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6 毫秒
1.
"李约瑟难题"是科技史界的著名难题,国内外学者从科技、经济和文化等不同层面提出了不同见解。相比较而言,制度更重要,更带有根本性。制度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制度的缺失,特别是有效的产权制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市场经济制度的缺失,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始终未能演变成大规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最重要原因,也是"李约瑟难题"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对李约瑟之谜的官僚体制论和技术发明方式转变论两种解释入手,结合古代中国经济发展脉络,从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以及儒家理念构成的家国同构的超稳定制度体系的角度来分析了中国经济、科技从领先到衰落的原因,并由此得出对现实的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3.
李约瑟之谜提出之后,包括李约瑟本人在内的各种解释就一直层出不穷.人们从各个角度提出了对李约瑟之谜的解释,笔者通过总结梳理出有关社会原因导致李约瑟之谜出现的各种解释,查找在当代中国模式下科技、经济迅速发展和不足的原因,分析科技在两种社会背景下发展历程中的不同作用,通过对比研究,认为社会原因在促进科技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长期的发展,同时也是提高增长质量的源泉.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林毅夫(1995)的重要论文激起了国内学者对李约瑟之谜1的强烈兴趣,引起了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的重新考察。林毅夫(Lin,1995:pp.270—271)指出,“许多历史学家都承认,迄至14世纪,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技术和经济进步,她已到达通向爆发全面科学和工业革命的大门;然而,尽管中国早期在科学、技术、制度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却并没有再往前迈进,因而当17世纪后西方的技术进步加快时,中国就远远落后了。”2李约瑟之谜———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而是发生在西欧,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姚洋(2003a)对这些解释作了一个很好的分类,提炼…  相似文献   

5.
李约瑟之谜:经济学家应接受旧解还是新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国外社会科学家有关李约瑟之谜的探讨已进入了一个更新、讨论内容也更为深入和具体的研究阶段,但国内有关李约瑟之谜的探讨却并不令人十分满意。本文指出了目前国内经济学家在解释李约瑟之谜上尚存在的问题,对目前为止经济学家和其他领域专家有关李约瑟之谜的解释性假说进行了分类、综述、对比与评论,对各种传统的解释性假说的共同缺陷及其出现这种缺陷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在旧有解说方法论偏差的基础上,指出了今后经济学家进一步研究中值得借鉴的一些新假说及其解释力,最后概括了经济学家研究李约瑟之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笔者题为“中国的疆域变化与走出农本社会的冲动———李约瑟之谜的经济地理学解析”(文贯中,2005)一文发表后,主编姚洋转来皮建才的长文,题为“李约瑟之谜的解释:我们到底站在哪里?”(以下称皮文),评论笔者和其他几位学者发表于同一期的有关李约瑟之谜的一组文章。皮文不但热心李约瑟之谜的研究,而且大胆提出批评,自然应予鼓励,所以决定作一回答。一来,可对被人误读、误解之处作些解释,这样双方都可轻装上阵,避免概念上的纠缠不休而影响研究的深入;二来,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学者对李约瑟之谜发生兴趣。皮文对笔者的观点虽有直率的批…  相似文献   

7.
赵红军 《经济学》2009,(3):1615-1646
近年来,国外社会科学家有关李约瑟之谜的探讨已进入了一个更新、讨论内容也更为深入和具体的研究阶段,但国内有关李约瑟之谜的探讨却并不令人十分满意。本文指出了目前国内经济学家在解释李约瑟之谜上尚存在的问题,对目前为止经济学家和其他领域专家有关李约瑟之谜的解释性假说进行了分类、综述、对比与评论,对各种传统的解释性假说的共同缺陷及其出现这种缺陷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在旧有解说方法论偏差的基础上,指出了今后经济学家进一步研究中值得借鉴的一些新假说及其解释力,最后概括了经济学家研究李约瑟之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贯中 《经济学》2005,4(2):519-540
为何科学革命只发生于欧洲,是李约瑟之谜的重要部分。本文将之归于地理禀赋。宋朝的地理禀赋条件对农本社会的自我延续最为不利。却反以城市工商业和民间海外贸易的繁荣,以及技术创新的频繁著称于世。元朝后中国疆域相对人口获得周期性的扩大,反使中国周期性地向农本社会倒退。自此,中国失去了本土性科学革命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个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也是个以古代四大发明而著称的国家。李约瑟曾经在《中国科技史》中列举了中国古代有26项发明闻名于世,但近代以后科技就开始衰落。到1949年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技术差距已经很大。建国以后,我国的科技发展进入一个转折期,但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历尽坎坷至今仍与先进国家保持较大的差距。其中的原因很多,本文仅从非技术的角度对我国近年技术创新的滞后原因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千年之前,四大发明在中国诞生;百年之前,蒸汽机却被别国发明.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很难理解:一个曾经在科技文明上遥遥领先的国家,怎会"下落"得如此之快?  相似文献   

