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和监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农村建设是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做好"三农"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建设过程中急需有一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本文试图构建一套"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标体系,其子系统层次由五个方面组成,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水平、乡村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评价和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在新时期解放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指引下提出的农村发展新思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在对社会丰义新农村内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探讨评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的指标体系,并以广东省新农村建设为例,分析和评判其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和存在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3.
国家在"十一五"期间提出的农村发展重大战略是新农村建设。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五项总体要求。根据这五项要求构建新农村建设的村级评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介绍了新农村建设的村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体系对阳泉桃林沟村进行实证评价,评价结果与其发展实际情况相符,说明本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广泛用于新农村建设评价,以及用于不同村镇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估的横向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以解决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量化问题为基本任务,概括了国内包括重庆市"简便实用型"、北京市房山区"新农村数字化模型"、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镇和南京市江宁区、湖南湘西自治州等地方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特征,总结了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科学评价、简便可行、系统性、可比性和导向性等六大基本原则.文章采用AHP方法,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等五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包含50个二级评价指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运用这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三农"问题是长期积累的老问题,也是当前中国最为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文归纳了目前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不和谐现象及其成因分析,提出了和谐社会下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各级党政机关积极推进的一项政治任务,是一项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长期工作,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确保开局良好意义重大.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是农村社会小康和全面进步的重要体现,农村环境恶化问题犹如一颗"定时炸弹",能否妥善处理,关系到农村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广大农民能否安居乐业、农村及整个社会能否健康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因此必须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之一,抓紧抓早.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为"三农"工作提出了具体目标和任务.结合江西省鹰潭市实际,笔者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作好六篇文章.  相似文献   

8.
姚小飞 《当代经济》2007,(19):42-4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我国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战略.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这既是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总结,也符合我国国情.另一方面,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必须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规划建设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中共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搞好乡村和旅游的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安康,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笔者将以凉山州美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例,分析美姑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乡村旅游开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因此,分析和解决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的成就,农村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然而在农村、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偏远地区邪教依然存在,并影响着、腐蚀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邪教的存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邪教对新农村建设的危害性,应该研究和认识在新形势下农村反邪教的特点和重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彻底战胜邪教。  相似文献   

13.
姚小飞 《当代经济》2007,(10S):42-4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我国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战略。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这既是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总结,也符合我国国情。另一方面,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必须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因此,分析和解决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新农村建设进程动态监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动态检测和分析.对于及时全面了解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出科学判断和正确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文章以安徽省新农村建设作为着眼点,科学设计新农村建设进程监测指标体系,阐释监测方法及步骤,总结监测结果.分析存在问题,为安微省新农村建设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袁宗建 《当代经济》2006,(11):63-6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建设新农村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浩瀚的系统工程,为保证这一工程的顺利推进,在起步时就需要把握好它的支撑点,而实现农村城镇化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新农村建设有重大促进作用,应该成为其支撑点.  相似文献   

17.
王启敏 《经济》2007,(1):106-107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难点在山区.建设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山区比较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面加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四个结合".  相似文献   

18.
从经济学视角解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财政及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要遵循和自觉运用价值规律.  相似文献   

19.
中央一号文件:吹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号角 2月21日,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份2006年"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密集出台32条重大举措,标志着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迈出有力步伐.  相似文献   

20.
石娟 《经济视角》2012,(4):115-116,14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乡村旅游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由乡村旅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入手,以望城县光明村为案例,从产业、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及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探讨基于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以期取得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