非国际货币发行国外汇储备具有反向影响。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很好地支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韩国金融危机前的季度数据建立韩国外汇储备需求的长期均衡和短期误差校正模型以及韩元(Won)汇率的长期均衡与短期误差校正模型,分析了韩国经济变量对韩元汇率长期均衡与短期变动的确定关系,并发现韩国外汇储备的非均衡对韩元汇率短期变动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汇率机制与汇率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购买力和利率都是影响汇率的重要因素,而综合考虑购买力、利率、汇率三者关系之模型尚不多见。本文根据汇率机制的研究成果,将购买力、利率、汇率纳入一个模型之中,并讨论了参数估计及模型检验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开展外汇业务的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风险,只有加强外汇业务风险管理工作,才能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但部分企业在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到位的方面,需要引起重视。论文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简要分析外汇业务风险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外汇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加强和改进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提出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20.
This brief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xchange rates and relative inflation rates for a group of major industrial countries. It establishes the concept of the ‘real exchange rate’ and the ‘productivity-adjusted real exchange rate’ (PARE) as essential in understanding these relationships and projecting them into the future. It puts the discussion into the context of company decision making, as one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rate of return likely to accrue from different methods of supplying an overseas market. Differences in productivity between countries explain the divergences in prices of ‘non-traded goods’. To give a simple example, a haircut costs much more in New York than in Madrid since high US wages reflect high productivity which does not apply in many parts of the service sector. These differences rule out the acceptance of the over simpl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approach which assumes that exchange rates will settle at a point where all prices (in terms of a common currency) are the same everywhere, or move together. Even after account has been taken of differences in productivity growth, productivity-adjusted real exchange rates (PARE) - though reasonably stable - can still show some deviations, or ‘blips’. The ‘blip’ may occur because of rapid changes in the actual exchange rate or in domestic prices, in which case it is likely to prove temporary and the PARE rate will tend to adjust back to its normal level. But it may come from major structural changes, in which case PARE will be altered permanently within definable limits. A way of recognising the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blip’ is suggested in the brief. The PARE framework is then used to provide a guide to UK businesses who are concerned to calculate the future sterling value of foreign currency sales or, more generally, to estimate their competitiveness in supplying specific export markets. (The method used would apply equally well to other countries.) This is done by showing step-by-step the forecasting procedure to compute sterling's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to 1981 on assumptions concerning respective rates of inflation,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impact of North Sea oil. The computation shows that a sustained period of exchange rate stability is possible for the UK, even if UK inflation rates remain significantly above the world level for the next two ye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