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发展私营经济与消灭剥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私营经济与消灭剥削张广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而适当地发展私营经济,无疑是说,在我国现阶段,不但要容忍剥削,而且要适当地发展剥削。这是一种矛盾现象,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一、私营经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经济...  相似文献   

2.
对“剥削有功论”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必然涉及我国现阶段的剩余劳动和剥削问题。过去我们对刘少奇“剥削有功论”的批判是完全错误的,当时的资本主义剥削在我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进步性,资本家组织生产、发展生产的确有功,剥削对工人阶级也有利,剥削关系不能让资本家个人负责。我们现在引进外来资本主义的剥削,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本国私营经济中存在按资分配和剩余索取,但本质上不是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谈消灭剥削,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还没有摆脱对物的严重依赖,这就决定了私营经济中的剥削现象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客观合理性.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中的剥削现象,发挥剥削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使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4.
私营经济、剩余价值和剥削是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必然产物 ;剩余价值的存在 ,是私营企业主投资经营的内在动力 ;剩余价值和剥削也是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客观结果。剩余价值和剥削作为一种激励机制 ,能够调动私营企业主投资经营的积极性 ,在发展生产、扩大就业、繁荣经济、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私营经济,剩余价值和剥削是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必然产物。剩余价值的存在,是私营企业主投资经营的内在动力,剩余价值和剥削也是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客观结果。正确认识私营经济的重要作用,保护私营企业主的正当收入,是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现实之一。  相似文献   

6.
一提到“剥削”这个词,很多人会觉得它离我们现实生活很遥远了,因为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就是要消灭剥削.但现实情况是现在我们的社会中剥削现象仍然存在.由于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所以我们现在的政策必须鼓励和支持存在剥削现象的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现阶段的剥削现象,要意识到这只是暂时的,也并不会改变或影响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针对当前的剥削现象,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不能任其自由发展,要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为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7.
王友 《经济咨询》2006,(4):16-19
在全面贯彻十六大提出的“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认识和面对私营经济中的剥削问题,就成为一个既非常重要又绕不开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又承认和研究新情况、新变化,坚持与时俱进的立场出发,笔认为应从对抗性剥削与非对抗性剥削的新角度重新认识剥削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阶段如何发展私营经济 ,不仅是实践问题 ,而且是个理论问题。本文论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从实践到理论对中国现阶段私营经济的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潘石 《经济纵横》1990,(6):42-44
<正> 一、私营经济与个体经济要严格区别私营经济与个体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私营经济以雇佣劳动为基础,而个体经济则是以个体劳动为基础。二者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虽然都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但其具体形式却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后者则是劳动者的个体私有制;前者体现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而后者不体现剥削关系,只体现小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瓦换劳动关系。私营经济虽然犬多数或基本上是从个体经济演变而来,但它毕竟不同于更不等  相似文献   

10.
楚永生 《经济论坛》2004,(13):155-156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对我国私营经济性质和地位的认识,从过去的“资本主义尾巴”、“拾遗补缺”、“有益补充”到明确定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思想上的重大解放和认识上的质的飞跃。但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结合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对私营经济中的剥削问题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释,仍是困扰经济学界的理论难题。这一问题不解决,就难以理顺分配领域中的若干复杂关系,难以形成指导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正确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