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师》2013,(3)
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二》施行,弥补了我国原有的婚姻法及司法解释的一些漏洞,增强了法律的可操作性。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许多明显不符合夫妻共同债务的情形,这又诱发夫或妻一方与第三人串通,伪造债务,侵吞夫妻共同财产等严重问题;而且有关立法内容较笼统,不详尽,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现实需要。所以,现行婚姻法的夫妻债务认定制度亟待完善。文章对我国现行婚姻法的夫妻债务认定制度作了现实和理论上的探讨,分析了《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二十四条夫妻共同债务制度立法的不足,提出了从立法和司法上完善夫妻共同债务制度的建议与设想。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9,(8)
夫妻共同债务认定是我国《婚姻法》的一个重要制度,也是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大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以现实中发生的典型案例作为切入点,结合我国《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于2018年1月17日对外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夫妻债务纠纷案件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有关夫妻共同债务的裁判规则、认定标准和举证责任等规定,并针对法院在夫妻共同债务认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现实的合理可行的夫妻共同债务认定标准和制度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5,(11)
我国婚姻法仅仅规定夫妻共同债务就是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但在实践中很难进行认定。文章研究了夫妻共同债务与个人债务的识别问题,从夫妻共同债务和个人债务的举证责任着手,将夫妻家事代理权理论引入论证,建议在婚姻存续期的基础上对夫妻共同债务和个人债务进行明确的立法区分。  相似文献   

4.
民间金融事务发展迅速,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频发.而在民间借贷纠纷中,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是绝对的难点.本文是从萧山区某实际案例为切入点,深入剖析该案件始末、裁判等,同时深入解析其存在的弊端与问题,并以此突破口,结合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探讨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的完善意见,提出建立夫妻约定财产制的公示制度、实行民间借贷夫妻共同签字制度两项途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涉及夫妻共同债务的问题越来越多,认定夫妻共同债务还是个人债务,不仅涉及对夫妻独立人格的尊重及其财产的保护,更体现对债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法律对此问题虽有规定,但颇为繁杂,争议较多,难以在司法实践中操作,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立法重心不应再放在身份关系上,而应更注重财产关系.本文结合中国的社会现状和司法实践,对夫妻劳动分工和家庭角色进行分析,并针对我国法定夫妻财产制现存的问题提供补充和完善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夫妻之间的财产纠纷亦层出不穷,尤其是婚姻存续期间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问题一直是司法实践过程的争议热点,婚姻法解释三的出台为我国法律在这一区域的行使进一步予以了详尽的规定,为未来立法明确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事实婚姻是法律婚之外客观存在与社会生活中的婚姻形态,并在许多国家或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其名称、性质和法律上的对策各不相同。中国自1950年《婚姻法》确立了结婚登记制度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未经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事实婚姻仍然大量存在。对此,中国立法及司法实践对其效力的确认几经变迁,从1950年《婚姻法》到2001年《婚姻法》,在立法和司法的层面上,对事实婚姻的效力问题大致经过了:承认—相对承认—绝对不承认—相对不承认的四个阶段。事实婚姻的大量存在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很大危害的。  相似文献   

9.
加强脱贫地区农户债务偿还能力的制度安排,不仅能够巩固我国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提升生活水平,而且也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完成的目标之一。本文运用“信号传递”理论,将农户债务偿还能力看作一种“信号”,在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农户债务偿还能力对生活水平影响的理论机理基础上,使用2010年、2012年和2014年中国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5省10县50村1128户跟踪调研数据,测算农户债务偿还能力,利用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法(GPS)估计出农户债务偿还能力对其生活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第一,农户债务偿还能力对家庭纯收入有显著正影响,而对家庭消费有显著负影响。随着农户债务偿还能力增强,对家庭纯收入的影响程度要远高于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程度,且家庭消费水平降低程度微乎其微,这表明农户债务偿还能力作为一种“信号”,能够对其生活水平产生显著影响,农户在获得家庭纯收入最大化的同时,兼顾了家庭消费,家庭生活水平总体提升;第二,农户债务偿还能力增强,可以有效降低其面临的信贷约束,获得借款的可能性也增大,进而影响到其生活水平,信贷约束是债务偿还能力影响农户生活水平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继承法及相关法规关于遗产债务清偿的规定过于原则性和笼统化,未能对具体的司法实践提供法律依据,俨然已不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本文借鉴国外相应立法,结合我国立法实际,就遗产债务清偿的范围展开论述,并分析特留份、被继承人的丧葬费以及死者生前为继承人的需要所欠的债务和继承人应尽抚养义务所欠的债务是否属于遗产债务.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个人财产日渐增多,不少家庭中夫妻的财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的理财观念不再局限过去那种共同生活、共同支配收入的框框,个人财产和夫妻财产、家庭财产有了明显的划分,夫妻财产约定制应运而生,而夫妻财产约定协议公证越来越成为人们明确财产权,预防财产纠纷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家庭农场的全国性规范基本缺位、地方性规定参差不齐,为了便于全国家庭农场之数量的统计、特征的揭示、政策的制定,应当从家庭农场经营者、家庭成员范围与农场经营规模的限定,"家庭成员提供劳动力为主"与"农场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界定,反思认定标准;从家庭农场的前置认定程序和动态认定监管,完善认定程序。此外,还应当允许采取有限合伙企业,但禁止选择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应当明确租入与投资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债务承担能力,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家庭农场的立法构造。  相似文献   

