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三社联动"是我国特定时代的产物,为我国的基层社区治理开启了新的篇章。"三社联动"从推行至今不断地深入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模式,但这些模式在民族地区难以有效推行,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本文构建了"互联网+三社联动"创新模式探索民族地区基层社区治理的新路径,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推动构建社区命运共同体,从而推动基层社区治理迈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2.
乡村社会治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参照,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从以前传统计划的乡村治理模式向开放流动治理机制转变。在乡村社会治理机制的改革创新之路上,"枫桥经验"在乡村治理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积极的实践经验和路径思考。而随着信息技术在当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凭借它巨大的渗透力和全面性,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探讨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乡村社会治理相结合,实现互联网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是迫切需要思考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社会资本与乡村善治:基于"三治融合"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善治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制度供给与资源输入,还依赖于乡村社会自身的秩序生产.基于社会资本的崭新视角为探索乡村善治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性提供了新的证据.通过对乡村治理演化轨迹和现实困境的深入诠释,为因地制宜引导社会资本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分别论述了社会资本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协同互动关联,旨在揭示社会资本与乡村善治的内在逻辑联系.聚焦社会资本,为推进农村体制改革、提升乡村治理绩效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强调,“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  相似文献   

5.
刘慧文 《经济界》2023,(3):89-96
韧性治理是一种针对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环境而提出的治理模式。将韧性理论引入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价值不仅在于从现实的角度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诉求,更在于锚定了建构治理主体的价值基础、发挥制度优势的实践方向。以韧性理论视角强化“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开展乡村韧性治理的系统性研究,有利于为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寻求与扰动冲击相耦合的适应性转型路径,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治理依据。  相似文献   

6.
当中国社会现代转型迈向以城市信仰为中心的意义表述体系,发展主义深入骨髓之时,由亲缘地缘、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构成的"后乡土"社会正面临着共同体的瓦解甚至是"农民的终结"的重大问题。在"后乡土"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找寻、重塑与创新乡村社会的内生价值。以客观科学礼敬态度,发掘"新乡贤"文化的传统人文精神,构建交融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新乡村共同体,赋予乡村的新人文系统,确立乡村研究的新乡土叙事,促成农民的文化自觉以及乡村文化发展的价值皈依,实现"三治合一"的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7.
"三社联动"作为基层社区治理的创新机制,一经提出,就备受学术界关注,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在社区治理实践中,"三社联动"是指社区、 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三大主体在社区范围内,通过平等合作,协商共治,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以此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需求,实现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本文旨在通过对"三社联动"内涵的解析,分析三大主体在"三社联动"中的联动困境,以此探索培育联动主体的路径,从而实现社区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以政府为主导保障、以社区为运作基础、以社会组织为运作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作为运作支撑,是创新社会治理和完善社会服务的有力切入点,是做好群众工作和保持稳定团结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当前社会治理创新形势下开展实践探索的产物.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现期,通过加快推进"三社联动",促进多元参与、合作共治,构建民生保障服务体系和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和现实任务.  相似文献   

9.
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主要历史时期。变迁的轨迹实际上是多元社会组织参与共治、政府逐步下放权力的过程。现行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背景下,在公共组织之外出现了多中心社会力量的组合和分化,但分化和多元的社会组织并没有进入组织化程序,也没有获得整合而进入公共体系当中。这使得现行的"乡政村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乡村社会的发展变化,急需进行一次现代转型,建立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多元共治模式。  相似文献   

10.
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十四五"时期建设成为文化旅游强区的重要法宝。目前,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建设成效显著,但也暴露出文旅融合创新与特色创建意识有待加强、文旅融合项目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宣传效果和品牌效应有待提升等问题,面临高质量发展的困境。文章在总结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深入挖掘民族地区优秀文化元素、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增强现代化营销策略和宣传实效3个方面促进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战略加速了传统乡村的内生性改变,致使农村社会地缘共同体、产业共同体、治理共同体等多方面结构重组。针对传统乡村内部的社会治理结构性失衡、文化式微、经济结构的转变及乡村生态生活“三生”空间再造等多方面问题,应通过厘清民族地区乡村共同体重构的内涵与逻辑,从治理、文化、产业、空间等方面着手,探索民族地区乡村共同体的重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正当城市虹吸效应使大量农村精英流失时,中国农村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势必缺乏内驱力。重建乡贤群体,弘扬乡贤文化,催生"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奋发有为、造福桑梓"的强大乡贤力量,是引导乡风文明、乡村发展、乡村治理的强大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农村复兴是民族  相似文献   

