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旅游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业是一项涉及多项利益主体的高度整合的社会、经济产业,由于各利益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使得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不能自动协调,但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协调发展已成为各区域旅游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应在探讨区域旅游非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看到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本质是利益协调,并将其贯彻于政府、企业、市场机制、协调机制等方面来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秦柳 《经济前沿》2008,(8):8-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其他各项事业也都有了长足发展,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区域发展呈现不平衡态势。本文针对我国区域不协调的现状及其特殊性,构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机制:经济协调机制、行政协调机制和制度政策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3.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协调功能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长期以来,同质化政府对异质区域进行同质化管理引发区域发展的不协调。针对这种状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通过主体功能区划,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分类指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本文在分析同质化政府管理引发的区域发展不协调现象的基础上,对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协调功能进行研究,并提出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韩晶晶 《时代经贸》2007,(7Z):14-15,17
我国传统区域经济是以行政区或东中西等空间区为地域单元来组织运行,地方政府对各行政区的同质化管理造成区域间利益矛盾突出。基于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通过四大主体功能区划促进区域协调,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文章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新环境出发,在分析地方政府非理性化行为的基础上,探讨地方政府应如何定位,如何有效管理区域,促进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创新,在分析行政区经济管理模式下导致的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基础上,探讨了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协调功能,提出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增长、劳动力就业、产业结构升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小企业作为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其发达程度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区域竞争力的大小。如何通过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带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成为中小企业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将近年来关于中小企业区域背景下发展的讨论做一综述,以期进一步厘清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的中小企业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7.
欧盟税收一体化的协调内容及其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和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区域集团内的税收协调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欧盟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进行了关税协调、间接税协调和直接税协调,这些协调的结果是各国税收制度差别的缩小。欧盟税收一体化协调的经验表明,区域政策协调需要递进性和交叉性的制度安排,协调不等于统一,协调要考虑各方面条件和负面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8.
成渝都市圈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仍然面临着行政区分割导致的地方经济分割、区域协调主体单一和政绩考核制度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冲突。因此,有必要构建成渝都市圈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应遵循协调内容全面性、协调主体多类型和协调手段多样性的原则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参与机制、共享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美国区域产业调节法律制度的历史变迁及主要内容进行了考察,分析了美国构建区域产业调节法律制度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的主要措施与成功经验。通过历史分析、规范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美国通过设立综合性区域产业调节机构,创立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机制,建立倾斜支持区域农业发展机制,健全区域产业调节工具协调机制以构建区域产业调节法律制度,规范政府区域产业调节行为,促进市场机制和政府调节机制协同运作的基本做法。研究表明,美国的相关成功经验对我国区域产业调节法律制度合理处理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机制之间的关系,建立综合性的区域调节机构,明确区域产业调节作用的重点,建立完整的区域产业调节制度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应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政府社会管理,重在构建民生保障和秩序保障及权力控制制度。社会自我管理,重在型构社会组织自治和城乡社区自治制度。公众参与社会管理,重在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方式、回馈、效力及救济等制度。选定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为我国社会管理协调机构为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成都石化项目引发的争论入手,深入分析了资源型产业发展与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关系,并证明了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一定的循环技术支撑、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同时发挥作用、有效的产业组织模式和完善的政府制度保障体系下,资源型产业发展与主体功能区之间能够实现协调。  相似文献   

12.
崔满红  黄晋 《生产力研究》2002,(3):74-75,80
区域经济的协调运行的核心是分配行为的规范化 ,而这一规范化的总枢纽什财政分配行为的规范化财政分配行为的规范化 ,要通过对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社会组织之间的利益分配、区域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分配和区域政府、社会组织、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的调节来实现 ,其依据是依据不同内涵确定的个人、社会组织和区域政府对区域社会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13.
珠三角城市群地方政府协调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晓明 《经济师》2010,(9):230-230
国内的区域经济竞争,体现为各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创新珠三角地方政府协调机制目的就是推动珠三角区域合作向制度化方向发展,实现有序竞争,共赢发展,把珠三角打造成科学发展的示范区、体制改革的试验区、世界级的城市群。文章通过比较法,论证城市联盟相对目前存在的联席会议制度、行政合并等城市群地方政府协调机制,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区域协调中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这两个维度,把区域协调机制分为四种典型类型,即中央政府主导型的区域协调机制—以京津冀为例、省内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型的区域协调机制-以广东省为例、省际市场主导-地方参与型的区域协调机制—以长三角为例、省际地级市间政府主导型的区域协调机制—以黄河金三角为例。四种区域不同的经济、地理位置、文化等情况,决定了其内部不同行政区间以及与中央政府间具有不同的府际关系,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协调机制。同时文章试图通过从府际关系的视角对区域协调机制的四种典型类型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为我国其他区域的协调发展在理论上与实践上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市场机制在当前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要素空间配置、企业区位选择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区域经济的整合中一些基础性的建设是前提,如基础设施的联动化、制度统一化等,这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协调区域内部各利益主体,对市场机制存在的缺陷进行补位,从而实现区域内经济的互联互通.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促进区域生产要素的流动、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以及管治区域生态环境.当前需要促进区域政府合作,打破行政垄断和市场壁垒,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共生共建.  相似文献   

16.
任伟  郑智峰 《经济问题探索》2007,(3):123-126,145
区域货币金融合作是当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发展趋势.为了实现CAFTA各成员国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区域内金融合作已成为必然.但从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经济发展来看,经济体之间缺乏合作和协调的汇率制度安排已经明显地制约了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CAFTA成员国进行汇率协调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汇率协调机制构建的一些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不协调定义成一个主观判断,认为它是一个综合效率、公平和环境贡献的共识,其状态与趋势对社会运行成本产生巨大影响并由此来减少不协调。协调既是一个自然过程,也是一个政府调节过程,市场的自然调节是否能够发挥作用,取决于边际报酬的递增性或递减性。从长期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持久作用规律,但边际收益递增规律正在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发挥作用,并推迟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到来。时间过长和程度过高的不协调会导致人们的福利下降,从而需要政府对区域不协调进行调节,主要方法是转移支付制度、区域均衡的国家政策导向和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本质上体现在区域内各主体之间的存在性关系上,是相关区域主体通过内在稳定运行机制在各领域关联互动,区域利益同向增长,区域差异趋于缩小的过程和状态。构建评价体系不仅要进行状态评价,也要进行过程评价。本文将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监测评价的总目标确定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正向促进与良性互动,从状态和过程角度出发设置两大类指标,并依照五大机制将过程类指标分解为五个层次的子目标。状态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为客观评价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量化依据,同时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不足,需要政府发挥对经济活动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能够利用自有优势,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通过制度创新,使地方政府间形成良好的协调合作机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政府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企业自主创新活动进展如何,不仅取决于创新主体的能力和水平,而且取决于创新活动中政府制度供给是否到位.鉴于目前存在的一些体制障碍,要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和科技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将应用型的科研机构转化为企业这一改革基础上,根据行业技术经济特征和产业组织特点,分类重组科研机构并且健全科技资源社会共享机制;建立推动我国技术创新的投资制度,实行科技投入资本化运营;强化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建立政府和各创新主体的沟通和协调机制.由于政府行为的"诺斯悖论",有必要界定政府的参与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