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一、"三农"问题的由来与现状 (一)"三农"问题的由来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使耕者有其田,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农业取得了很大成绩,还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然而,随之而来的集体化运动,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的快速演变破坏了农民土地所有权和劳动自主权,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正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赋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逐步摆脱了"权力贫困"的尴尬,各项合法权益陆续得到保障。时至今日,本来不成问题的"经营方式选择权"却成了迫在眉睫的大问题,这是事关农业成败的根本。前车之鉴:效法苏联的集体农庄,人民公社的历史教训惨痛新中国建立之初,社会进步显著,生产力长足发展,但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激情不断膨胀,由互助组初级社再到高级社,把公有  相似文献   

3.
农村改革20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20年,也是农民收入增长的20年。在我区农村经济进入一个新阶段后,增加农民收入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目标,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的一项主要任务。在农业投资主体已由国家、集体为主转变为以农户为主的条件下,农民的收入状况不仅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农业资金积累的投入,进而影响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就我区来  相似文献   

4.
2007年8月,重庆市涪陵区龙潭镇万众村村两委在召开发展榨菜种植动员会上了解到,三、四、五三个社的农民迫切要求修建一条社公路。本来,种植榨菜能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农民愿意种。可是,榨菜产量高,1亩地就可以产2吨。如果没有公路,单是靠人力肩挑背驮,1亩地产的榨菜很难运输出去。几年来,这三个社的农民已经深刻体验到没有公路的苦痛——“再好的经济项目都不敢搞、不能搞”。  相似文献   

5.
如前所述,当前“三农”问题的重点已由简单农业增产转变为以农民增收和农民权益保护为中心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财政支农政策也应适应这一变化.从以往支持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为主,转向以构建农村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为中心支持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福利改善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根据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的实际情况,党中央及时作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判断,提出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统一了干部群众的思想,明确了继续前进的方向。农村形势总的是好的。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提高如果不能给农民带来实惠,来之不易的供求平衡局面就会发生逆转;农民购买力不提高,扩大内需的方针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农民生活不改善,影响农村社会…  相似文献   

7.
没有农村的稳定,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事关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我盟是一个农业大盟,农村人口占全盟人口总数的76%,部分地区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上不起学的儿童,缺医少药的老人绝大部分在农村。面对这样的现状,近年来,我盟在发展农村经济,努力提高农民物质化生活水平的同时,十分注重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特别是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方面取得了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促进我国小城镇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发展乡镇企业、建立股份合作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走好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三步棋,创立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小城镇已成为城乡联结的桥梁,乡镇企业发展的载体,农村剩余劳动的蓄水池,农民生活提高的保障,农村社会进步的基础。因而,以发展小城镇为突破口,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是促进农村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的着力点。建好农村社区也为“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铺好道路.有助于农村实现“就地城镇化”,有助于农民实现“就地市民化”。  相似文献   

10.
林鑫 《活力》2023,(16):154-156
农村危房改造在我国属于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此项工作开展的目的是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条件,保障农民居住安全,满足广大农民的基本住房需求,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我国过去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目的是实行精准扶贫,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进一步保障困难群众住房安全。当前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成为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为进一步夯实我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成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民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的《关于做好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本文主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主要做法,并对长期以来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宜昌市现有农村人口272万人,农村劳动力147.52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98万人,人均耕地1.5亩。面对增收致富任务和人多田地少的现实,宜昌市把组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与转移提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来抓,深入展开了一场农村富余劳力向非农业发展、向非农村转移、向非农民转变的持久战,解决农村劳动力供需矛盾,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并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新格局。2004年底,全市在外务工就业的农民为25.93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17.6%,实现劳务输出收入15.58亿元。  相似文献   

12.
李志刚 《乡镇论坛》2008,(11):13-13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群众对农村社会的服务和管理、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要求也更为多样化、多层次。改革旧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建立一种覆盖农村全体群众的新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新社区转变,成了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党员干部群众整体素质较强的恭城瑶族自治县平安乡北洞源村作为试点,  相似文献   

13.
从2005年1月1日起,中山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农保)正式施行。该市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是市委、市政府为增强和完善社会保障功能,实现农民从土地保障和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解除农民后顾之忧,进而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而建立的一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仅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农民群众的关心,也是该市建立统一社会保障制度、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当地城乡一体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总方向,将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农村社会小康作为当前党在农村的中心工作,同时也指出了要致富农民就要减少农民,因此,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成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围绕这一目标,秀洲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及配套服务措施,鼓励、引导广大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5.
目前,大部分农村的人居环境都比较恶劣,农民强烈渴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笔者结合从事乡村规划近两年的工作实践,针对村庄规划、改善人居环境的必要性和方法措施谈了几点看法,这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提起王国藩的“穷棒子社”,人们自然想起“三条驴腿”的故事。那是1952年,河北省遵化县西铺村村干部王国藩把村里最穷的23户农民联合起来,办起了一个初级社。社里唯一的一头驴,还有四分之一的使用权属于没有入社的村民,“三条驴腿的穷棒子社”因此得名。但是正是靠着这三条驴腿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任务的提出也为新时期财政重点工作指明了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势必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转变过去单一的、平面的财政支农方式,必须适应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全方位、立体财政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这就要很好地解决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一、转变财政支农方式的必要性一是农业是稳天下的产业。无论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何…  相似文献   

18.
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村级财务现状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地普遍形成农户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经济发展迅猛。但不少地方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却跟不上农村发展的步伐,显得十分薄弱,财务制度贯彻执行不严格,内部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弱化,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秩序混乱,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损害了集体和农民的利益。(一)财务管理制度不严,坐支透支现象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逐渐富裕,收入水平稳步上升,农民上缴的税费也相应增加。由于税费的收缴主要依赖于村干部,形成村干部又收钱又管钱的局面。有的村干部…  相似文献   

19.
朱鹏 《活力》2006,(3):58-58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和乡镇企业发展这两大改革,农村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显著地提高了。但是,我们在仔细分析中国农村经济情况时发现:农村几千年来所具有的小农经济特征没有多大改变,2:8的城乡人口结构比例没有改变,农民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也没有多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人口老龄化开始加剧,目前我国已有老年人口1.8亿,到2025年,这一人数将接近3亿。那时,社会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养老问题将日益突出,因各种养老问题而引发的老年人身心健康问题也将更为突出。而我国70%以上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由于农村生活条件较差,农村年轻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加之农村社会保障过去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农民游离于社会的保障网外,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