11.
为何科学革命只发生于欧洲,是李约瑟之谜的重要部分.该文将之归于地理禀赋.宋朝的地理禀赋条件对农本社会的自我延续最为不利,却反以城市工商业和民间海外贸易的繁荣,以及技术创新的频繁著称于世.元朝后中国疆域相对人口获得周期性的扩大,反使中国周期性地向农本社会倒退.自此,中国失去了本土性科学革命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为何科学革命只发生于欧洲,是李约瑟之谜的重要部分.该文将之归于地理禀赋.宋朝的地理禀赋条件对农本社会的自我延续最为不利,却反以城市工商业和民间海外贸易的繁荣,以及技术创新的频繁著称于世.元朝后中国疆域相对人口获得周期性的扩大,反使中国周期性地向农本社会倒退.自此,中国失去了本土性科学革命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高水平陷阱——李约瑟之谜再考察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从经济的角度重新考察了李约瑟之谜。通过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本文证明 ,初始人口 资源禀赋的差异是造成中国和西欧在 1 8世纪之后的文明分岔的原因。这一理论和伊懋可的高水平陷阱学说是一致的。本文纠正了伊懋可学说中的逻辑错误 ,并发现了形成高水平陷阱的两个重要前提 ,即工业中存在规模经济以及人口增长符合马尔萨斯原理。  相似文献   

14.
李约瑟之谜的思考和探讨--系统动力学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立鑫 《财经研究》2005,31(7):51-59,70
对李约瑟之谜的已有解释分为工商业畸型论、政经制度缺陷论、文化约束论、人口土地比率决定论、不可逆演化论等五大类.文章认为,要进一步解释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根源,探索范围就不能只局限于在社会系统内部,而是要追溯到自然约束条件的特殊性,这其中尤其要深入探索特殊的自然约束条件下特定社会发展形态形成的深层的系统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5.
以“双创”驱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处于关键期,支持我国农业经济长期发展的人口禀赋、投资禀赋及自然资源禀赋等条件均发生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在增强科技驱动力的同时,积极发挥文化生产力的"引擎"作用。文化的核心是创意,科技发展的核心是创新。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简称"双创")的耦合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路径。因此,应从文化生态构建、创意人才培养、风险规避、组织化建设、制度创新等方面,对"双创"驱动路径进行"顶层设计",以在统筹全国各地创意农业发展的较高层次上,寻求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系列创新行为。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皮建才博士在《李约瑟之谜的解释:我们到底站在哪里?》一文中,对我们的文章《海外白银、初始制度条件与东方世界的停滞———关于晚明中国何以“错过”经济起飞历史机遇的猜想》(张宇燕、高程,2005)提出了几点商榷意见。首先,我们对作者表示感谢,因为批评与回应,或更一般地讲猜测与反驳,往往是知识积累与演化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针对作者在文中提出的几个问题,我们也希望在此尽量给予解答和说明。皮博士和我们的关注点基本相同,都是从解答李约瑟命题入手,去思考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问题。李约瑟命题,即为什么现代工业革命没有起源于在历…  相似文献   

17.
常识上的关于古代中西科技发展水平的观点值得商榷。李约瑟式的重大科技成果累积的比较研究方法存在着指标选取和权重设计随意性的不足以及生硬撮合科学和技术的关系的偏颇。立意在先的编史学立场,使得李约瑟式的比较难以客观公正,从而可能扭曲历史的真相。即使是基于"李约瑟难题"的背景来考虑,其研究方法也有着片面重视科技成果量的统计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质"的考量,以及在比较对象选取上的逻辑矛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单丽 《经济研究导刊》2011,(33):199-201
文化创意产业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模范路科技创新园区作为国内最具资源禀赋的创新基地之一,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广阔。从模范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入题,介绍几个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情况,列举了模范路科教资源、高层人才、科技企业聚集等禀赋优势,并提出应从载体建设、培训建设、中介建设三个方面再次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献中对李约瑟之谜的解释可以分为"技术供给不足"和"技术需求不足"两个视角。将利益集团的偏好引入到现存的分析框架,尝试从技术抵制的视角对中西方在近代的"大分流"来做一个解释。虽然西方在近代科技革命发生之初也存在着广泛的技术抵制,但是其后一个较为自由的"思想市场"的形成,使得利益集团成为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社会剩余的受益者,从而使得他们成为新技术的"消费者"。而对比此时的东方中国,利益集团往往是新技术的"提供者",当合理的预期到新技术的出现对其潜在的收益造成损害时,将会对新技术进行抵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经济特征和产业组织模式特征的分析入手,探讨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产业组织模式的影响,从政府职能定位、产业结构政策、反垄断政策、竞争政策、审批政策和补贴政策等方面阐述了促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产业政策体系。笔者认为,以分布式发散式新通信技术与社会化民主化新能源体系有效融合为本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使产业组织模式出现规模经济效应弱化、产业集中度和规模起点降低、市场进入壁垒下降、中小企业优势显现、可竞争市场结构形成等特征,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驱使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由大规模标准化制造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转变,并推动垂直结构、中央集权的组织模式向扁平化、社会化和竞合化的网络状组织模式转换,而传统能源结构与能源体制下所形成的垄断行业既得利益集团,很有可能阻碍或延缓第三次工业革命和产业组织模式转型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