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活动的产出与企业空间分布之间表现出的相关性来自于外部性与生产活动的规模报酬递增导致的集聚效应,如何分解和测度外部性和规模报酬递增对集聚的影响就成为理论和实践中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外部性和规模报酬的分解,并利用我国工业普查微观数据的测算,结果显示,我国的集聚效应主要来自于投入要素的规模报酬递增,而生产外部性的贡献在全国范围内较小;从地区角度来看,东部地区的集聚效应多来自生产要素投入产生的规模报酬递增,而西部地区则更多的收益于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外部性。  相似文献   

2.
知识溢出与企业网络组织的集聚效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企业网络是介于企业科层和纯市场组织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企业知识的溢出和外部性的相互给予会造成企业网络集聚规模报酬递增现象。一方面不断吸引企业进入网络组织结构,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内知识的外部性又会导致竞争加剧和限制网络的扩展。存在一个均衡的网络规模和最优的知识溢出水平使得整个网络的集聚效率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度了我国53个城市管道燃气经营企业的总体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状况,结果表明:相对于小型燃气企业,我国大型城市燃气企业并不享有规模效率优势;而小型燃气企业大多处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分析了不同规模企业非规模有效的原因,为城市燃气产业下一步的市场结构重组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4.
FDI作为浙江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浙江省市场内占有重要地位,也影响着浙江省的产业集聚程度,文章就FDI对浙江省产业集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从FDI对浙江省各行业企业数量、资本集聚程度及产业专业化程度的影响三个角度进行了实证分析,说明FDI能够对企业数量、资本集聚程度及产业专业化程度产生正向影响,进而对产业集聚产生积极的效应,促进产业专门化,推动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5~2007年规模以上企业的生产数据,借助方程组估计和似不相关模型,从生产函数规模报酬递增的角度考察电力供应、水力发电等6个行业的自然垄断属性,发现基本没有规模报酬递增,个别具有规模报酬递增行业的估计结果也不稳健。这意味着,传统认为是自然垄断的行业其实并不具有自然垄断属性。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结构类型特征 自然垄断的内涵,从规模经济的角度分析可以概括为:自然垄断是在一定的产出范围内,生产函数呈规模报酬递增状态,单个企业能比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更有效率地向市场提供同样数量的产品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因而形成的市场独家垄断和寡头垄断的现象和形态.  相似文献   

7.
国际上通常采用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创新,提高了创新效率;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R&D是产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集群经济体现了知识外溢、共享基础设施等规模报酬递增效应,促进了产业群竞争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物流产业集群的演化发展过程中伴随着集聚效应的产生,即产业集聚成长过程带来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相互抵消后的净效应。一方面随着物流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和组织数量的增加,这些企业和组织之间的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结构从简单到复杂,实现了空间组织的优化;另一方面是内部企业的交互作用形成反馈循环,导致物流产业集群的规模不断扩大,促使集聚经济效应发生,在集聚经济效应的作用下产业集群规模实现动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考察了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双向影响机制及产业异质性影响。采用2006—2015年中国31个省域高技术产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验证了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双向影响机制和产业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存在显著的双向促进作用。产业集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了区域创新,区域创新通过增长极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促进了产业集聚。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双向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产业异质性,不同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呈现出差异,同时区域创新对不同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反向影响亦呈现出差异。东部地区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双向影响程度相对中西部地区更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异质性企业模型基础上进行拓展,研究产业转移过程中政府是否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并且对企业转移中出现的双向转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首先,无论同质性企业假定,还是异质性企业假定,本地市场效应,即较大的市场会吸引超过其比例的企业,都会对产业转移产生影响;其次,成本差异越大,会导致更多的低成本企业迁至较大市场规模地区,同时更多的高成本企业迁至较小市场规模地区;最后,本地市场效应的影响程度是一个关于低成本企业数量的非单调函数:它先减少,再增长,最后再减少.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对不同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推动产业转移的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98 ~ 2007年的中国工业普查数据,整合了集聚效应和企业选择效应,考察中国城市生产效率的差异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证实,总体上中国城市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但现有文献忽视了选择效应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高估了集聚效应.从时间历程看,中国大城市正经历着从低效企业被动挤出转向高效企业主动进入的过程.20世纪末期,金融危机的动荡和中国政府的治理加速了企业的优胜劣汰,被动选择效应一度起到主导作用.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企业主动选择效应日益突出,吸引高效率企业进入成为提高城市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从产业类型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城市选择效应突出,资本密集型产业则体现出主动选择机制的作用.