13.
罗芳 《经济师》2011,(1):86-88
我国目前还缺乏有关隐名股东资格确认的全国性统一立法,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对隐名股东资格确认的实质要件的认识也不完全一致,因此有必要完善全国性的统一立法。在公司内部关系的背景下确认隐名股东资格时,应遵循意思自治原则和真义主义,以实质要件来判断。文章梳理了近年来我国有关的立法、司法解释以及司法实践中的案例,主张从有限责任公司的资合性和人合性的特点出发构建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实质要件,并探讨了在司法实践中认定隐名股东资格的一些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4.
"421"家庭模式下的养老体系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平  李燕 《经济论坛》2007,(4):48-50
一、我国“421”模式家庭的成因与存在状况 1978年,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如今27年过去了,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长大成人,正在进入婚育年龄,他们组成的新家庭将接管社会,构成新的家庭生活和生产模式。而这种新的家庭生活和生产模式就是我们所谓的“421”家庭模式,其家庭成员为4个老人,1对夫妻,1个孩子。这也就是说1对夫妻要同时赡养4位老人,还要抚养1个小孩。有人说:“421”家庭是7张牌,其中4张是大牌,但每张都不能轻易丢;1张是王牌,更是绝对要保住;还有2张是关键牌,没这2张,整组牌都成一盘散牌。张张重要,张张不能丢弃。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8421”模式的家庭也将会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5.
现行法律对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的定性不够明确,各地法院均用“内部解释”指导具体审判工作,导致法律体系和理解上的混乱。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具有鲜明的身份色彩,宜确认为个人财产,除非原财产所有人明确表示由:夫妻双方共同所有。在现有原则下必须适当考虑结婚时间长短、财产性质和价值、被继承人或赠与人的真实意思等因素,合理认定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庄建平 《经济师》2007,(5):75-76
不真正连带债务是连带债务的一个分支,在我国现行的立法及司法实践中还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及运用。但随着民事纠纷类型的不断增多,不真正连带债务在现实中有日益上升之势。文章从法律特征及法律效力等方面对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基本属性进行分析,同时从不真正连带债务在立法及司法解释中的体现、不真正连带债务与连带债务之间的关系以及司法实践中管辖权的确定等方面进行实务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马蔚华建议     
孙勇 《资本市场》2003,(4):17-22
打击逃废银行债务需要尽快立法《担保法》需要尽快修改完善,防范信贷资产“脱保”风险混业经营冲击《商业银行法》,提升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规范中间业务收费管理,拓宽商银盈利空间  相似文献   

18.
自我国1997年刑法规定私分国有资产罪以来,对维护和保障国有资产安全、预防及打击犯罪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司法实践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私分国有资产的行为能够被认定为犯罪,使私分国有资产行为未得到真正有效的遏制,造成了虽“法有明文规定”,却难以摆脱被束之高阁的尴尬局面。一、从立法角度看一方面,97刑法关于私分国有资产罪的规定本身存在较大缺陷,由此引起了立法与司法的诸多争议。如:怎样界定“国有资产”?多种经济成份中怎样区分国有资产的所有权?“违反国家规定”是指何规定?犯罪主体如何认定?单位到底是违法行为的实…  相似文献   

19.
阐述共同危险行为的创立和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它的定义和法律特征,受害人受损的原因在于数个危险行为人中的实际加害人危险行为,而非全部共同危险人的危险行为。在主观方面,无论是在共同侵权行为中还是在共同危险行为中,行为人均存在“意思联络”。在客观方面,共同危险行为不重行为的一体性,而注重加害人的不能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拒不退还或交出”是构成侵占罪的客观要件,关于其意思表示、对象和时段等问题学界存在分歧,理解“拒不退还或交出”的真正含义有助于正确界定罪与非罪,科学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