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正文 《价值工程》2010,29(5):190-19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典,更需要唤起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激发起公众内心对法律信赖、信任和尊重,培养他们对法律的忠诚和信仰。只有公众从内心对法律虔诚信仰,才能促成现代法治精神的形成,才能将法律内化为一种民族的精神,才能加速完成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
正法治应不应该被信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不对头,制度就建不好,就是建好了,也执行不好。人们常说,心不正,好经也能念歪了。因此,制度建设和执行中,比体制机制问题更最深层次的问题,实际上是思想问题。一是法治信仰问题的产生。法治信仰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引起当代中国关注,现实原因是国家迫切需要法治,但法治还不够给力,需要从思想方面分析其根源;理论争鸣则始自一本书的一句话,美国法学家伯尔曼在其名著《法律与宗教》中写道"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梁治平译,原文是"Law must be believed,or it will not work.")。  相似文献   

3.
法治意识不是义务本位法律制度下的被动守法的"法奴意识",它是一种积极地借助法律、依赖法律以主张权利,要求法律保护其权利并善于以法律手段保护其权利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笔者认为法治的实现意义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法律的规范性;(2)人民对法律的信仰;(3)造福于普通民众。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方略在我国提出已有八个年头,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有时甚至面临尴尬境地。本文主要从传统角度出发,结合古代社会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等因素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指出中国自古就缺乏法治生成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使得现代社会的法治面临种种困境,法治道路走得异常艰辛。所以应当培育人们对法治的信仰,使法律平民化,切实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5.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和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作为未来创业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创业的历史责任。为了促使大学生在以后的创业中能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就要求大学生不仅应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当前,我国许多大学生仍然存在法律信仰缺乏的问题,其原因既有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也有高校法制教育薄弱的影响,还与部分大学生自身价值观不正确有关。加强大学生法律信仰培养,必须从重视法律中社会主体的权利意识,增强现有法律从业人员的正确示范带动作用,把法治信仰的建设同社会经济关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等多方面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树立依法办事,依法创业的法律信仰;才能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法律意识,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6.
正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谢春涛表示,有人提出依法治市、依法治县、甚至依法治村,认为这些"治"的背后,是用法律去治老百姓,事实上,法治更重要的是用法律管住官员,严格依法行政。(10月20日《新京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按下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快进键",坚守法治信仰,以法治精神作为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主心骨,将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市上下要认真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坚守"法治信仰"。各级领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化进程大大加快,社会逐步从"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最为广大的农村地区,法治化进程十分缓慢,中国农村社会的本质特性依旧是"熟人社会","熟人社会"背景下的处事规则,乡规村约,风俗习惯与国家主导的法治建设与法律信仰发生了诸多的冲突,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农村"熟人社会"的瓦解将是一个艰巨的漫长的过程,只有找到目前农村法治化的困境,才能加快农村法治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8.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形成法治的思想价值基础;培育规则意识,形成法治的良好社会氛围;弘扬法的精神,建立全民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9.
关刘 《活力》2011,(21):41-41
通常认为,法律信仰是指基于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法律信仰是法理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尤其是对于强调依法治国的现代社会来说,法律信仰的重要性更无可置疑。  相似文献   

10.
郭荣庆 《价值工程》2010,29(32):278-278
建设法治社会,要求公民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公民对法律的普遍信仰是构筑建设法治社会的第一步。法律课程教学中对法学专业学生和非法学专业学生教学方法应该有所不同,本文首先对非法学(律)专业学生和非法学(律)专业法律教育作简单的阐述,其次重点分析非法学(律)专业学生在接受法律教育中凸现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1.
法律工具主义认为法律只是实现一定社会目标的工具性手段,强调法的统治功能,挑战法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所具有的普遍性,挑战法的至上性,忽视程序正义和公民权利保护,动摇公民的法律信仰,极易导致法律虚无主义。法律工具主义是对社会主义法治观的一种挑战,我们必须摒弃它。  相似文献   

12.
法治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制度运行层面,二是公民对法律的情感。在法律制度正当且体系完备的前提下,司法、执法各个环节都能有序运行,且公民对于法律又有着如宗教般的信仰,这才是真正的法治。而这种法治状态也只是一种理想状况,我们所有的法律实践和追求都是在向这种状态接近。  相似文献   

13.
法治信仰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大学生的法治信仰情况,与中国法治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受到传统法律思想的束缚、高校法治教育的缺失、社会各界人士的忽视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网络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法治信仰存在较多的不足。因此,当前新形势下研究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信仰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影响。本文拟从网络媒体的特征出发,在分析网络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法治信仰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4.
郝雅菲  甘健 《河北企业》2013,(6):129-129
<正>法治文化指的是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紧密相连,体现着法治的精神和理念、生活方式和实践方式的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它是与人治文化相对应而存在的,这种文化意识形态的实质和核心是现代人的一种法文化共识以及价值取向。它引领着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我国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历程中需要大力构建和倡导的主流法律文化。一、法治文化的内涵我们现在所说的法治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信仰法律的意识,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法律的  相似文献   

15.
全民法律信仰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法治化的进程,确立并提高全民的法律信仰成为我国建设法治社会工作中的紧迫任务。一、法律信仰的涵义信仰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重,拿来  相似文献   

16.
法律工具主义认为法律只是实现一定社会目标的工具性手段,强调法的统治功能,挑战法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所具有的普遍性,挑战法的至上性,忽视程序正义和公民权利保护,动摇公民的法律信仰,极易导致法律虚无主义.法律工具主义是对社会主义法治观的一种挑战,我们必须摒弃它.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国的社会矛盾比较明显,政府职能转变迫在眉睫,在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一是权利下放比较多,完善了基层的自治能力与服务能力,发挥好"社会协同"力量;二是完善监管,健全法律体系,加强监督手段,提高媒体和公众的参与性.本文主要是从社会管理创新下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入手,对出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完善各种社会互动机制,健全法律体系,加强公众的参与,协同理论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法律工具主义认为法律只是实现一定社会目标的工具性手段,强调法的统治功能,挑战法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所具有的普遍性,挑战法的至上性,忽视程序正义和公民权利保护,动摇公民的法律信仰,极易导致法律虚无主义。法律工具主义是对社会主义法治观的一种挑战,我们必须摒弃它。  相似文献   

19.
朱敏 《价值工程》2013,(32):304-305
我国传统上缺乏法治文化是不争的事实,从儒家忠孝等级伦理到如今的社会人情关系,这是我国社会制度的支撑和底蕴。其中留守人群法律保护问题在几年来尤为突出,成为阻碍法治文化建设中重要一环,一方面因为关于留守人群的法律权威在社会中还未形成,缺乏相关的法律约束和规定,导致了留守人群成为了社会的一大不安因素,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探究留守人群法律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20.
梁平  尚珊 《企业研究》2011,(9):186-186
全民法律信仰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法治化的进程,确立并提高全民的法律信仰成为我国建设法治社会工作中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