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股票市场价格的频繁波动是股票市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而政府政策的频繁干预是导致我国股市异常波动的最主要的原因。将我国近年来所发生的与股市有关的重大政策事件作为政策干预变量引入ARCH类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股价波动受政策因素的影响显著。为了规避我国股市政策性风险,必须转变政府在股市中的地位,调整股市的功能,完善股市的自律监管和信息披露机制等,保证我国股市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付鹏 《经济论坛》2009,(9):136-138
本文通过对我国QFII的研究着重分析了其对我国证券市场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QFII在2006至2008年间所持有的10支重仓股的实证研究,证明其缺乏对股市的稳定性作用。此外,大盘波动率及个股每股收益都会对股价波动率产生影响,应该从整个经济层面的监管以及个股经营业绩的提升两方面强化QFII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股票市场的实践表明,股市政策的实施会对股票市场价格波动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实际上就是股票市场的"政策效应"。将中国近年来所发生的与股市相关的重大政策事件作为政策干预变量引入EGARCH模型,对深交所股价波动进行了实证分析。表明政策因素对中国股价波动影响显著,最后提出了规避股市政策性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修正的GARCH事件模型,本文选取五个关键时间点作为事件窗口,通过事件研究考察机构投资者对我国股市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进入与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加剧了我国股市的波动性。在上海证券市场上,股权分置改革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最大;在深圳证券市场上,开放式基金的进入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最大。保险公司的进入对沪深两市波动性的影响最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已有的事后评价标准主要通过政策出台前后市场超额收益变化来判断,而鲜有对政策出台前后市场波动率的判断,由于降低股市波动率是我国政府监管政策的一个主要目标,本文还对政策出台前后的股市波动率进行了评价.我们的分析表明:如果仅仅使用事件研究法,容易使人认为我国政府的监管政策是有效的,而事实上,这一结论恰恰表明我国股市的政策市特征;而从本文三次事件前后波动率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我国政府股市稳定目标并没有实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区分并讨论了融资交易、融券交易及二者的波动对标的股价稳定性影响的不一致性。研究表明,融资交易提高了标的股价的整体稳定性却加剧了股价异常下跌频率,而融券交易对股价整体稳定性及异常下跌频率并不存在显著影响。更重要的是,融资交易的异常波动加剧了股价的不稳定,而融券交易的异常波动则有助于提高股价稳定性。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应采取比较“温和”的方式调控融资交易以避免融资交易的过度波动加剧标的股价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7.
1.政策性风险严重。我国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快速发展市场,又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相对而言还不够成熟、规范。这造成了政策性因素对证券市场产生的影响重大,以股票市场为例,经验观察表明,我国股市波动与政策性因素密切相关,对沪市异常波动情况的统计显示,政策性因素是造成股市异常波动的首要因素,占总影响的46%;其次才是市场因素,占总影响的21%;扩容因素占17%;消息因素占12%;其他因素占4%。若把扩容也视为政策因素,那么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上升到63%,这说明政策性因素对股市的影响不仅频繁而且力度大。中国证券业协会2003年行业摸底百题调查统计…  相似文献   

8.
剑夫  祥松 《资本市场》2001,(11):14-16
<正>今年以来沪深两地股市指数大幅下跌,上证指数从2200多点跌至1500多点,投资者对这一现象众说纷纭国....口股市开始挤出....尸泡沫...尸中国证券监督.尸管理委员会周小川主席指出,中国证券市场最近整体有所降温,使经济过热的泡沫现象有所缓解。他同时指出,市场整体温度下降,可以抑制投机气氛无庸置疑,中国的股市存在着巨大的泡沫股市泡沫一般表现为股价暴涨,而上市公司的业绩、股票的投资价值却没有同步地、成比例地上涨,股价背离上市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市盈率畸高价格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股市频繁出现暴跌现象,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试图有效地掌握证券市场行情及动向,降低股价暴跌频率.本文从理论层面概括股价崩盘形成原因,从公司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总结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因素,并对此进行分析与评价.最后,本文为该领域未来研究的入手点提出了三点建议.本文对如何降低股价崩盘风险、政策制定者制定有效的制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中国股票市场个股价格异常波动的情况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股价异常波动比较突出。经分析,认为导致股价异常波动的根源在于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中的制度缺陷。  相似文献   

