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代的图甲制,作为一种用于登记户籍和征纳赋税的制度,是由明代的里甲制衍变过来的。在广东,一直至民国初年,它都是一种相当重要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一制度虽是明代里甲制的延续,但从内容到功能都与明代里甲制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从一个侧面反映着明清时期地方社会结构的变动。在《明清珠江三角洲地区里甲制中“户”的衍变》一文中,  相似文献   

2.
明代里甲制度引起中外明史研究家的关注,学者们对它的建制、作用与性质等问题,作了大量研究。但是,由于受资料限制,迄今还缺乏对它作典型剖析。叶春及《惠安政书》为我们展示明代里甲制度,尤其是明中叶里甲组织的典型。本文就是以该书为依据,对明中叶惠安县里甲状况作肤浅剖析。 一 众所周知,明代里甲制度是按照一百一十户为单位建立起来的,每里十户里长,百户甲首。《明实录》洪武十四年正月载: “是月命天下郡县编赋役黄册。其法以一百一十户为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十人为之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十人,管摄一里之事。城中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都。凡十年一周,先后则各以丁粮多寡为次。每里编为一册,册之首总为一图。其里中鳏寡孤独不任者,则带管于百一十户之外,而列于图后,名曰畸零……”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徽州境内保甲制的推行得到了当地宗族等社会组织的支持.徽商是封建国家和徽州宗族中的重要一员,他们对于保甲差役承充的态度,受到封建官府和所在宗族的影响,亦多持配合态度.为换取经商所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徽商及所在宗族多实行雇人承充保甲差役的办法,徽商则需承担相关费用,以尽自己服役的义务.徽商还常应宗族要求,捐资设立“保甲银”,以津贴保甲差役等开销.徽商配合保甲差役承充的举动,对于明清时期徽州境内保甲组织各类职能的有效发挥以及徽州境内社会、经济秩序的有效维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明清时期乡村组织与保甲制、里甲与保甲、保甲与团练之间的关系 ,揭示了明清时期基层组织发展变化的基本轨迹。  相似文献   

5.
明朝的赋役黄册制度 ,因外国白银的输入而产生一条鞭法的改革 ,使政府统治农村社会的模式 ,由束缚人身的户役制度走向摊丁入地的货币税制度。但是 ,在商业方面 ,明朝政府以里甲制控制商人的模式 ,不单没有因为白银的涌入而放松 ,反而有所强化。京师各仓场库局的商人 ,和盐政开中法下的边商内商 ,都如同里甲制下的百姓—样 ,被政府以户口登记的形式束缚人身 ,强制服役。而万历四十五年 (1 61 7)在两淮盐政制度中形成的纲法组织 ,和定期编审户口、制定徭役的里甲制 ,在理念上和操作上 ,也无分别 ,因此 ,纲法可以说是里甲制在商业上的实践 ,是商业里甲制。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是里甲制向图甲制的转承时期,也是中国赋役体制发生质变的重要过渡时期。本文从存留下来的浙江遂安、徽州祁门两县的赋役册、实征册入手,以该地区“户”的演变为视角,观察户与其上的里甲、家庭与其下的丁口之间关系变化,以此考察浙皖丘陵地区赋役制度的整合。浙皖丘陵地区,从明初至嘉靖年间,户既是赋役承纳主体,也是赋役评定客体。到了明代末期,户仍是赋役承纳主体,赋役评定客体的功能已经减弱。顺治年间户的含义与明末基本相同。康熙年间,是户的含义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户双重身份基本瓦解。  相似文献   

7.
宋元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社会组织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镇作为社会的、经济的及地理的实体,是在宋元之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大量涌现于江南农村的。随着江南市镇社会经济的兴起与繁荣,其内部的社会组织也经历了一个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本文拟就宋元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社会组织的三种主要类型,即市镇政权组织、宗族组织以及帮行组织的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及其对市镇社会经济的影响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8.
笔者曾在《清代前期福建地域间基层社会整合组织的比较研究》中指出:福建家族组织的发展“除了与中原文化传统有关外,更与当时福建各不同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联。”①本文则旨在探讨“外患纷起”与明清时期福建家族组织建设之间的关系。一、政府政策、官员与家族建设明政府的海禁政策是明统治者较多地从政治考虑而制定的政策,也体出了传统农业思维的深刻影响。他们把维持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作为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对于海禁政策,各不同阶层各不同人等各有自己的认识。即使是位尊九五的皇帝也不是同一个面…  相似文献   

