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地产权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的基础,当前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存在产权主体虚位、产权权能残缺、集体成员权利不明确、产权可转让性低等问题,应在不改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明确农地产权主体,完善农地产权权能,促进农地产权流动,推动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地产权主体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如农地产权主体的法律内涵不清、农地产权主体缺位和农地产权主体利益虚化。缺陷引致了农地产权制度、农地产权行为和农地产权程序等方面的不正义。因此,我国农地产权主体必须重构,即借鉴股份制和合作制的方法,将现有的农民集体作农地股份合作社法人式的改造。  相似文献   

3.
农村土地产权界定的困境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产权界定面临着四大困境:一是产权主体界定不清;二是所有权行使主体地位职能的模糊及角色定位的冲突;三是现有农地产权残缺与产权完整性要求的矛盾;四是国家在产权界定中存在保护者与牟利者两大角色定位的冲突。完善农地产权界定的制度创新思路是:明晰产权主体界定的两步走思路(第一步,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之前,以保持农地集体所有制为前提,进一步明晰产权主体;第二步,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健全以后,实行农地国有化,并将土地使用权确定给农民);突出稳定性和完整性,完善农地产权权能;突出效率与保护,清晰界定国家在农地产权制度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农地价值包括质量价值、社会保障价值、社会稳定价值、生态价值和发展价值等,入股企业按照支付的价值不同而享有不同的权利,并免除相应的义务。农地入股实质是农地产权的重新配置,是以农地产权中的某种权利或权利束入股,入股企业按照取得的不同权利束来支付入股对价。农地入股流转是经济法权利与经济法义务的流转,是国家为规范农业经济的发展,从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宗旨出发,协调利益相关者对入股农地的利益。农地入股的性质应该是一种受国家监管的经济调制行为。农地入股企业终止时,入股农民可支付相应的成本依法取回农地,使流入企业的农地权利束回归入股农民,农地产权重归完整。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产权经济学中的产权效用理论对我国当前的农地产权形式进行了具体分析,并针对农地产权形式配置中的不合理现状,提出通过明晰集体所有权主体、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具体措施,达到“明确收利性,突出效率性,规范社会性”的农地产权形式配置效用目标。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产权会计的归纳了解,分析了产权会计在我国的演进过程。在对产权会计演进过程的解读中,分析归纳了产权会计理论的主要特点和代表观点。最后,通过以分析,阐述了产权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地细碎化是我国农业生产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本文在简要介绍农地细碎化概念及其成因的基础之上,归纳总结了农地细碎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思考了在减轻农地细碎化程度过程中所做的探索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立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完善土地产权及市场等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农地细碎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土地确权概念进行离析的基础上,以二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为核心建立一个农地产权博弈模型,作为我们分析农地确权必要性的理论基础。依据该模型,分析出农地产权安排存在着不当激励的现象。农地确权必要性就体现在通过赋予农民平等博弈地位和为减少公共领域提供基础两个方面,为突破农产产权改革困局提供突破口,为农地产权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9.
农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特殊产权,它是借助于签订承包合同、发放承包经营权证等手段在集体的所有权上分设出来的产权束。由于"集体"的含义模糊、层级模糊、性质模糊、成员模糊,导致农地所有权模糊,进而使承包经营权模糊;签订承包合同和发放承包经营权证等工作中的不精细导致证实不符,使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障性较差;各种土地产权间边界不清,影响了各项地权的效用和价值。这些因素都对农地流转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契约理论,在供需不匹配的视角下,形成完备分类的概念性分析框架,并利用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多项Logit模型估计农地流转中的供需不匹配情况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地块不匹配是农地流转供需不匹配的主要表现形式,制度约束也是制约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重要因素;农地流转缔约的可能性与地块面积显著正相关,农户认知中的农地产权完整度、村组集体组织统一流转等制度特征对化解农地流转供需不匹配问题有显著作用。现阶段,由于地块不匹配问题难以通过农户间的农地流转解决,因此化解农地流转供需不匹配问题需要创新农地流转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60年:历程回顾与变迁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60年演进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农地制度与改革开放以来共有私用型农地制度。文章认为,大政治利益集团的意识形态偏好在特定的政治、历史条件下对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具有决定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非正式制度创新在边际上的不断积累终会使正式制度偏离其锁定路径;公社型的农地产权制度效率不高,但在某些方面却比家庭联产经营制具有优势;农地制度变迁的绩效只在短期内存在。  相似文献   

