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院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然而受制于金融排斥的现实,产业集群的融资约束一直存在,阻碍协同创新的实施.因此完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应当与融资创新耦合才能促进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能的发挥.协同创新的金融支持是由商业银行信贷、小额信贷、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组成的金融市场,金融机制必须体现充分的包容性,以满足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融资需求.  相似文献   

2.
集群发展的中小企业,其融资优势十分明显,但现实中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基于此,文章从集群的视角探讨了集群环境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行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浙江金融社会环境和产业集群发展特点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都市圈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没有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产业集群发展不力是重要因素.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运用开发性金融的原理和方法,可以在支持京津冀都市圈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文章对产业集群理论做了简要介绍,并从分析京津冀都市圈产业集群的现状和问题入手,提出开发性金融支持京津冀都市圈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先行、区域政策协调、基础设施保障、融资支持模式,试图找到一条促进本区域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内的非正规金融对推动集群中小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基于非正式信用机制的融资方式与扩大生产之间存在矛盾,随着集群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分工的升级,正规金融成为集群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基于社会资本的信用合作组织在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中将发挥增强信用关系、降低贷款银行运营成本、提升集群内信用环境等作用,结合湖南省汨罗市再生资源产业集群融资信用联合体的案例,可构架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鸟巢模式。鸟巢模式的主体包括贷款银行、中小企业、联结银行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机构,各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中小企业融资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5.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融资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加兰 《价值工程》2012,31(1):145-146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产业集群不仅能够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而且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从产业集群的效应入手,在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基础上,探讨了产业集群融资所具备的优势,并提出适合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融资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与产业集群外的企业相比较,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具有独特的融资优势,产业集群融资模式使融资效率显著提高.然而,产业集群的融资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企业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融资困难,融资问题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河南省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产业转移的浪潮中,更是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产业资源,成为了服装业发展的首选之地。河南省服装业虽然快速崛起,但在产业集群发展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河南省现阶段服装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河南省服装产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年社会,养老服务业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的民生事业。为充分发挥养老普惠金融的作用,促使普惠金融积极助力养老产业健康发展,在构建普惠金融指数以及养老服务发展指数的基础上,文章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就普惠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模式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明显推动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进步,且其产生的影响是持续性的,对不同地区的支持存在着合理范围的差异。因此,建议政府进一步完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优化养老产业融资环境、完善民间资本支持效用,推动普惠金融支持养老产业模式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9.
结构转型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研究金融支持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上,将政府干预因素纳入研究框架。选取1990—2013年的各省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估计,验证在不同政府干预条件下,金融发展对产业升级的非线性关联。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于产业升级影响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在较低的政府干预强度下,金融发展显著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效果随着政府干预程度的提高而增强,但是在政府过度干预的情况下,金融发展对于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政府干预对于金融支持产业升级的影响效应整体呈现抛物线趋势。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产业集群所显示出的效应越来越受关注,特别是在融资方面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文章从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优势入手,通过对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研究和分析,并通过企业价值的表现形式解释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以期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企业的融资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曹锦文 《物流科技》2010,33(6):36-38
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中总会遇到集群衰退、集群创新力下降以及产业集群抵御环境变化能力下降等不可避免的系列问题。由于初级产品产业比重大、附加值低等,河南省产业集群所面临的问题就更多,急需解决。通过对河南省产业集群现状的分析,抓住河南省产业集群的基本特点和共性问题,基于供应链理论,认为产业集群存在的劣势和风险需要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系统才能解决。针对河南省不同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各自特点,提出构建河南省产业集群的供应链体系策略即构建跨区域的产业供应链体系,规划出重点产业集群核心企业的供应链战略,产业集群供应链伙伴关系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中小企业集群融资通过集群内产业联系、声誉机制与信用成本等形成特殊的企业间制约关系,既可以发挥集群的信用优势、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又可以降低银行的交易成本,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创新。本文阐述了国内外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实践及研究现状,分析了集群融资模式及特征,并以江西省为例,论述了集群模式选择和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兴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它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为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我国中小企业技术人才短缺、融资困难、缺乏竞争力。通过产业集群可以获得低成本优势、差异化优势、质量信誉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和技术、人才、融资优势,从而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日渐突出,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定区域内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下的中小企业在融资有较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对金融机构,融资渠道等方面进行改良,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成为当下中小企业亟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的顺利发展和壮大得到了银行为主要融资渠道的大力支持,而各金融机构之所以乐意为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除了与产业集群的特征和治理机制有关外,产业集群内部还通过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银行的博弈形成了中小企业三个方面的信用增级机制,而这种机制使产业集群对其内部中小企业获取外部融资的规模、可获得性以及融资的广度都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金融产业集群加速了金融资源集聚,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基础。合肥应以金融产业集群为依托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合理利用合肥金融产业集群的优势,充分发挥其在合肥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中的作用,以金融中心建设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安徽在中部率先崛起。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产业集群升级的区域品牌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纵观我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建设历程,区域品牌的形成路径主要有"品牌俱乐部型"、"市场自发演化型"、"政府政策主导型"三种,每种路径有自身不同的特点。但是要发展好区域品牌给予其持续的发展动力,更好地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必须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制定区域品牌发展战略。即对内要建立良好的产业集群内部合作竞争机制,对外要完善区域品牌发展的创新、服务、技术和政府支持等环境。  相似文献   

18.
许智凤 《价值工程》2019,38(8):68-71
旅游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如何更有效的为旅游业提供金融支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2000年至2017年的旅游产业发展数据和金融市场结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对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渠道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并无明显差异。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前,长株潭产业集群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分析长株潭发展产业集群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提出几点长株潭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家具制造业是龙江镇的特色产业,有着30多年的发展史。但是随着全国家具产业的快速发展,该镇原本所具有的优势逐步消失,并暴露出了较多的问题。因此,家具产业集群的升级问题已成为影响该镇家具产业发展的主要方面。文章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概述了该镇家具产业集群的现状,并分析了该镇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发展龙江家具产业,提出了龙江家具产业集群产业链升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