9.
明代北京内府与各衙门使用着大量杂役 ,其应役方式分为两种 :一种是抑配一些人户承当某种特定的役 ,并将这些人户编入特殊的户籍册 ,当役者一般都要长期甚至世代承充 ;另一种是由府州县从人丁事产相应的人户中点差 ,并应按规定的年限重新审编和更替。杂役户可享受一定数量的优免待遇 ,所以有不少民户投充杂役户 ,以逃避日益繁重的差役。明代中叶开始 ,各种杂役项目陆续改为折银输纳 ,许多杂役户也纳入均徭审编范围 ,两种应役方式的区别趋于模糊化  相似文献   

10.
明代赣南的移民运动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两代是外来移民入迁赣南地区的主要历史时期,也是赣南客家社会文化形成的关健历 史 时期。因此,研究明清时期赣南的移民运动,有助于我们对赣南客家社会文化的形成及其历 史内涵作出切合实际的解释。以往关于赣南地区移民的研究,往往侧重于清代的移民,而对 明代的移民只作简略的论述,以致赣南客家的早期历史不明晰。①这便是赣南客家社会文 化 未能得到全面解释的重要原因所在。事实上,无论就其移民规模、抑或是对赣南的历史影响 ,明代的移民都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拟着重探讨明代赣南地区移民的具体来源、方式与分布 特征,以期廓…  相似文献   

11.
拙作《论明清时期福建家族内义田的发展及其社会背景》论述了明清福建义田发展的大体情形,并指出义田有超出家族发展的趋向。本文拟从乡治角度分析清代福建义田发展的社会原因以及义田发展对清代福建乡治的影响。 一、清代福建义田发展的社会原因 清代福建义田的来源广泛,包括了官捐、义民捐、商捐、诸生捐、僧捐和义节之妇捐等,其中,商捐又成为这一时期义田发展的显著特点。许多人由贫致富而纷纷兴办义田,成为当时时尚之所趋,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2.
明代徭役制度极其复杂,史书记载含混不清。如《明史》卷七八《食货志》二: “役法定於洪武元年,田一顷出丁夫一人,不及顷者以他田足之,名 曰均工夫。……迨造黄册成,以一百十户为一里,里分十甲,曰里甲。以上中下户为三等,五岁均役,十岁一更造。一岁中诸色杂目,应役者编第均之,银力从所便,曰均徭。他杂役曰杂泛。” 这段话容易使人理解作:洪武元年制定的役法,就是均工夫。迨黄册编成,役才分成三类:里甲、均徭和杂泛。如此概括明初徭役制度,显然欠精确。第一,均徭法创行于正统年间。洪武十四年黄册编成后一段时间,均徭法尚未出现。第二,杂役和均工夫同时建立,并非前者出现於后者消失之后,而且杂役、均工夫、黄册、里甲、户等之间的关系也较复杂。本文所要叙述的,就是上述二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明清江西农村社区中的会──以乐安县流坑村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民间的会社组织发生于战国两汉,此后不断发展,至明清则蔚为大观。明清时期城乡间形形色色的会社,使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组织体系更加复杂化,并在社会运行和演进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自己的影响。但学术界对明清会社组织的研究,看来还不够充分。这方面较突出的表现之一是,相对于城镇地区的行会、商会等会社的研究,对乡村地区会社组织的探讨一直比较缺乏。我国学术界历来对经济、宗族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十分关注,已有大量的论述,两相比照,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为数不多的涉及明清会社的著述中,对会的探讨较多地属于描…  相似文献   

