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杭东 《上海房地》2014,(9):17-18
我国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且有逐年上涨的态势。过高的房地产价格影响居民正常需求的满足,不利于我国的民生。对房价进行调控成为当下政府的关键任务。分析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机制,有利于在制定调控政策时有理可依.实现政策的高效性。 一、我国房地产价格趋势分析 从房价收入来看,我国的房价与收入的比值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从2005年以来.房价收入比逐年上升.说明房价的上涨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收入增长速度.居民的收入水平难以满足其对房地产的需求,房价开始超出居民购买能力.房地产市场呈现出巨大的投机性。  相似文献   

2.
房价收入比不是衡量泡沫的标准,因为;泡沫和房价收入比的释义不同,反映不同质的经济现象;4-6倍的房价收入比不是国际惯例;居民的贫富程度、房价、居民收入水平等与泡沫没有关系。当前的问题是,西方国家和我国经济学界对价格离开价值多高才算形成一般性泡沫的“泡沫状态”没有统一定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房价收入比是居住单元的中等自由市场价格与中等家庭年收入之比,关于它的研究对房地产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从房价收入比的来源与发展入手,介绍了目前房价收入比在国外及在我国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目前国内对于房价收入比的困惑,最后通过笔者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了对于房价收入比测算方式的建议和假想。笔者认为,房价收入比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政府调控市场提供参考,也应当对居民衡量自身的住房支付能力具有指向性。本文以成都市2011年的商品住房平均成交价及家庭年均收入为例,测算了不同收入层次人群对于不同面积的房屋的购买力,并以此对房价收入比的测算方式提出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住房保障对象划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住房保障对象划分是住房保障体系建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依据住房消费收入比、房价收入比等指标,采用统计分组法与倒推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划分识别城镇住房保障对象,得出我国现阶段城镇住房保障对象应涵盖城镇居民中的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和中等偏下收入户,保障住房覆盖率为40%.对最低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应采用租金补贴方式;对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可采用租金补贴也可采用购房补贴方式,具体可由被保障对象自由选择.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 收入分配向来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既关系百姓民生,又影响社会公平和效率。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城乡之间、不同区域、行业、群体问的收入差距明显拉大,居民基尼系数已经大大超过国际警戒线水平,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已显得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6.
石玉斌 《企业导报》2015,(6):164+166
本文对西部11省(区)2005-2012年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化与房价的关系分析,结论表明滞后一期房价对当期房价存在显著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次之;经济增长对房价存在负向作用,城乡固定资产差距次之。最后,对稳定房价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凌芳 《活力》2006,(5):40-40
一、郑州市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 1.近年来,郑州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可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呈扩大趋势。据统计,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700亿元,比2004年增长16.4%,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05年市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0750元,比2004年增长14.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85元,比2004年增长12%。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呈扩大趋势。2000年郑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21:1。而到了2005年两者之比为3.23:1,比差提高了1.02个百分点。主要在于几年间城镇居民收入的年均增速为9.7%,农民收入的增速为7.5%。城镇居民高出农村居民2.2个百分点,可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居者有其屋",需要针对不同的收入群体采取不同的住房政策,为此要对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进行科学的判断。本文采用国际通用的衡量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房价收入比"指标,用上海市的实际数据对其进行修正使用,以计算结果作为制定差别化住房政策的标准,建立起长效、稳定的住房经济调控政策与住房社会保障政策相结合的梯度住房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9.
房价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民生问题。确定房价收入比合理区间、探究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对于政府制定住房政策,提高居民居住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南宁市为例,通过测算2006—2010年南宁市城镇居民房价收入比合理区间,研究不同收入群体对各户型住宅的购房支付能力。研究表明,南宁市居民购房支付能力呈梯级状分布,普通购房者面临购房困难、住房供给结构不合理,因此政府在调控房地产市场时要更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平等与不平等杨再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并将进一步有所拉大,例如,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数万户居民的抽样调查、城镇居民最高收入户(前10%)与最低收入户(后10%)的收入之比,1989年为3.399倍,1994...  相似文献   

11.
房价收入比研究的发展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际上,衡量居民购房难易程度和住房消费水平的通用指标为房价收入比。针对这一概念,国内存在广泛争议,由于争论各方在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等方面的不同,很难在房价收入比的界定和是否过高等问题上达成共识。因此我们有必要梳理国内学者对房价收入比的研究成果,并对房价收入比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改进,动态发展房价收入比体系。  相似文献   

12.
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同时也拉大了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本文试从收入分配的第二环节——再分配的角度分析我国再分配政策实施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辽宁经济统计》2007,(4):38-38
统计资料显示,1995~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的教育支出增长2.37倍,年均增长14.46%,而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15%,平均每年教育支出增幅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5.31个百分点;占全部城镇居民家庭10%的最低收入户教育支出年均增长9、63%,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只增长3.69%,最低收入户年均教育支出的增长幅度比可支配收入的涨幅高5.94个百分点。可见城镇居民家庭特别是低收入户和最低收入户教育支出增幅大大超过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  相似文献   

14.
住房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自停止住房的实物分配以来,我国及安徽城乡居民的居住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构建衡量居民住房负担能力的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进行测算与分析,得出结论:我国不同收入等级居民的住房负担差距较大、居民住房负担呈不断加重趋势。相应的政策建议是:平抑房价的过快增长,改善住房的供应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对商品住宅的负担能力;积极发展住房金融,支持中等收入居民合理的住房需求;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5.
张倩 《总裁》2009,(10)
近几年,关于我国房价问题众说纷纭,房价收入比被作为判断房价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房价收入比的具体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阐述了房价收入比的定义、特性和计算方法,然后论述了我国房价收入比应用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使用房价收入的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住房供求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城市化、收入差距对区域房价的影响机制,同时利用1999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31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城市化率对房价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城市化率的提高推高了房价;收入差距对房价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推动了房价的进一步上涨;城市化率达到一定水平后,收入差距对房价的正向作用程度加大,在城市化率高的东部地区,收入差距对房价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中部、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7.
最近,“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发布的当前房地产价格状况及趋势报告显示,全国住宅价格走势基本正常,房价收入比稳步下降,从1990年的13.12跌至2003年的8.42。其中,北京2003年房价收入比为10.35,而2000年到去年的平均数字为12.31.房价收入比的持续下降,说明居民购房能力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国10个城市的中房指数推算各城市2000年-2008年期间的房价,利用国家城调队的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数据,计算各城市的房价收入比、住房可支付性指数、月供收入比,提出月供消费结余作为辅助判断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城市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结果发现所有样本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普遍较高,其中南京、武汉、深圳、成都和重庆五城市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比其他5个城市强,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姚水安 《城市问题》2014,(3):63-69,79
通过对郑州城市居民消费意愿的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居民名义收入和房价本身对居民消费意愿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居民名义收入和房价的比值,以及名义收入和购房支出的比值对居民消费意愿有着显著的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在中国大中城市,房价和购房支出已经成为居民判断其名义收入真实价值的重要指标,房价通过影响居民名义收入的真实价值这一机制,对居民的消费意愿产生了重要影响;单纯地降低房价或单纯地提高名义收入,可能难以提高中国居民的消费意愿,只有提高居民名义收入的真实价值,才能有效地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成因、效应及改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呈现加速扩大的趋势,其中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因素。收入差距扩大会带来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平均主义与“大锅饭”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两极分化又有悖社会公平,影响社会安定。因此,适当拉开收入分配档次,同时避免两级分化,是理想的个人收入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