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数字化企业平台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人才培养三管齐下,才能在未来制造中站稳脚跟。2013年是制造业充满挑战的一年,制造业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回流,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的制造业也日益强盛,中国制造业面临"三明治陷阱"(即被成本提升和价格下跌双向挤压)。中国制造业企业如何提高生产力、效率、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增加灵活性,是我们与中国制造业共同面临的挑战。2014年,需要大家一起寻找"未来制造"的战略定位。我们认为,数字化企业平台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人才培养三管齐下,才能在未来制造中站稳脚跟。  相似文献   

2.
三、美国的先进制造业战略 根据美国国会2010年再授权法案的精神,2011年6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启动总额超过5亿美元的"先进制造业伙伴关系计划(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AMP)",通过政府、高校及企业的合作来振兴美国制造业,以创造高质量的就业岗位,确保美国在全球先进制造业中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最近一段时间,实体经济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一是野蛮人举牌格力电器,引发监管层的"妖精论"和对违规险资的严厉查处。风暴眼中的董明珠笑称自己成为"网红",不是因为大家关心她个人,而是关心中国的实体经济。二是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10亿美元美国建厂,并吐槽"中国制造业的综合税负比美国高35%,除了人工成本,其他生产成本几乎都高于美国",戳中了实体经济的痛点,也浇了众多企业家心中的块垒。  相似文献   

4.
制造业信息化是国际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是落实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举措,为了加快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统一编码是实现制造业数据共享与信息系统集成的基础,也是构建制造业信息化大厦的基石。本文通过介绍制造业统一编码的必要性、原则和方法,结合编码的范例,为制造业信息统一编码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诠释制造业"新型化"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三维制造业"新型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了江苏制造业的"新型化"程度。  相似文献   

6.
杨先明 《经济界》2012,(2):20-22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制造业是实体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高度发达的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伴随世界经济"重新回归制造业",如何为"中国制造"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消除制约制造业发展的不利的外部因素,使制造业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对于稳定我国实体经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中国加入WTO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日前在"中国人世十年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中国不应该因为被称为世界工厂而感到羞愧。"如果我们真要放弃制造业。包括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将犯下历史性错误。"他表示。中国发展制造业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业,简而言之便是"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特别是高端技术装备代表了装备制造业的最高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纵观美、日、英、法等工业化强国,均是以强大的装备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腾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制造业逐渐复苏,中国制造业却在放缓。美国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家、密歇根大学终身教授倪军在接受本刊专访时,从世界制造业发展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前景。他认为,中国制造业正面临两面夹击,真正变成制造强国任重道远。CE:近年来,美国制造业回流会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倪军:美国制造业为什么能够回流呢?首先,它的生态比较好,大量军工产业都是制造业,把美国的制造业拿出来作为一个国家的GDP来计算也  相似文献   

10.
随着美国重回制造业和东南亚制造业的崛起,中国制造业面临双重挑战,长期以来形成竞争优势正在褪去。在中国工业增加值出现滑坡的境遇下,中国必须未雨绸缪求新出路。美国重振制造业,中国面临严峻挑战与中美伦敦奥运会金牌之争一样,中美大国竞争,特别是中美制造业之间的竞争同样在现实生活中延续。8月16日,美国政府宣布,将在俄亥俄州建立一所由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共同出资的制造业创新研究所,以扶持美国制造业和鼓励企业在本土投资。这是美国在扶持制造业发展方面的又一大手笔,建立这样的创新研究所,有助于联合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力量,发展尖端科技和培养制造业技能。自工业化以来,制造业一直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二战后,美国制造业在与日、德等国的竞争中,经历了"绝对强大——渐次衰落——重塑优势"的过程。期间,美国各界对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达成了共识,即无论什么时代,制造业都是创造财富、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创新的重要生产部门。  相似文献   