11.
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权利义务、估值、会计、税收等多角度对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近3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分析。发现公司偏好选择股票期权,但主要行业选择没有差异。运用事件研究法比较两种激励政策的证券市场反应后,发现证券市场对股权激励具有正面反应,但主要是由于股票期权的公告效应十分显著,而限制性股票的股价公告效应并不明显。本文认为,限制性股票优于股票期权,应该在政策上引导和鼓励上市公司选择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方式。  相似文献   

12.
刘仁和  汪永兰  李刚 《当代财经》2003,(5):46-49,56
国外研究认为,由于个体证券和市场组合的横截面相关,贝塔估计有下煽现象。然而,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以研究个体证券和市场组合的横截面相关对不同时间频率估计的贝塔影响后认为,上海股市存在显著的“区间效应”。同时上海股市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对日、周、月等不同时间频率,流通市值和交易量对证券贝塔估计的解释力是时变的。  相似文献   

13.
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其界限是市场失灵的边界,超出这一边界就是"抑制".我们要辨证地看待我国政策市中的政府干预与抑制.通过分析,当前中国的股市需要救市,而在政府众多的措施中平准基金是短期最有效的.从长期来看,构建一个高效、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行完全的资本市场,完善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做起,才是保证我国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大计.  相似文献   

14.
股票内在投资价值理论与中国股市泡沫问题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股票内在投资价值理论是评估股票内在投资价值的依据。而只有准确评估了股票的内在投资价值,投资者和决策者才能正确认识股市泡沫问题。本文首先对股票内在投资价值理论做了综述,然后对目前最前沿的股票内在投资价值模型(基于帐面价值和剩余收益的F O模型)做了改进,使之更具有实用价值。接着利用改进后的F O模型,测算了中国股市目前的内在投资价值以及中国股市泡沫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计算表明,与2 0 0 1年6月份股市高峰期相比,2 0 0 4年底中国股市泡沫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已大幅度下降。文章最后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华晟 《经济师》2003,(5):104-105
我国将要推出的创业板有何作用 ?怎样发挥其作用 ?文章首先分析了创业板的激励功能 ,进而对创业板激励功能发挥的载体—股票期权制度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16.
股指期货的推出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本文通过GARCH模型,分析了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推出的新华富时A50股指期货对沪深300指数的影响,发现股指期货的推出轻微地增大了现货市场的波动性,同时信息对现货市场的冲击更强;通过TARCH/EGARCH模型发现,股指期货的推出增大了现货市场的非对称效应。  相似文献   

17.
关于全民炒股和股市泡沫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媒体关于全民炒股特别是上班族炒股升温的报道,敲响了股市泡沫崩溃的警钟,而推动股市泡沫走向崩溃的,则是全民炒股热和上班族炒股风.中国股票市场的两大缺陷是中国股市动辄形成严重泡沫的重要原因,要彻底消除股市泡沫,必须改变股票供给严重不足和股票需求异常增大的局面,并严肃八小时工作纪律,杜绝全民炒股特别是上班炒股风.在股市钱空的程度日趋严重的形势下,对股市泡沫崩溃及其严重影响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做好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8.
效率是市场经济实施资源配置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毋庸置疑,作为实现资本配置渠道的股票市场也存在一个效率问题。本文试就股票市场效率的内涵、层次性、真实性及其对经理人员的启示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对证券市场产生了很大冲击,促使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本文着重阐述了日本证券市场发展特点及变化因素分析;提出了中国证券市场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分析,同时总结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通货膨胀水平与股票收益率的关系是金融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介绍了小波方法的多尺度分析原理,采用农林指数月度收盘价的对数收益率和消费者价格指数分别代表农业股票收益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水平,得到2007年9月到2012年12月农业股票收益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统计特征。以小波方法分解已知的时间序列,得到不同尺度的数值,利用最小二乘法实证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到在中尺度和大尺度的分析周期上,两者具有统计意义上显著地正相关关系,支持了费雪效应假说。而在短尺度分析周期上,两者又具有统计意义上的负相关性,出现了费雪效应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