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评价城镇化过程中各要素发展的协调度是城镇化发展决策的关键。研究分析了2000-2020年中国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发展的趋势;面向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提出判断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度的参考值和分类评级标准;基于统一可比的实体城市地域客观划定城乡范围,利用弹性系数探究我国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实体城市视角度量协调度,人为影响较小,评价结果更加客观;此视角下2000-2020年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平均速度的比值普遍大于1;(2)结合历史数据、国家相关规划与政策导向,确定中国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协调度判断的合理参考值为0.80;(3) 2000-2020年我国城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水平较高,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及特大规模城市整体均处于轻度失调状态,大部分城市城镇化系统处于基本协调或轻度失调状态;(4)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趋向协调发展,东部和中部地区及大城市协调水平整体上升,东北、东部和中部地区,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基本协调的城市数量占比呈上升趋势;东北地区和中等城市发生人口收缩,小城市人口流失现象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2.
商洛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工程》2019,(35):226-227
以商洛市为例,构建人口-土地城镇化指标体系,根据协调发展模型计算商洛市2007-2016年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指数由2007年的0.1412增长到2016年的0.7312,土地城镇化指数由2007年的0.0963增长到2016年的0.7028,协调发展水平经历了失调、过渡和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3.
《企业经济》2017,(1):166-173
中国是世界上城镇土地扩张最迅速的国家之一,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状况比较严重,因此,促进二者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文章在梳理近年来诸多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内涵以及二者失调的涵义及特征,总结分析了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各类不同的研究视角、指标构建以及研究方法,剖析了二者失调的原因。最后,分别从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两个方面提供了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所在,而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是优化城市规模体系的主攻方向,研究中小城市人口和土地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选取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为例,构建协调性模型测度其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状况,从演变特征和协调发展角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小城市逐步放宽户口准入政策,有效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镇合理有序转移;2008年以来,中小城市土地城镇化推进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存在空间失控的现象;中小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偏低主要是由于发展度较低。  相似文献   

5.
襄阳:农地改革助推新型城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改革农村土地制度,转型土地城镇化方式,已经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土地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土地城镇化快于人的城镇化的不合理现象,影响了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深入推进。在湖北省襄阳市这类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这种情况表现得尤为显著。改革农村土地制度,转型土地城镇化方式,已经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6.
利用1999~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入手,构建协调发展模型,实证检验全国及三大区域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规律及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我国东、中、西部的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出现了积极的改进,但在各区域之间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σ收敛性检验则表明:我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耦合协调度的变异系数并不大,且有收敛趋势。应以内涵发展为主、消除人口城乡迁移阻碍,控制农地过度非农化,巩固和提升我国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往文献关于城镇化的研究多集中于人口城镇化。本文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个维度构建了城镇化分析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发展评价方法,最后选择城镇化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具有中小城镇发展典型特征的中山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近几年来中山市各层面城镇化指数和协调发展度均有所上升,但各维度发展不平衡。其中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发展比较快,产业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因此,中山市未来城镇化建设应注重从树立城镇化协调发展观、因地制宜选择合适发展路径、注重发挥市场作用等方面强化城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湖北省82个县(市、区)的常住人口变化率和人口净流量进行交互分析,引入城乡建设用地脱钩模型和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指数,分析了人口收缩区域建设用地结构和城镇化协调类型。结果显示,湖北省存在37个人口持续流出、规模减少的区域,这些区域不仅在总量上表现为人口收缩与建设用地扩张的悖论关系,而且在城镇化方面也多表现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不协调的状态,而从城乡建设用地结构的角度表现为不同的脱钩类型,其中仅有少数收缩区域是强脱钩的合理利用状态。从不同表现特征可将收缩城市类型分为空间无序扩张型、工业衰退型、资源枯竭型以及中心袭夺型四个类别,并概括为人口资源与土地资源、经济发展等在时空上的不匹配。最后,结合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变化等特征对人口收缩区域类别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纵观全球,这一现象也存在于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国际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从定量测度、机理以及成本与收益等三个方面,通过比较系统地梳理国内外有关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研究发现:国际学术界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而我国这一现象出现的时间较晚,研究也较迟;国内外研究在研究视角、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内研究可以积极借鉴国外研究的广泛视角,加强理论模型的构建,挖掘微观层次的研究,同时要充分把握发展阶段和国情的差异,谨慎借鉴已有的理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来,我国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各地"摊大饼"趋势明显。因此,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已成为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限制城市无序扩张的主要方法之一,我国部分特大城市已取得了一定实践经验,但总体来说,特大城市的开发边界划定侧重于生态格局保护与已开发空间的优化整合。快速城镇化地区更需要在守住生态安全底线的基础上,给予城市适当的规模扩张空间,使城市可以承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产业繁荣与人口增长。以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榆林为研究对象,以既有规划拼合为基底,以生态敏感性评价、用地适宜性评价、城市规模预测、空间形态控制、"两规"建设用地图斑对比等方法倒逼缩减建设用地,从而划定城市发展的刚性和弹性开发边界。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建设用地,设计新型土地市场,实现同地同权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将在未来与工业化、信息化良性互动,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城镇化进程其实包括了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经济结构高度现代化。土地作为载体,始终是一个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对于新型城镇化,2013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提出,要以保障城镇化合理用地需求为重点,以提高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12.
