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城市化是我国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的必然选择。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的转移是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转换、生产方式转换及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都经历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及其他非农业转移的过程。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新兴城市的聚集,使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801年的26%上升至1900年的75%。日本、韩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仅用了35年和20年。  相似文献   

2.
二元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处于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至关重要,根据二元经济结构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和各地实际情况,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农村可以分别采取发展农村民营经济和小城镇,城市化和发展城镇群的战略措施,调整城乡社会结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杨德庆 《生产力研究》2005,(7):33-34,6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足、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别愈来愈大,这已成为目前我国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工业化程度不高,城市化水平较低,充分彰显出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突出矛盾。拓宽工业化发展道路,建立城乡二元工业化结构体系,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农村城镇化为核心,坚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三者相互联结,相互协调发展,“三化联动”是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及农民就业转换特点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指出就城乡二元结构转化模式而言,东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道路与县域经济发展是统一的,而中西部地区则是分离和方向不一致的,这是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目前东中西部地区差距却变大的根源之一。解决这一问题既取决于东中西部地区合作,更取决于中央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和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与政策变革。  相似文献   

5.
通过吸收内生增长理论的思想 ,修正外生农业技术进步的假设 ,本文提出了一个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 ,并以此对倍受瞩目也颇多争议的“东亚奇迹”及中国经济 ,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 ,“东亚奇迹”是传统农业劳动力不断转向现代非农业部门的结果 ;是现代部门以资本反哺传统部门 ,推动农业技术进步 ,促进劳动力转移的结果 ;也是现代部门均衡发展 ,吸纳剩余劳动力 ,加速结构转换的结果。因此 ,虽然非农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不够显著 ,但劳动力结构转换仍然推动经济实现了持久的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6.
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部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背景,农业劳动力转移不能选择像西方发达国家由大城市吸纳劳动力的道路。在城市就业形势空前沉重的阶段,以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建设是转移和吸纳农业劳动力的最优途径。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经济的全面发展,但另一方面也确实强化了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我们应吸取以往的教训,在指定二元结构转换战略时,立足于中国二元结构的根本解决,将全球化为我所用,推动中国二元结构的转换.利用FDI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加快城市化建设,与此同时加大农村教育、生活保障和环境保持等方面的财政支出.  相似文献   

8.
农业剩余劳动转移的基本原则应当考虑是否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有利于工业化发展和全面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实现。拓宽工业化发展的渠道,建立城乡二元工业化结构体系,规范农业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构建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农业化对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三化联动,无疑都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实施战略的几个问题和现状 ,阐述了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的艰巨性 ,并提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二元经济社会中,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内涵是产业间收入差距引起的相对剩余,其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必须以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为背景,跳出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分析框架,以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换为主线,从剩余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探求其可能的转移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跨世纪课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爱在工业化进程或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都要遇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中国也正面临着这个跨世纪的课题。目前,全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总数达到1.2~1.7亿,全国流动人口达5000万,相当于一个大国的人口规模,其中流入县城以上城市的人口有3500万。据测算,到200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将增长到4.5亿,届时农业本身只能容纳2.2亿,剩余劳动力数量将高达2.5-2.7亿。这些剩余劳动力,尤其是流动人口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沉重的压力,并已发展成为棘手的社会问题。自8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向发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中国经济三元结构发展与转换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一、三元经济结构的生成与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 经济结构转换的必然选择 众多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表明,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关系到现代化的成败。而推进工业化的目的,就是要使异质的二元结构转换为同质的一元结构。我国自50年代以来实行的以大城市为依托的工业化道路,由于不能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和居民居住方式的变迁,不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其结果只能使二元经济结构愈加强化,扩大工农差别、城乡差距,使国民经济运行难以协调,并日益趋向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处于一种不完善、不彻底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差距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就业结构转换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转换。二是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三是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制约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除了已经提到的经济结构偏差外,还集中表现在现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及劳动力素质等方面。这些因素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职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婕 《经济论坛》2006,(5):113-115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经济发展理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进入非农业部门,从农村地区进入城镇地区或新型工业区,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通过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可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剩余问题,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又可以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产品成本,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促进经济发展。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只有拥有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出的土地资源,农民才有机会增加来自农业的收入。但从我国现有的农业资源来看,人多地少是一个突出的特征。我国总耕地面积是…  相似文献   

15.
二元结构、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经济存在典型的二元结构,大量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后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较快,农业劳动力就业份额年均下降0.86个百分点,结构转换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7.26%,但目前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还很明显,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还很艰巨,今后,应站在城乡统筹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考虑从两个途径采取措施,促进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的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他们无法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逐渐在城市内部出现了"新二元结构"现象。这样现象对农民工各方面造成伤害,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制约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影响等因素制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转移能力的增强能够拓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空间,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动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提供,很大程度克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力,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稳定程度。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是决定城市化进程快慢与否的主要要素。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背景下无法回避的现象,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世界性规律,然而我国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却使这一进程受阻。户籍制度是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过程中遭遇就业机会、就业待遇以及就业保障歧视的根源。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必须加大户籍制度及其相关政策的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转移。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民工现象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特别是向城市转移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采取了农民工的形式。农民工现象产生于我国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而且有不断强化的趋势。为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通过户籍改革,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来解决。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早期以“离土不离乡”为重要模式;之后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异地转移即“离土又离乡”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基本同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