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大量基层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相继陷入财政困难,进而举借债务且债务规模不断膨胀、风险不断增大的境况.对地方政府债务形成机制,目前主要认为是因为改革不彻底的原因.但是,还应该针对中国财政体制与其他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间存在的特异性,研究地方政府债务产生机制.分税制改革不彻底,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制度,中央宏观政策,政府绩效考核等多方面的原因共同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基于审计署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报告,利用动态不一致的博弈模型,分析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出现和膨胀原因,结果显示中央政府默许了地方政府的借债行为,而且当地方政府出现债务危机时中央政府的救助概率较大,加之惩罚约束机制的缺乏,导致地方政府性债务出现并持续扩张。调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完善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监管和风险评估,将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扩张及其风险形成有效的约束。  相似文献   

3.
基于审计署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报告,利用动态不一致的博弈模型,分析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出现和膨胀原因,结果显示中央政府默许了地方政府的借债行为,而且当地方政府出现债务危机时中央政府的救助概率较大,加之惩罚约束机制的缺乏,导致地方政府性债务出现并持续扩张。调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完善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监管和风险评估,将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扩张及其风险形成有效的约束。  相似文献   

4.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以来,全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与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这有利于提高我国中央政府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能力,本无可厚非,这本也是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的目的之一,然而,遗憾的是由于这次分税制改革的不彻底性,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虽然由于这次改革基本上理顺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力分配关系,但是对各级政府所承担的事权却没有做出严格合理的划分,地方政府承担了较多的事权,却没有相应的财权做支持,导致许多地方财政举债建设,甚至出现空转现象.这对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更是雪上加霜,从而为各级地方政府带来了巨大的显性或隐性债务.债务规模过大,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债务危机,对于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一、客观分析债务成因,确定审计工作思路(一)财政体制改革滞后是地方政府举债根源1、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划分不合理。由于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不彻底,导致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对称,造成了地方财力紧张,加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扩张。当地方政府无法在体制内找到收支缺口的弥补途径时,于是转向体制  相似文献   

6.
《经济体制改革》2011,(4):142-145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缺口放大,现行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不对等,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缺乏约束,债务风险逐渐积累扩大。完善的分权体制应充分平衡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的财政汲取能力,实现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中长期管理与控制,在预算视角下完善现有分权体制。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国家审计署对全国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并在年底发布审计结果,对国人高度关注的政府债务问题尤其是地方债务问题,作出了最具权威性的解答:地方政府债务总体上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尽管如此,从法律方面,对地方债务风险进行控制,仍是法治财政的重要选择。一、地方债务风险成因分析(一)主要原因: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1994年,我国进行了分税制改革,中央与地方重新确立了税款的  相似文献   

8.
分税制改革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力,却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财力,再加上地方承担的事权范围不断扩大,使得地方政府向银行借款、向供货商赊账、拖欠工程款、或以各种形式变相。财政部门应建立债务消除和控制机制,完善偿债激励和发行公债,形成了大量的直接隐性负债考核机制,同时健全债务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9.
随着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施及政府需求管理政策的推进,地方政府债务违约不断发生,并形成巨额逾期债务压力,加大了地方财政运行的风险。为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化解并防范地方财政债务风险,确保地方基层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行及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成因与治理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中占比下降,支出上升,不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并未缓解地方政府的压力,财政资金并不能满足需求.《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能举债,因而成立地方融资平台举债就成为“制度创新”.本文针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可能引发的财政风险、金融和经济风险进行分析,从经济发展和资金来源分析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成因,最后从短期和中长期提出可能的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94年分税制改革的实施,财权不断上移,事权不断下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压力越来越大。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土地财政"、中央政策逆周期和地方政策顺周期的特征、企业过度投资以及经济性公共物品与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应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上述地方政府财政问题为切入点,探讨其共同原因以及解决政策。  相似文献   

12.
当前,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过快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主要问题,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土地财政成为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其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面临分税制改革背景之下财权事权失配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地方政府的过度企业化定位偏向以及政绩考评机制的缺陷。要解决城市建设用地失控问题,必须使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划定地方政府的行为边界、改革官员考评升迁机制,同时还必须对现行土地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3.
分税制通过对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政收入的重新界定,解决了分级包干财政时期出现的中央财政调控能力下降的问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分税制体制不完善带来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地方政府为了弥补自己的财政赤字而产生的土地财政及一系列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分税制改革并没有完成。因此,分税制还需要进行完善以适应当前我国国情,较好的解决地方政府财政面临的问题,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前后,巴西发生了三次地方政府债务危机。"负债式增长战略"以及债务约束和风险预警机制缺乏是导致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增加,表现为规模大、结构复杂、债务原因多样化和债务扩展机制动力较强等特点。债务问题正逐渐累积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如果没有形成债务约束机制、化解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地方债务规模超过"债务阈值",就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甚至是金融危机。为此,需要通过《财政法案》立法来规范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通过建立债务责任制来约束举债人的行为;通过债务披露制度将地方债务问题透明化;通过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来防范风险的发生;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和发行市政债券来形成可持续的地方政府债务平衡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一、财税制度改革应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和资金1、乡镇债务和村级债务产生的原因1994年分税制后,中央财力得到增强,但是,在省、市形成了上级政府都应比照中央模式集中资金的思维逻辑和作用空间。省级市级向上集中财权财力,而事权却重心下移,许多职责都落到县与乡,基层政府的财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作为地方政府债务主体,债务规模不断增长,举债方式不断创新,隐性债务比例上升,政府资源、资产和债务信息披露存在缺陷,债务风险不断聚集,防控难度加大,对地方政府财政稳定构成潜在的威胁。基于宏观管理视角,应对症下药,解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产生的根源;多方努力,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孙斌 《西部财会》2020,(2):60-62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2018年审计署对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开展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审计,将国家级经开区的债务状况作为审计重点,而经开区的国有企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债务问题更是受到高程度的重视。本文总结并研究经开区国有企业债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完善我国经开区国有企业债务管理的对策,对当前新一轮地方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一些企业债务管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我国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和超支问题随着超收规模和超支规模的扩大而引起广泛关注.国内学者对于超收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诸多探讨,普遍认为超收是超支的决定因素.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超收和超支形成机制的结果显示:虽然超收是超支最初产生的直接原因,但是地方政府支出需求的刚性和对资金自由裁量权的追求形成了对超收的“倒逼机制”,尤其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力与事权不匹配所产生的支出缺口,使得地方政府逐渐对财政超收产生了路径依赖.解决超收和超支问题最根本的措施是防止超收与超支的直接转化.此外,如何加强预算约束,从技术、行政和法制层面控制超收规模也是下一步改革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韩琨 《价值工程》2010,29(22):23-24
在94年国家进行分税制改革之后,财政收入向中央政府集中,这加剧了各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平衡的局面,政府融资平台为地方政府拓宽了融资渠道。进入2008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了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飞速发展,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地方政府融资债务疯狂增长下其隐藏的风险已经逐渐凸显出来,值得我们关注。本文从银行的角度浅析了银行如何防范来自地方政府融资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地方债务正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截至2013年初,地方债务占GDP的比重约40%,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并不算高,但是这一问题还是引起了人们的警觉.中国的地方债务问题反映的是如何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的地方融资体制的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地方政府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以往的地方融资体制和机制已经屡遭诟病,土地财政难以维系,不规范、不透明的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隐患极大,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地方政府的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构建与转变政府职能相匹配的、可持续的地方融资体系呢?通过借鉴本国历史或许会得到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