对于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由于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机制不同,应科学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披露的会计师事务所排名信息数据,结合C-D生产函数采用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所处规模报酬阶段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处于平均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同时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简要地分析了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经济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1年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采用双边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构建城市工业排放效率评价模型,探讨集聚效应利用不足和环境外部性治理失灵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有利于减少城市工业排放,集聚效应利用不足和环境外部性治理失灵导致实际工业排放对有效水平较大程度的偏离;城市规模越小,对工业的依赖程度越高,经济密度越低,产业集聚不足所产生的影响越大,大城市在环境治理效率上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优势。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提升产业集聚水平、转变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管理和环境治理能力等政策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推动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金融产业发展会受外部规模经济的影响,存在鲜明的集聚特征,造就了金融中心城市和非金融中心城市的分异。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金融资源会向金融中心城市聚集,并会对中心和外围区域的福利产生不同影响。在自由资本模型基础上,通过引入外部规模经济,模拟金融产业的地理分布演化及其带来的福利影响,模型推演证明:随着贸易成本的下降,金融业会向中心区域集聚。与此同时,中心区域的福利状况会随着集聚不断改善,而边缘地区的福利状况则因规模经济与贸易成本不同而存在不确定性。基于2005—2018年中国272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以门槛回归模型验证了城市金融部门存在轻微的规模经济,并以面板回归和空间计量方法验证了在只考虑距离摩擦的情况下,金融集聚对于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均存在福利改进,但过高的制度成本会阻碍金融中心溢出效应的发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及优化各地营商环境可以降低制度成本,更好发挥金融中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先假定在一个较小的区域,产业聚集具有规模递增效应,即劳动生产率会随着产业集聚程度提高而提高.然后通过实证分析苏州市和全国的工业产业聚集程度对工资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苏州市的产业聚集程度对工资水平的影响要比全国同类影响显著,说明之前的假定具有真实性,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选择太小,只有苏州的数据和全国的数据,要证实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先假定在一个较小的区域,产业聚集具有规模递增效应,即劳动生产率会随着产业集聚程度提高而提高。然后通过实证分析苏州市和全国的工业产业聚集程度对工资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苏州市的产业聚集程度对工资水平的影响要比全国同类影响显著,说明之前的假定具有真实性,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选择太小,只有苏州的数据和全国的数据,要证实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精细化管理涉及到企业管理活动当中的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和销售管理等多种活动。精细化管理方法的实现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实现规模报酬递增,促进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延伸,降低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使产品适销对路,提高企业的市场势力,并最终拓展企业的利润空间。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3—2013年全国28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和空间计量模型方法,考察中国工业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地理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工业在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的集聚趋势进一步增强,集聚范围进一步扩大,工业向中西部跨省区转移的同时,还呈现出明显的省内转移现象。(2)工业空间分布存在全局范围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且这种相关性随时间变化而增强,局部相关显示出工业的地理集聚特征为东部的"高高"集聚和西部的"低低"集聚,中部的集聚特征并不显著。(3)空间杜宾模型显示,空间溢出效应、市场规模、在公共产品上的财政支出、税收政策和产业外部性对工业分布有显著影响。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应充分发挥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加强地区间产业联系和互补,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在中西部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地区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中国与8个主要文化贸易伙伴2000-2010年的文化产品贸易数据,从本地市场效应与要素禀赋优势的角度,对中国文化产品贸易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本地市场效应决定了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的相对规模,并逐渐取代传统的要素禀赋优势成为中国文化产品贸易发展的新源泉.本地市场效应主要存在于印刷类和视觉艺术品贸易中,对贸易相对规模的影响明显高于要素禀赋优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广西北部湾港口群经整合克服了体制和通信多方面的障碍,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理论上具备引领西南地区通向世界的龙头地位。根据新经济地理学,从港腹经济发展现状和主导产业关联来分析,广西北部湾港腹产业联动的现有条件比较成熟,产业联动潜力大,但其经济实力不强、创新不足等制约了港腹产业联动。广西北部湾港口可与贵港和梧州等河港互动以加快物流集疏运网络建设;使商品和要素市场一体化以扩大市场规模;与腹地产业联动,吸引更多企业到港口集聚以壮大经济实力,促进技术进步实现规模报酬递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