13.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最关键的小事”,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最基础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指出,审计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实现乡村善治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分析乡村治理现代化对国家审计的需求入手,结合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体系特征,构建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国家审计监督体系。针对乡村治理涉及的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公共资金、公共项目,探索审计业务类型协同的实施路径,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政府会计体系是国家制度体系中重要的治理子系统,合适的制度安排和制度供给对深化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里格斯行政生态学为理论分析框架,探讨政府会计体系优化问题,提出过渡型社会需要构建由预算会计、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生成的"多轨制"新型政府会计体系.在剖析政府会计体系演化形态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多轨制"新型政府会计体系运行机理,并试图探寻顶层制度设计的路径选择,以期为政府会计体系整合与优化提供分析框架.文章认为"多轨制"新型政府会计体系紧密契合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要求,运用柔性的递进方式可以克服改革阻力,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三轨协调融合.  相似文献   

15.
苏荣瞬 《现代企业》2021,(1):129-1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截止至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但离"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面实现仍有一定距离。近年来,泛珠三角地区在脱贫攻坚进程中,虽然乡村经济提升显著,但是乡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也屡屡出现。泛珠三角地区乡村振兴的关键不仅仅是提升农村经济,更要处理好经济与农村生态的关系,不能走"先破坏,再治理"的老路。  相似文献   

16.
吴梦楠 《价值工程》2014,(12):308-309
农村治理是关系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的大事,近二十余年来,我国实行国家行政权力和乡村自治权利互相分离的"乡政村治"体制,这种组织方式实现了国家对农村的有效管理,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就我国的农村治理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民族地区是难点,也是重点。实现乡村振兴,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就是"人"。当前,民族地区面临人力资源开发组织及规划混乱、农村人力资源相对分散、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方式落后等问题。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必须从目标、方式、内容等方面进行强化,通过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中的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等路径,有效推进乡村人力资源开发,进一步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梁伟萍 《活力》2023,(11):19-21+25
中国共产党是乡村治理的领导核心,党领导下的乡村治理体系直接影响乡村治理的效能。在国家面向农村发展提出乡村振兴新战略、新要求的同时,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导向尚未获得全面贯彻,部分地区的农村党组织有弱化、虚化与功能边缘化的倾向,建设内生能量驱动的乡村治理体系任重道远,探寻党建引领嵌入乡村治理从而推进乡村善治的做法时不我待。本文基于自下而上的乡村治理逻辑,通过研究党建引领下乡村治理制度体系功能调适的实践逻辑,提出乡村治理主体优化、乡村治理网络重构、乡村内生力量激活三大策略,旨在探索基层党建工作组织嵌入乡村治理工作的内生路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社会场域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邹茂景  毛玉玲 《活力》2023,(6):175-177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石。近年来,乡村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无论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还是治理手段方法的有效性均有所提升,实现了多元主体共治的新局面。乡村治理应以推动乡村振兴为目标,并按照乡村振兴要求进行创新。新时代,乡村的发展形势多变,这给乡村治理带来更多的挑战。因此,要结合乡村振兴需求,根据乡村发展现状和乡村发展规划,积极探索乡村治理创新途径。目前,我国乡村治理过程中依然存在治理体制不完善及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等方面的问题,难以满足基层群众的综合性需求,同时也会给乡村振兴带来不利影响。面对这些方面的挑战,应增强乡村治理主体合力,健全农村组织体系,并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以此来为乡村治理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乡村治理的创新。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乡村治理创新的必要性,并就乡村治理创新途径进行探究,仅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