11.
石森昌 《经济界》2014,(1):60-63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将促进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再工业化"使得天津的优势产业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外向型经济面临严峻考验;同时也是天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提升天津制造业未来竞争力,需要着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体系、以模式创新提高城市整体创新能力、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以及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发展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企业家》2013,(Z1):110
CE:怎么评价现在美国制造业的真实竞争力?徐沪初:美国制造业衰落这个结论,我觉得比较偏颇,因为从整个历史来看,美国的制造业特别是在高端制造业方面,一直保持领先地位,过去是,现在是,我觉得将来还是。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在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方面,美国一直走在前面。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处在"微笑曲线"价值链的中低端。要科学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打破我国制造业价值链低端的路径依赖,实现向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移动,必须从制造业与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的角度把握战略与政策导向,科学地处理好跨产业价值链的联动升级关系。从组织、创新、模式三个维度分析,我国制造业要通过产业组织范式演进、技术创新范式变迁、加速先进制造模式应用等三个大的方面加速从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4.
《数据》2011,(1):12-13
"十一五"期间,北京工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向高技术制造业、现代制造业进化;第三产业较快增长,向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业生产规模继续扩充,向高技术制造业、现代制造业进化  相似文献   

15.
正长期以来,美国制造业带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带,也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大湖流域经济带。现在,美国制造业带发展地位已明显下降,但其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仍不失为我国当前建设长江经济带提供有益的启示。从五大湖流域崛起的美国制造业带美国制造业带是一个西起密  相似文献   

16.
工程机械产业属于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兴衰影响到国家"硬实力"强弱。温家宝总理2009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出,要落实自主研发重大装备国内依托工程和政府采购制度,着力发展重大成套设备、高技术装备和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提高装备制造业集成创新和国产化水平。在金融危机中出台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表明了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大型骨干装备业的决心。  相似文献   

17.
院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美国经济,传统宏观调控政策已对过度“去工业化”的美国经济“失灵”,“重振美国制造业”成为应对政策.文章运用序列DEA-Malmquist 指数方法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前后美国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生产率变化,可检验“重振美国制造业”政策效果.结果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前后美国制造业总体及其各细分行业的TFP 提升是由技术进步主导,TFP 降低是由技术效率主导;“重振美国制造业”政策推动耐用品制造业增长但对非耐用品制造业的效果非常有限.美国政府应针对制造业各细分行业提升TFP 提升方式的不同推出更加详细的刺激方案.  相似文献   

18.
美国制造业海外转移的历史由来已久,并且导致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金融危机的袭击充分暴露了金融、房地产等虚拟经济的脆弱性,使欧美发达国家重新意识到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重要性,制造业回归与再工业化战略,成为美国等许多国家经济调整的重要内容。同时,美国制造业回归恰逢一些有利时机,包括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以先进自动化生产线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等,这些条件增加了美国制造业发展的优势。从2009年4月奥巴马总统首次提出重振制造业的战略构想开始,美国制造业回归的目标、思路、框架和措施逐渐清晰,重振制造业已箭在弦上。  相似文献   

19.
为了顺应国际分工格局演进的新趋势,在借鉴亚洲"四小龙"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双重产业转移"是本土代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性选择。产业升级与充分就业之间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期,根据劳动力市场供需均衡理论,人力资本提升是促使本土代工制造业升级与就业转型良性互动的关键。人力资本提升不仅能为本土代工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人才保障,满足产业升级后的劳动力市场需求,而且还能提升劳动者的就业选择权,帮助劳动者实现从低技能低收入高风险就业向稳定安全体面就业转型,以最终实现产业与就业的"双转型"。  相似文献   

20.
2011年年初,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普遍出现了"用工荒"的难题,而导致"用工荒"的直接原因是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这种背景下,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传统生产要素(人、财、物)及国家政策方面相比已处于劣势。此时,对于东部的制造业企业来说有两种选择:一是企业进行西迁,利用那里的比较优势复制东部发展模式;二是企业应苦练"内功"注重自身潜力的挖掘,在知识、信息、技术方面构建核心竞争力,实现自主转型。我们认为,第二种模式是企业发展更为有利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