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编制好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合理地确定省内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并按照功能定位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体系,对于明确省内各区域发展方向,规范空间开发秩序,逐步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期间,我国不仅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概念,而且在2010年底颁布实施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促进区域健康发展,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创造了良好的规划基础和舆论氛围,并在探索相应的配套政策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促进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进一步贯彻落实,并由此推进我国区域发展理念和区域发展格局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3.
资讯     
《城市问题》2011,(6):101-103
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变据国家发改委消息,我国即将公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将明确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主要目标和战略格局;将在中西部培育新的城市群。根据《规划》,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4.
2010年年底,国务院颁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国性的空间开发规划,即《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1年年初,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门对未来5年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任务作了具体部署,标志着主体功能区已从规划编制进入到实施时期。主体功能区规划付诸实施,是使我国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的一项带有根  相似文献   

5.
经济新地图     
《房地产导刊》2011,(7):12-13
6月8日,我国首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发布。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的构建城市化地区、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三大格局",以及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这四类的开发模式,以纵横捭阖的宏大手笔重新定位了960万平方公里的经济蓝图,再次释放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信号,  相似文献   

6.
延边主体功能区建设,是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吉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体要求,明确空间布局与主体功能定位,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推动延边经济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明确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主要任务,积极推进延边主体功能区建设,对延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促进规划工作法制化,对加强规划管理,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规划体系,解决规划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发展规划在引导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意义十分重大。一、加快规划法制化的迫切需要(一)制定规划法律是理顺各类规划关系的需要1.主体功能区规划尚无法律定位。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的要求,2010年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已经出台,  相似文献   

8.
政策     
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6月8日,我国首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由国务院正式发布,并明确提出要将国土空间开发从占用土地的外延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空间结构为主。  相似文献   

9.
<正>2011年6月8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这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对于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面建设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区,不仅在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按照国家部署,我国将在2007年底完成国家级主体功能区规划,2008年底完成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其中,一是东北地区由于其土地类型的复杂性,将在国家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二是《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相似文献   

11.
2010年年末,我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我国未来五年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任务进行了全面战略部署。主体功能区规划已成为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正确把握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五大关系,有助于创新区域调控理念和调控方式.调整国土空间开发思路和开发模式,形成科学的国土空间开发秩序。  相似文献   

12.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2010年6月12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提出,再次强调“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势在必行,财税政策与体制也必须配套改进”。  相似文献   

13.
10月27日,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正式公布。《建议》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放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在加强城镇化管理方面,《建议》提出,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  相似文献   

14.
生态产品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统筹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在供给、转化、流通、消费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过程中分工协作。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供需空间错配、循环流转不畅、政策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应系统化把握各主体功能区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战略定位,特色化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差别化建立适宜主体功能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管理体系,统筹协调,高效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传统农区面积广大,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和第一产业比重高,经济发展水平低,一直以来是农产品的主要产地,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根据国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传统农区被整体划入限制开发区中的第一类,即农产品主产区,其间又点状分布着重点开发区。在这些地区,大量的农村人口向什么地方转移以及如何实现转移,既关系到传统农区主体功能区的形成,也关系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钱龙 《价值工程》2009,28(10):13-15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了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经济学理论、区域分工与协调发展的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四种经济学理论;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我国今后区域开发格局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主体功能区是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不同国土空间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包括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种类型.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我国未来协调区域发展、实现空间有序开发的重要手段,也需要充分发挥公共投资的作用,以促进不同区域实现其主体功能,保证规划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5—2010年间中国287个地级行政区数据,以各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及居民收入为基础,综合测度了各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水平,并对影响主体功能区综合发展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结构及财政转移支付等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地方政府的自有财政收入、社会性财政支出比重及财政转移支付对主体功能区的综合发展影响不同。自有财政收入对其综合发展水平的影响不显著,社会性财政支出比重的提高对主体功能区综合发展水平的提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财政转移支付则与其综合发展水平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月8日,我国首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由国务院正式发布。规划明确提出要将国土空间开发从占用土地的外延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空间结构为主,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  相似文献   

20.
王朝晖 《企业导报》2013,(6):250-250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主体功能区提出的进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相关概念、确定原则,最后分析了主体功能区这个新的格局下空间结构的三个核心要素如何实现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