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OpenStreetMap公路路网和社会经济数据,利用可达性分析及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从规模效益、距离效益、空间联系效益3个方面对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城市紧凑度高,平均可达性最好,内部联系强度大,空间凝聚力强;长株潭城市群在人口及经济规模上具有明显优势,中等联系层面网络趋于完善,一体化程度高,但空间可达性差;环鄱阳湖城市群综合竞争能力弱,空间联系松散且较弱,但空间可达性较好。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可以从重构区域发展空间结构、加强不同等级规模城市梯度建设、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机制和促进产业生态绿色发展等方面寻找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涂妍 《城市发展研究》2006,13(5):29-34,77
南贵昆经济区是西部大开发中点轴开发的典型模式,是以城市为节点加强区际联系的典型表现.对南贵昆经济区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分析表明,南贵昆经济区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不完善.整个经济区城市空间分布受资源禀赋影响显著,城市主要沿交通干线分布,在地域空间上呈离散的点状分布,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城市带和城市群.  相似文献   

3.
选取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利用多个指标模型综合评判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特征与发展规律。研究认为,三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总体呈现经济上的分异和空间上的趋同。2003-2014年间,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平均相对专业化程度均有增加,并主要表现为外围地区拉动;京津冀、珠三角中心城市的相对多样化程度有不同程度提高,城市职能趋向综合化,外向生产性服务能力增强。进而三大城市群形成了"专业化中心+专业化外围"和"多样化中心+专业化外围"两种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空间集聚特征测度的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在三大城市群内部集聚均呈不均衡的极化发展趋势。受城镇化和工业化所处阶段影响,十余年间,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幅度最大,相对于其他产业的区位吸引力最强;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平均集中率最高;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于其他产业的集中程度,相对于全国的平均占有率均较低,行业发展的相对优势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4.
大都市带:中国城市化的方向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大都市带也称大都市连绵带 ,此概念最初是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 (J .Gottman)提出的 ,称为Megolopolis,指由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群 ,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其实质是由各等级城市形成的相互串连、高度集中的经济中心地带。大都市带是由于科技进步、集聚经济效益促使产业与人口在空间上集聚与扩散运动的结果 ,交通运输和信息化的高度发展是大都市带发展的主要动力。大都市带在空间结构上具有以下特点与功能 :( 1)城市人口规模大 ,可达 0 35~ 2 .5亿 ,人口密度至…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民出游对住宿个性化的不断追求,民宿应运而生,随之形成区别于酒店、旅社的住宿产业.以哈尔滨市主城六区为研究区域,以美团APP为主,途家、小猪等民宿信息收集平台为辅收集民宿信息,利用核密度估计法、最邻近指数法和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哈尔滨市民宿的空间分异及吸引力特征.结果表明:哈尔滨市民宿在空间上集聚但不均衡,呈现两核四节点的空间集聚特征,具有临近本科院校和景区的空间依赖特征;哈尔滨民宿等级分布呈现中心外围结构,并与两核四节点的空间集聚特征一致;民宿吸引力受内部条件的影响,民宿舒适体验感成为民宿的主要吸引力.  相似文献   

6.
产业空间分异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产业集聚和扩散,城市群空间结构及职能分工都与产业集聚、扩散存在联系。国内外学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形成了各自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对产业协同集聚进行综合测评的基础上,以长三角城市群3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5—2014年相关数据为例,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对影响产业协同集聚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产业关联、知识溢出、商务成本、中心城市辐射、政府干预、FDI以及市场因素都具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迥异;产业协同集聚具有产业与空间的交互属性,而制度协同则是实现两大维度有效衔接的关键所在。为此,要切实推进城市群产业协同集聚必须综合考虑行业特质、空间诉求及制度导向,实现城市间的整体统筹协调以及城市内细分行业的差别化指导。  相似文献   

8.
武汉都市圈城镇体系空间分形与组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与组织具有系统性、复杂性与自组织性.分形理论可以很好揭示城市系统的复杂性空间演化规律,已成为当前城市地理研究的前沿与热点.以武汉都市圈为例,运用经济隶属度模型界定其空间范围,并对其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空间分布进行分形研究,得出: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强度与空间范围变动互相耦合;城镇体系首位度较大,规模结构失衡;城市密度较大,空间分布不均,轴向分布明显.针对城镇体系等级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提出等级规模多极化、轴向扩展多元化、地域推进圈层化的空间组织战略,为实现"中部崛起"提供理论与实证借鉴.  相似文献   