《价值工程》2019,(20):287-290
文章选取中国100个地级市和直辖市2002-2013年数据,分别考察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两个方面与水环境污染的关系,并进行区域差异分析。研究发现,人口城镇化对水环境污染影响具有微小的正效应,土地城镇化对水环境污染影响呈现N型曲线的特征,环境污染水平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呈现出"升高—弱化—继续升高"的发展趋势。在区域差异方面,不同的人均GDP水平与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的城市,其城镇化发展对水环境压力影响的方向和程度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3.
过去十年,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回望十年,从城市优先到城乡协调,从高能耗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从"土地城镇化"到"人口城镇化",使人们对城镇化的未来充满期待.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这一切都表明,新型城镇化改革方案已经进入视野.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是一个重要的地域社会经济演进过程,城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经济结构高度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发展相对均衡、独立的地理单元,山东省人口城镇化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山东省人口流动性较低,本地城镇化特征显著;人口与经济分布空间错位,但流动人口向发达地区的集聚加速;人口向高等级城镇集聚特征显著,县域成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人口城乡流动趋缓,省内城镇化格局趋于均衡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五个方面的发展思路:非均衡发展,引导人口向优势地区集聚;因地制宜,塑造多样化的城镇化空间形态;纵向集聚,构建合理有序的城镇层级体系;夯实基础,培育县级单元为城镇化载体;统筹联动,建立一体化的区域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从人口分布格局的视角入手,深入分析山东省县域城镇化的发展特征和趋势,指出山东省人口呈现"大集中、小分散"趋势,核心—边缘效应非常显著,核心区县市呈现就地城镇化,非核心区县市就地、异地城镇化并行;县城是就地城镇化的核心载体,小城镇和村庄则出现明显的分化。为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横向来看,应统筹兼顾核心区与非核心区县市两类城镇化,其中核心区县市与中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实施网络化发展,非核心区县市重点突破县城和重点镇;并根据空间演变趋势,实施前瞻性的区域策略。纵向来看,应尊重人口流动趋势,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塑城乡关系,推动县城、镇、村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在"九五"和"十五"期间,特别是"十五"期间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加快城镇化的发展",使本来已处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一步地加速,导致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冒进的态势.城镇化的冒进带来以下危害:城市建成区的急剧扩张与耕地减少;引发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土地城镇化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致使城乡之间发展不够协调.因此,我国城镇化必须根据我国国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城镇化的发展必须和产业发展及就业岗位增加相适应;走健康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道路;突破基于经济理性城镇化的局限性;城镇化发展要实现三个统一,即必须注重表征和内涵的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以2010年"六普"区县单元流动人口数据为基础,运用GIS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探究县内人口流动对城镇化影响的区域差异,并辅以胡焕庸线划分地域进行分析,结合县内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和城镇化影响特征,判断就地城镇化的潜力地区,以期为各地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县内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水平正相关,环渤海湾、华北平原北部、黄土高原、江南丘陵、两广丘陵地区未来城镇化发展适合走就地城镇化道路,华北平原南部江苏省、山东半岛和珠三角地区就地城镇化条件充分,区域均衡城镇化局面有望实现;(2)以胡焕庸线将中国划分为东南、西北两部分后可以甄别出西宁—兰州—银川—鄂尔多斯一线和新疆北部地区是西北地区就地城镇化的潜力地区。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仍然滞后工业化,区域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其中,城镇化过程中低质量的“异地城镇化”现象非常明显.在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如何保持“城镇化数量与城镇化质量”的健康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城镇化差距,提高后发地区域镇化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湖北省为例,针对“异地城镇化”的特点和问题,重点探索新时期“异地城...  相似文献   

20.
《企业经济》2017,(7):118-124
乡村文化旅游综合体是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高级模式,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条新出路。本文引入乡村文化旅游综合体这种新的旅游业态,探索其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构建两者间的耦合度评价模型,以确定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内部结构排序。通过对江西省11个地级市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南昌和九江2个市,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7214、0.7362,处于中级协调阶段;赣州、吉安、上饶和景德镇4个市,耦合协调度都处于0.6-0.69之间,属于初级协调阶段;其余5个市,耦合协调度都处于0.5-0.59之间,属于勉强协调阶段。因此,政府应以旅游业为抓手,推进产业联动发展,进行差异化开发,实现旅游扶贫和就地城镇化,构建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从而进一步加强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