12.
劳动产权理论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理论前提,其形成经历了长期的演进过程,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是劳动者劳动产权实现的唯一途径。现实中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实现的症结是劳动者劳动产权不规范:一是劳动者劳动产权实现的依据不规范;二是劳动者劳动产权实现的过程不规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关键是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规范劳动者劳动产权。  相似文献   

13.
劳动产权理论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理论前提,其形成经历了长期的演进过程,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是劳动者劳动产权实现的唯一途径.现实中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实现的症结是劳动者劳动产权不规范:一是劳动者劳动产权实现的依据不规范;二是劳动者劳动产权实现的过程不规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关键是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规范劳动者劳动产权.  相似文献   

14.
郭永生  陈晓娣  常焕焕 《价值工程》2012,31(13):271-272
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国的农地制度虽然经过六十年的巨大变迁,但仍然存在着严峻的问题,特别是土地产权主体模糊不清、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解决我国农地制度拟采取明晰土地产权主体、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机制,培养农村土地市场、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规范、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行为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农地自然增值公平分配的全面产权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配,却存在着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其一为“涨价归农”论,其理论支撑是从国外引进的“农地开发权[注]补偿”论。依据这一理论一些人士认为,农地所有者应当拥有完整的农地产权——除了一般地拥有农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项权利之外,还应当特别拥有完整的“农地非农开发权”;这种提法意味着,农地无论以何种方式转变即开发为非农用地,原所有者都应当获得完全的“农地非农开发权价格”或“非农地价格”,只有如此方称得上“农民土地产权完整”;如果国家取得或部分取得这一增值便意味着不公平,即对于失地农民的非农开发权的剥夺或对于农民的…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农村一切经济和社会问题中,最复杂、最受关注的就是土地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人口的流动,农村土地流转的情况不断出现并逐步发展,在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受到农地产权不清晰、农地流转市场不成熟、农地流转经济基础不牢、农民狭隘保守思想观念等多种障碍性因素影响,山区农地流转量小势弱,仍处于自发、盲目、零星和不平衡、不稳定状态,农地“弃而不流”、“荒而不让”情况客观存在,农地撂荒较为普遍。正视山区农地流转的主客观现实,积极认真地研究对策及有序地推进农地流转,对于转移农村劳动力、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促进农村经济乃至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主流观点认为,要解决农民失地问题,"必须解决农地产权问题,应修改相关法规,明确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特别是农地转为非农地的使用权的转让权"(周其仁,2004).  相似文献   

18.
确权对农地流转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农地顺畅流转面临着障碍约束,确权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农地产权缺陷,但不能从根本上打破农地流转供需双重不足的局面。因此,确权的政策效果不仅取决于其执行力度,而且取决于农地流转的自由度。从提升流转自由度看,农地股份合作化、流转市场化不失为一种好的过渡期选择。  相似文献   

19.
农地发展权的价格涵义与价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地发展权的产生和创设是土地权利随经济发展动态变化的历史必然趋势,农地发展权的价格涵义和价值分析是农地发展权制度构建的基础和前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农地资源综合权利体系包括:农地使用权、农民生存权、农地发展权、农地粮食安全权和农地生态安全权,农地发展权即是一种通过规划手段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将农地转用的外部性内部化的有效产权手段。在中国,决定一个有潜力地块农地发展权的市场价值需要做两个评估:通过评估决定这块土地用作改变用途后的建设用地(生地)用途时的市场价值和决定这块土地用于现状农业用途的市场价值(农地征购价格),二者相减之差即为农地发展权价值。建设用地生地价格高出农地征购价格的增值部分即为从农地单纯改变用途转移到建设用地中的农地发展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演进的产权逻辑 (一)产权的价值计量产权经济的核心问题是产权的界定、保护以及其交易问题,而产权的价值计量则是这一问题的基础。由于产权的价值是不断变化的,且在产权的价值计量、记录过程中,采取的会计标准、方法和程序都会对其价值大小的计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产权的价值计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会计的实质就是对产权经济价值计量、记录的制度,在实践中,产权在会计核算上反映出来的账面价值与实际的经济价值很难取得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