9.
研究旅游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关系,对推动城市群旅游产业与经济建设协同共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区位熵指数法,测算长株潭城市群2007-2016年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并从时空角度比较分析各市集聚程度;通过引入耦合协调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其旅游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耦合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较高,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产业发展优势,但各市间存在差异;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度随时间推移而平稳上升,逐渐从严重失调发展演变为良性协调状态,由旅游产业集聚主导发展型转变为旅游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型;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旅游产业集聚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两者为单向因果关系。为促进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各市应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提高城市间旅游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10.
韩冬 《城市发展研究》2023,(9):15-18+43
京津冀城市群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示范区。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结合落实“双碳”目标的要求,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维度,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了2004—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13个地级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发展效率,运用双向固定效应的SDM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集聚对发展效率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发展效率呈现整体提升态势,具有显著的分期特点,在考察产业集聚对发展效率的影响时,需要考虑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类型。(2)产业集聚对发展效率影响显著,具有非线性影响,呈现U型曲线。(3)空间效应以直接效应为主,经济联系产生的空间影响超越地理限制,协同发展日益紧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建立与城市规模、城市首位度和城市规模基尼系数相应的经济规模、经济首位度和经济规模基尼系数指标,运用2007-2012年的统计数据测算各指标值,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与经济规模分布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两大结论:第一,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与经济规模的增长率都呈下降趋势,但城市群内出现有若干经济规模发展快于城市规模发展的高效率城市,也有若干经济规模发展慢于城市规模发展的低效率城市,高、低效率城市正在改变城市群原来的人口与经济规模的结构.第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人口与经济规模高度集中,尤其是最大城市上海市人口集中度严重.据此,笔者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进一步城镇化的建议: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建立上海都市圈.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空间将出现三个趋势:区域一体化、信息化与知识化、生态文明趋势。在此三个趋势的影响下,长株潭城市群必然要进行空间重构,其进行空间重构的措施主要包括:构建区域一体的流动空间体系,构建区域发展所需要的五个支撑网络;构建以生态基础设施为空间分割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实现区域等级空间结构的扁平网络化,实现要素流动的无阻隔。在上述三个趋势及措施的指引下,长株潭城市群将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已实现其作为中部重要增长极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3.
基于城市流的长株潭城市群城市联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流强度的量化指标可以定量衡量城市联系的强弱.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选择城市主要外向服务部门从业人员指标,根据城市流强度公式,对城市联系进行定量分析,并且基于城市流强度和结构的视角下提出加强城市联系的措施,以期加快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14.
制约山东半岛城市群成为国家级城市群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城市群内城市之间及其与外部的经济联系相对较弱,而沿海综合交通走廊发育得不完善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是解决这一关键问题之所在。基于对该工程的简要分析,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现状,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产生的影响;指出了跨海通道将完善城市群的城市等级体系和综合交通走廊,从而形成以"三五三"为主体的空间结构网络体系,以此来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和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建立云南第二个百万人口大城市———个开蒙城市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其空间结构、职能分工的分析 ,探讨了我国西部地区在用地用水等自然条件受到较大限制的情况下 ,壮大中心城市实力 ,完善区域城镇体系 ,推动城市化整体进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刘立辉 《物流技术》2006,(8):91-93,96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物流业的发展为考察对象,探讨建立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将会带来的种种益处,分析该平台的功能需求和基本框架,并对这一平台的建设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力模型、地缘经济关系理论、城市流强度模型是研究城市群际空间经济联系的主要方法。综合研究表明,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已形成较为紧密的圈层结构,但是,空间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状况有待优化,主要外向服务部门的辐射与承接辐射能力有待提高。优化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应加快环珠三角城市群快速交通网建设,培育承接极,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地缘优势,实施反边缘化战略。  相似文献   

18.
从战略联盟理论分析入手,通过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甩挂运输的发展现状的研究,认真分析甩挂运输的内涵,探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甩挂运输企业联盟的可行性分析、风险及防范措施,从而得出甩挂运输企业建立联盟,并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进行实施迎来了机遇,又迎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19.
安徽作为长三角的纵深腹地,在地理上与苏浙沪发达地区无缝对接,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着重要作用.安徽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进一步明确了安徽加快发展的主攻方向,作出了推进东向发展,加速回归长三角的重大决策.论文在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安徽省分层次、分时序融入长三角的模式,探讨了"东向发展"的安徽省域城镇发展总体战略,并对其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定位和空间发展战略做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梳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制度供给,总结了其在制度构建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借鉴沿海各经济区战略规划制定的经验,从金融税收、产业和基础项目建设、科技与人才、相关配套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制度供给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