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2 毫秒
1.
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非正规就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常进雄 《财经研究》2003,29(12):55-59
农民市民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城市化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在我国,非正规就业是实现农民市民化的主要途径。文章分析了非正规就业成为农民市民化主要途径的原因,探讨了非正规就业在促进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对如何进一步发展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非正规就业提出了一些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张伟  郑东 《时代经贸》2007,5(10X):5-6,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其中有两个很重要的目标一个是扭转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一个是实现充分就业。而农民就业能力的提高不但提升了农民的就业能力,更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了根本保障,认真研究农民就业能力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经济转型中的农民失业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步伐加快,农民面临的就业压力和失业风险与日剧增。农村隐性失业不能较快消除、流动劳动力大量失业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主要的结构性难题。相对于城市的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而言,农民是就业的弱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同样适用于在陌生的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失业农民。  相似文献   

4.
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三农”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问题。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到2009年中央1号文件,都重申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坦陈了农民增收问题的难度。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明晰农民增收的难点何在,更要突破惯性思维,以创新的理念去解决老问题。当前,因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民素质不高、农业投入不足、农民外出就业空间狭窄等诸多因素,农民收入低下、不稳定,增收困难。本文旨在分析各种影响农民增收的障碍,为实现农民增收寻找途径。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人均纯收入增长结构入手分析我国农民纯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建立纯收入增长结构的测算方法:相对贡献率(RCR)与增长贡献率(GCR),考察了农民纯收入增长结构的变动。结果表明,家庭经营收入不能成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主要源泉,而工资性收入则成为农民纯收入增长稳定的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农民收入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人口大国,是劳动力最多的国家,绝大多数人口分散居住在广袤的农村。虽然我国称得上地大物博,但很多资源人均占有量较低,人多地少,人口基数大,再加上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得不到环节,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仍然有1.5亿左右,供大于求的状况依然存在,农民就业的形势严峻不容乐观。本文选取莱芜市高庄镇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该镇农民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民就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制约农民充分就业的多重因素,并针对各种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只有农民充分就业,才能促进农民增收,只有农民不断增收,才能逐步缩小各种差距,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维护社会稳定和农村的持续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促进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但由于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性问题,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为了克服城乡差距,我国政府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主张,加大对农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农民走出农村到城市就业,或者从事非农行业,这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也正好随应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转变的大趋势,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农民非农就业必要性,提出了农民市民化应克服认同、身份、素质三大障碍,从教育培训、户籍制度、城镇化三个方面努力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其中有两个很重要的目标一个是扭转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一个是实现充分就业.而农民就业能力的提高不但提升了农民的就业能力,更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了根本保障,认真研究农民就业能力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推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努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培养创业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也是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途径,而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农民创业、扩大生产规模的重要瓶颈。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提供顺畅的融资渠道,建立农民创业融资体系,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就地就近创业搭建资本筹集的平台,尽快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我国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三产业已成为目前我国扩大就业的主要领域。但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不甚合理,需要优化。从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变动及就业弹性角度分析,我国应重点发展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这有利于扩大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失业问题主要不是结构问题,而是总量问题。运用凯恩斯就业理论中的周期性总量性失业模型。对长期总量性非自愿失业的生成机制的研究发现,应从控制人口增长、降低劳动参与率、缩短劳动时间及实行灵活的就业制度等方面扩张潜在就业规模,从而有效治理失业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陈俊 《经济与管理》2009,23(7):5-10
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直接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面对农民就业的新特征,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重新界定.经济危机导致农民进城务工机会减少,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农村自身就业潜力,让农民不脱离本乡本土就能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训力度;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examines China's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its employment structure converges to that in major developed economies in one and a half decades. The required annual output differentials between tradable and nontradable sectors, productivity increment in the nontradable sector, and government expenditure increment are estimated with the goal of employment stability conditional on population ageing. It appears that labour transfer from the tradable sector to the nontradable sector would be accompanied by relatively large aggregate output changes due to population ageing and efficiency changes in the tradable sector. Consumer price and real exchange rates are less affected during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lthough fiscal deficit would increase, government expenditure as a tool to stabilize employment is welfare improving as long as job switching is not cost prohibitive.  相似文献   

14.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世界普遍性问题,当资源型城市发展成综合性工业城市后,人口结构最终呈现老年型结构,三产从业人员知识和就业结构单一,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和隐性失业人口增加。同时,第二产从业人员比重扩大、性别比失调,最终产生"婚姻拥挤"现象。资源型城市转型期必须考虑协调城市资源与人口、环境、经济社会等各因素。  相似文献   

15.
产业发展与人口就业之间存在复杂的联系效应,二者的良性互动既是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路径。借助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两个定量指标对江苏产业发展与人口就业的联系效应作了实证分析。江苏产业发展与人口就业之间的协调程度较差。必须换位思考,根据三次产业发展的特点探讨促进二者协调共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bour-force age structure and industry composition in a multi-region and multi-sector framework. Relying on a panel dataset of Chinese provinces, the simultaneous equations model reveals two-way influences between ag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s. Population aging induces a (an) reduced (increased) secondary-sector (tertiary-sector) employment shar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n changes the age structure of the local labour force via the migrations of young workers as non-agricultural sectors expand. With an improved Leslie model, we predict a province-level population aging and industry structure trend. Accordingly, municipalities, developed coastal provinces and the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face greater pressure from population aging and a rapid structural,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Further considerations of the ‘two-child policy’ via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relaxed birth restrictions could slow population aging in some but not all these provinces.  相似文献   

17.
在"未富先病"以及"健康中国"的背景下,文章从产业结构出发,通过使用世界银行数据库和佩恩表1995-2011年百余个国家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健康投资行业的发展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以期为当下中国转型经济结构的时代诉求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首先,发展健康投资行业有助于增加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并且私人健康投资对增加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的影响系数大于公共健康投资;其次,相对于公共健康投资,私人健康投资对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挤出效应更有限;第三,发展健康服务业,尤其是公共健康事业将加快经济结构转型速度.综上所述,发展健康产业对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具有积极意义,但如何在政策效果和可能的阻力之间进行权衡还需要政策制定者的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18.
Following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Taiwan implemented various fiscal policies so that they could offset the shocks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vestigate whether these two fiscal policies alleviated the shock generated by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on Taiwan's economy and unemployment. The findings provide that the economic and employment effects generated by the public work investment project were the most substantial in the public sector. By contrast, the economic and employment effects generated by the consumption vouchers policy were the largest in the service sector. These outcom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aiwan's industry structure. The fiscal multiplier of the public investment project and consumer vouchers distribution was 1.94 and 1.47. The evidence in the present study also seems to suggest that the two fiscal policies examined could not induce an effective long-term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s economic system.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产业结构转变的高级阶段是现代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城市化引致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城市数量增加和规模的提升、非农人口比重的提高极大地刺激了服务业的需求,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就业结构的转变最终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本文建立多变量的计量模型,使用Johan-son协整、ECM、VAR、IRF和方差分解等现代经济计量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服务业进行经验研究,从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变的角度考察了服务业的增长.  相似文献   

20.
职业结构是就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职业配置状况,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的职业结构存在不同的特征。将职业结构定义为就业人口的职业分布,借助"六普"数据的分析总结我国现阶段各地区职业结构状况,可以看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就业人员的职业结构关系密切,各地区随着人均GDP的不断增高,其非农职业的就业人员所占比重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对职业结构的影响差异较大。期望这些结论对各地政府的就业管理、职业管理工作和职业培训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