14.
人口增长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历代经济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也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收集和梳理国内外大量学术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多维的观察视角,对已有的发现和争议进行了系统的述评,并着重分析了明清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对人地关系、劳动生产率以及劳动力结构的影响,进而试图解释明清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 西凉建初十二年敦煌西宕乡高昌里兵、吏户籍考释 西凉建初十二年(416)正月敦煌县西宕乡高昌里籍是迄今为止敦煌发现的最早的户籍残卷,因而特别引人注目。关于该户籍的性质,史学界意见不一。陈垣先生与池田温先生认为该户籍是一般民户的户籍。浜口重国先生则认为该件是十六国时期西凉的兵户籍。 笔者以为,此件性质的判明,对十六国时期西北地方政权历史的研究,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果这是一件民籍,那就表明当时兵、民合籍,民户兵役负担特重,大约每二户出一吏、卒,不仅青壮年应服兵役,甚至连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也要服役。由此还可  相似文献   

16.
清代闽浙赣皖的棚民经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棚民又称山棚,这一名词虽然在唐代就已出现,但它成为社会问题的却是在明清时期。“棚民”,从字面上看,是棚居之民,或者在山中棚居之人。但是,棚民的前身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他们在原籍处于国家户籍管辖之下,对国家承担法定的义务,同时也有合法的居住、生产和接受文化教育等权利。他们离开原籍来到了异土他乡,脱离了国家户籍的管辖,摆脱了对国家承担的法定义务,在不甚合法的情况下搭盖简单的草棚借以栖居,又不甚合法地佃租土地,或以其他手段谋求生业。这就促使封建政府想方设法地将棚民置于自己的管理之下,由此形成了对棚民的一系列政策。因此,从编户齐民的角度来看,他们又不同于一般的编户齐民,是一批处于特殊的法律地位上的人们。  相似文献   

17.
明代赋役改革导致徭役折银定额化,但里甲役仍需亲身承担,是一项不确定的负担。针对不同负担,编户发展出不同应役方式,在家族组织不同层次上订立共同应役合同或者委托承揽契约,通过多层次复合性应对策略分散了风险、减轻了官方改革残余的徭役负担不确定性对生活的影响。应对策略所遵循的明晰权责、细化收益风险分担的原则显示出户内赋役应对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很强"可计算性"的契约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近代家族联号企业作为中间性组织的一种,其组织结构在一体化进程中又有着分体化倾向,家族权威的管理是导致分体化倾向的重要原因,同时造成了联号企业组织结构的不稳定。文章还探讨了近代家族联号企业组织演变的趋势,得出近代家族联号企业是否趋向于企业集团不是判断其是否成功的标准,而应以其是否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作为评价标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黄册制度是有关明代户籍与赋役之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关于它的起始,一般多据清修《明史》所言,持洪武十四年(138年)说,似成定论。然而,在明人的有关记载和契约文书之中,提及黄册是以洪武四年(1371年)为始的。明代黄册制度之起源,实应追溯到洪武初年实行的小黄册之法和户帖制度。一黄册名称由来明代户籍与赋役的基本册籍,何以称之为“黄册”?《明史·食货志》说:“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了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中古社会一度活跃和有影响的少数族汉化士族家族之一 ,源氏家族得姓于北魏初年 ,形成发展于北魏北齐 ,鼎盛于唐前期开元天宝年间 ,唐中期以后渐沉寂于政治社会 ,其兴衰发展过程与魏晋隋唐士族政治社会运动总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致。汉化比较彻底 ,专长法律的家学门风传统 ,以及世代以官为业城市化的生活方式 ,是源氏家族具有的三个主要的文化个性特点。形成这样的文化个性特点 ,是晋唐士族政治条件下其家族世代如一价值取向选择的结果。而具有这样的文化个性特点 ,也是源氏家族主体成员能够连续十多代人保持在社会上层的生活圈子里、官场上历时较为久远的重要原因之一。源氏家族的衰落与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动的因素以及家族成员自身价值取向变化的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作用有关。政治上没能适应科举制的发展 ,经济上出现置办经营别业寄庄的地方化趋势 ,生活观念和方式由此逐渐发生变化 ,是导致家族走向政治衰落的主要原因。宋元明清时期源氏后裔离开中心城市散居地方 ,姓氏人口不发展。间或有人参加科举 ,出来做官 ,但多数时间是沉默在地方县乡社会过着平凡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