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构建货币政策工具变量与长期利率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在此基础上计算脉冲响应函数,考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与长期国债收益率之间的短期动态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货币政策对我国长期利率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货币政策对期限相对较短的长期利率具有正向冲击效应。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分析及2011年走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认为2011年我国货币政策将处于趋紧的稳健常态.通过对2005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状况和货币政策实证分析,揭示出我国货币政策与狭义货币供应量、广义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间相互关系,进而提出我国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趋势,并预测2011年趋紧货币政策将延续到下半年,国民经济将在波动中呈现逐步回落之势,下半年通胀压力加大.  相似文献   

3.
在离散卡根模型中引入理性预期假设,可以对卡根货币模型进行扩展,通过求解模型的理性预期解来分析跳跃变量约束下各种货币政策的冲击效果。本文结合价格变量的动态调整途径,对形成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方式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些有助于经济运行脱离流动性陷阱和缓解通货紧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异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是有关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建立了一个包括政府投资、银行贷款、价格指数和东中西部人均产出等变量的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通过比较投资和贷款冲击的脉冲响应,发现:①我国的财政货币政策对东部的作用强于中西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效应;②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大;③1978年后,两种政策的作用都有所增强,货币政策对中西部,特别是对西部的影响明显增加。其含义是,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应根据各个区域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政策,在注重财政政策的同时,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热钱流入的规模、动机入手,通过近年的具体数据与相关理论,论证了热钱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冲击,其中包括热钱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冲击、热钱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冲击以及热钱对货币政策工具效应的冲击。最后围绕消除热钱对货币政策冲击的主要原则——控制热钱的大进大出.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面对学术界关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本文利用中国2001~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与货币供应量(M2)的季度数据,对相关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我国货币政策是有效的,最后针对如何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供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鹿宁 《企业导报》2011,(11):12-13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重要的工具变量,它的实施对宏观经济的走势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其有效性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从货币政策的内涵开始,通过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涵开始,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力图找出一个合适的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将包含同业业务的商业银行投资组合、利润和利率期限结构的局部均衡模型嵌入以家庭、资本投资者、商业银行、中间厂商和最终厂商为经济主体的DSGE模型中,分析商业银行风险错配、货币政策工具和经济增长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冲击和商业银行的风险错配冲击对我国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数量型货币政策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冲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比特币和Libra的冲击下,多国中央银行开始研发央行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作为一种新的货币形式,必然对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框架产生重要影响,也直接关系着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对经济的贡献。本文通过对数字货币概念的界定与相关理论分析,结合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内涵,从货币政策的工具体系、目标体系及传导机制三个层面,探讨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对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影响。本文认为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尽管会对货币政策框架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但总体有助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提升,并提出了要不断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积极发挥利率机制的作用、切实注重价格型调控、持续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努力加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联动效应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系的一般原理出发,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其有效性进行分析。并针对我国目前货币政策有效性欠佳的情况,对如何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