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也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流行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它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及社会发展的一个主流。对于广大大学生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极大地提高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因此,基于这个背景,本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探索,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展大学生的就业途径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而且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大学生在就业认知上,存在很大的偏差或误解,如何全面的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基于此,本文在浅谈三位一体培养体系的内涵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综合探讨其革新措施,即加强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构建,期望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效用。  相似文献   

3.
刘智聪  李妍  李蓉 《中外企业家》2013,(9Z):188-188
当今时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依然持续加大。因此,就业、创业指导已经成为高校普遍开展的教育课程。我国高校的传统就业指导教学模式存在缺少系统性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必须从大学生个人职业规划的视角,按照个性服务课程设计的原则分阶段、系统化地对大学生进行全过程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价值工程》2017,(15):163-165
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已经成为大学生出路的一项重大举措,通过以创业带动就业也已经成为各个高校普遍的共识。然而,目前大学生创业普遍存在创业成功率低,积极性不高等现状。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政府和企业共同营造创业氛围,大力倡导创新创业行为,各职能部门应加强通力协作,切实做好创新创业的"机制构建、实践培训、服务支持和政策落实"等创新创业服务工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氛围的营造开创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大。创业已成为大学生新的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有效渠道,对高校创业教育也有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对高校创业教育进行理性思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前几年高校创业教育试行取得了一些成效,也还存在问题,现对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国已经进入了对个体创新创业能力高要求的时代,培养一批高素质、勇于创新的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在当今这个信息和知识都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教育教学要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存在自组织性和包容冲突进化性两种实践特征,并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即符合复杂性理论系统发展的趋向特征,从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一是对创新创业理念与认知进行基础建构;二是支持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养成与多元发展;三是建构创新创业的发展平台并及时反馈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价值工程》2016,(25):262-265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关键时期,国家提出多渠道多形式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使高校创业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教育包含培养正确创业动机、鼓励创新创业、突出社会责任认知三方面,据此提出高校创业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8.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求,高等院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相对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毕业生数量节节攀升,但是就业率不见增长,缺乏特色;特别对于民办高校就业难的问题更加严峻,为适应当前就业形势下,许多高校另辟蹊径,关注起大学生创业的新型就业渠道,让创业带动就业。那么为提升高校学生的就业质量而增强学生就业的社会适应性,进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大学教育发展的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价值工程》2018,(5):207-209
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号召的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主力,我国对此予以重视。在此背景下,各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刻不容缓。但是我国当前各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仅依靠学校力量进行开展,还未形成学校、企业、政府协同培养机制,导致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不够显著。本文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培养机制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水平的进步与发展,大学生就业创业迎来了全新态势,"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冲击了传统就业模式,开创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纪元。互联网的发展和革新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创业就业新舞台,也对高校创业教育、大学生个人能力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就业创业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就业新形势要求各大高校必须及时更新创业信息与教育模式,积极构建新型创业教育平台,促进创业教育的长远发展。除此之外,大学生创业者也应当学会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抓住市场新机遇,不断完善自身各项综合能力、人格素养,以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创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从高校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资金以及相关政策和舆论三个方面分析了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对大学毕业生创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价值工程》2016,(36):185-186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远远超出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大学生毕业后创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就业趋势。本文通过对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创新创业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校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存在不足,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调查采用案例分析、问卷调查、人物采访、实地调研方法,从高校平台建设、政策扶持和加大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普及化,我国民众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随着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越来越大。在提倡创新创业新时代背景下,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必然选择,这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了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现状,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原因,探讨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的对策,以期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创业整体水平,从而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是现如今竞争社会之下的必然走势,大学生只有拥有丰富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才能实现毕业即创业,摆脱激烈的就业竞争,提前实现个人价值。文章主要站在新媒体环境背景下来审视现如今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工作,试图总结以往具体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新媒体技术赋予的机遇,来给出一些教育实践创新途径,以期为我国高校双创教育工作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6.
刘铸 《人力资源》2011,(11):28-30
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数量逐年增多,也有一批创业典型涌现,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渐渐显现,但是,对创业的支持与投入仍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尤其是高等学校需要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联系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并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并期待他们将来成为自主创业者。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政府、家庭和每一个学生的社会问题,如何拓展学生就业途径,提高就业率以及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校亟待破解的难题。文章从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原因,提出了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业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经历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后,大学生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人们渐渐把目光转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让其以自身创业带动就业,同时为经济发展带来活力。本文就安徽财经大学的创业教育展开针对性探讨,找出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不足,并提出可行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吴京津 《活力》2023,(3):132-134
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1000万人,高校不断扩招也预示大学生迎来越发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环境。当前,就业市场进一步萎缩,高校线下招聘会、宣讲会难以正常开展,在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大幅度减少的同时,各类线下招聘渠道也受到严重影响,这对于实现高校大学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地就业,维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将造成较大的影响。在就业新形势下,国家大力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号召各大高校以创业带动就业,在此背景之下,笔者从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培养目标出发,分析就业创业育人工作中存在的挑战,为促进大学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20.
创新创业是当今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重要途径,面对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学生的就业压力,创新创业教育成了学生的必修课。本文主要研究了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的现状,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提高非认知能力的意义,其次提出相关的培养措施,探讨创新创业教育对非认知能力的提升方式,并在高校和社会企业的共同支持下帮助高校大学生面对社会工作的复杂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