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地理分布基本上呈现为由东向西的梯度状态: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关键在于强化国内外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率,中等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克服地区经济壁垒,积极实行全方位开放,后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打破封闭状态,大力开展地区间经济交流和合作。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虽然各异,但90年代的共同前景是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积极实行对外开放,促进技术进步和资金积累,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率的回升和经济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中国入世并不意味着国民待遇原则在中国的同步执行,因为在自由化和国民待遇原则问题上存在着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和认识分歧,根本不可能订立符合各方需要和一成不为的规则,当前中国也还存在着一系列实行国民待遇原则的障碍。对中国来说,西部大开发有其与东部地区的联动协同发展仍需要优惠政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 总被引:276,自引:6,他引:276
西部开发战略要想取得成效 ,需要选择恰当的投资领域 ,使得西部地区获得经济增长速度趋同的机会。本文从经验上考察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中存在着俱乐部趋同以及条件趋同的现象 ,意味着在中西部地区存在着一系列不利于向东部发达地区趋同的因素 ,如人力资本禀赋稀缺、市场扭曲和开放程度不足。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含义在于创造条件使地区经济增长形成趋同的趋势 ,而投资的重点应该选择那些能够改进西部地区增长条件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8.
构筑西部经济发展的区域竞争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地区而言,这确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个挑战。西部的发展,显然不可以简单地照搬东部的发展模式,而是应该注重挖掘自身的潜在优势,实现东西部的优势互补,形成经济发展的区域竞争优势,进而为今后相当长时间里西部的发展奠定基础。一、区域发展的梯度理论与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比较 在研究探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时,梯度理论是一个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理论。它在西方各国解决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梯度理论的核心是梯度推移理论。该理论认为:无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一国… 相似文献
9.
10.
11.
论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三次转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3(1):9-1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系统提出和阐述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部署,标志着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实现了第三次转向,即从局部区域优先发展战略转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次战略转向是建国以来区域发展战略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新战略具有以区域协调发展为战略目标,以区域协调机制的构建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等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实施以来,对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原定十年到期之际,本文对西部大开发现有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并对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效应进行评价,发现税收优惠政策对于西部地区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优惠政策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使得政策效果不明显.因此,本文结合前面分析以及对西部地区未来发展的展望,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未来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辖区间竞争、策略性财政政策与FDI增长绩效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本文基于财政视角,利用省际数据实证分析了为获取竞争的相对优势,辖区政府所采取的竞争策略及其随时间的转换特征,以及策略选择对FDI增长绩效的影响。研究显示:竞争的外部性使辖区间财政政策的选择表现出明显的策略性,其中,粗放式的税价竞争一直是我国辖区间竞争的主要特征,但随着时间的变化,竞争策略正在由单纯的税价竞争向财政支出领域扩展。不仅如此,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辖区在竞争对象的选择上较竞争初期有了更强的针对性。辖区间激烈的财政竞争一方面使辖区内财政支出对非税收入的依赖程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另一方面也使财政支出结构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扭曲。辖区间财政竞争不仅使辖区吸收FDI溢出效应的能力下降,降低了FDI的增长绩效,而且也使FDI的增长绩效在辖区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于1990年与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回归分析研究了区域人力资本指标10年间的差异及其变化趋势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人均GDP的增长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按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率、识字率提高率、教育投资占GDP 的比例变动和每千人医生数增长率,但它们对人均GDP影响的方向不同,这一结论不同于许多学者的总量研究结果.本文还利用因子分析进一步解释了人力资本各指标的层次结构对经济作用的影响.这对于在经济转型期深刻认识人力资本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应对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我国政府把西部地区作为基础设施投资重点,取得了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同时刺激全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成功经验。这证明,国家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发展战略耦合是一项值得重视的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经济增长策略。当前,为抵御新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国家宜把中部地区作为这轮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区域,以收到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步伐、营造区域热点、刺激全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效果。 ? 相似文献
16.
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和区域分析证据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本文将有关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分析 ,与中国经济的特定发展模式联系起来 ,从中得出两项分析结果。一是在产业发展层面 ,外商投资确实有助于改进资源配置效率 ,然而这种贡献却是以妨碍生产效率改进为代价的 ;二是在区域发展层面 ,以进口替代加资本深化为特征的“上海模式” ,在促进地区和全国经济发展方面 ,确实优于以出口导向加劳动密集为特征的“广东模式” ,只是前一模式本身存在着严重的可持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67,自引:1,他引:67
中国经济在过去26年间持续快速增长,高增长的动力是什么?未来10—20年,能否继续保持这种态势?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建立中国经济增长的综合因素模型,得出如下基本结论:资本投入增加是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源泉,包括结构升级、人力资本效率提高、制度变迁等在内的技术进步的贡献也较强,劳动投入增加的贡献相对较弱,这与中国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劳动边际效率较低有关。未来16年,中国经济仍可望继续保持适度较快增长,但要达到目前的高速度,将面临投资率继续增高,能源约束加大等矛盾。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解决这一症结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本文构建了包括国内知识资本、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和地区技术进步的分析框架,通过中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2—2006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中国区域R&D投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对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表明:地区自身科技投入是推动地区技术进步的最主要因素;受中国目前引资结构和质量的影响,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特别是通过FDI企业在当地从事生产活动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并不明显;FDI渠道传递的外国R&D资本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与当地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论文对中国FDI引资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本文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研究了1988-2009年间中国各省区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结果显示:一方面,存在着全域范围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增大;另一方面,局域相关也显示出中国局域性的空间集聚特征越来越明显。以一个表征市场潜能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为基础,本文通过计量分析进一步考察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经验分析表明,空间溢出效应是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潜能每增长1%,地区人均GDP增长率将提高0.47%,超过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弹性值。当然,实证分析也发现这种空间溢出效应会随着地区间距离间隔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生态经济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陶涛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1,(2):15-17
西部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摆脱资源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因此,农村人力资源充分有效地开发显得紧迫而重要。本文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阐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统一的必要性,并针对西部农村实际情况,提出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诸多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