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2 毫秒
1.
土壤碳汇功能与农户耕作行为演变激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薇 《技术经济》2009,28(3):45-49
本文研究了农业土壤碳汇所具有的经济潜力将对中国农户耕作行为产生的影响。通过建立农户耕作行为方式选择模型和土壤碳汇激励模型,分析了农户采用不同农业耕作行为方式的经济过程,探讨了碳交易机制对农户行为方式改变的影响。研究得出:土壤碳汇功能可以帮助农户增加自身收入、减少贫困,从而带来减少大气中CO2气体含量、缓减温室效应、提升土壤肥力等保护环境的正外部效益。  相似文献   

2.
为了广泛听取读者意见,进一步办好《江南论坛》这本区域性、综合性省级理论月刊,2002年12月17日,《江南论坛》杂志社和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在常州联合召开了《江南论坛》常州地区读者座谈会。座谈会首先由《江南论坛》社长总编辑兼黄胜平同志介绍了刊物发展过程。他说:《江南论坛》作为长三角七个重要城市党委宣传部门联合主办的一份区域性、综合性的理论月刊,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党刊姓“党”,因而必须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经验,尤其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近几年来,《江南论坛》全力抓…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在南方丘陵地区,土地抛荒的状况屡见不鲜,大片稻田总有 几块长满杂草无人耕作的“ 瘌痢田”夹杂其中,尤其是丘陵地区耕作条件较差的冷僵田、高岸田、偏远田等易涝易旱、肥力低下的田地抛荒比率就更大。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激活土地和生产劳动力两大要素,认真落实朱鎔基总理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关于“在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激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改革”的指示精神,宜春市从1997年开始进行了有益探索。 回出来酌“厦租间包”皿空;霓清影式 江西宜春市地处…  相似文献   

4.
当一册封面为蓝天白云背景下以东方明珠塔和金茂大厦等建筑群为标志的上海浦东画面的2003年第一期《江南论坛》端放在我的办公桌上之时,我的心不禁为之怦然,——我们的《江南论坛》复刊已经整十个年头了。前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若以论坛复刊十年而言,它仅是一棵“小树”,但追溯它诞生于上个世纪抗战烽火的三十年代,那么它该是一棵风华正茂的“青壮之树”。确切应该这样说,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江南论坛》,是一棵根深叶茂、生机无限的大树。余生也晚,没能赶上抗战的峥嵘岁月,却有幸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程,尤其有幸经历了…  相似文献   

5.
遏止全球土壤退化刻不容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是万物之源,几乎陆地上所有动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土壤。对于人类而言,土壤更是至关重要,人类95%的食物来源于土壤,可以说,保护土壤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然而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科学的农业耕作方式以及无节制的污染排放,已经导致全球土壤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土壤退化、污染问题日趋严重。2020年1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了全球首篇关于全球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土壤退化是与全球气候变暖、地表环境破坏同等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值得关注的是,土壤中储存着大量的二氧化碳,土壤退化将加速全球气候变暖。因此,人们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遏止全球土壤退化,加快土壤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相似文献   

6.
陈宇  潘超  肖逸 《技术经济》2019,35(8):124
元代王祯《农书》是中国重要农业典籍,其四库本相对于其他版本图像信息更为全面丰富,生动地记录了传统农具及相关生产技术状况,并反映出了当时的农业景观信息。选用《农书·农器图谱》中人、物、环境信息相对全面翔实的图像作为主要研究依据,对其进行分类与总结,描绘并探讨土地利用、农田水利、农作物种植、农村生活等方面的景观信息,再现古朴宁静的田园风貌,并由此揭示古人在农业活动中的技术发明和农业景观形态。这不仅可以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也对当今的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景观建设带来一定的思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7.
一今年是《江南论坛》复刊10周年。《江南论坛》的前身是创办于1939年的《江南》半月刊,是由中国共产党东路特委以无锡各界联合会名义在无锡梅村综合性政治理论刊物。那时,正值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在叶飞、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领导之下,为完成坚持抗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发展、巩固苏南地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等任务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在抗战时期革命出版史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一页”。1993年,沉寂多年的《江南》半月刊在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将军和一些新四…  相似文献   

8.
“微雨夜来歇,江南春色回。”在这一元伊始,百业图新时节,《江南论坛》踏着时代的节拍,奏响了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联办的序曲,成为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共同的理论园地。值此新年到来之际,本刊谨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江南论坛》工作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9.
《江南论坛》2004,(6):50-50
《江南论坛》的同志们:你们好选欣闻贵刊公开发行10周年,特向你们致以热烈的祝贺选《江南论坛》的前身《江南》半月刊在抗战烽火中诞生,当年,作为党的重要舆论阵地之一,它为动员和鼓舞江南民众奋起抗日,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江南论坛》复刊并公开发行以来,坚持“以经济理论为主,以应用理论为主,以江南地方特色为主”的办刊方针,积极总结、研究、宣传江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验,以丰富的内容、精美的形式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奉献给读者,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同时,还闯出了一条市场经…  相似文献   

10.
福建“地狭人稠”,始于宋代。时为耕地不足,住在沿海的人们已向滩涂要地,从事今天四大平原的围垦与建设。,“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垦荒规模最大。住在山区的人们也为温饱“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层山之颠苟可真人力,未有寻丈之地不丘而为田。  相似文献   

11.
一、倭五王与江南政权江南的水稻生产方式,早在史前时期就已漂洋过海传到日本。大致知其途径是经朝鲜半岛,或沿琉球岛,然后直接渡过东中国海,这些也是后来一直到隋唐期间日本与江南的来往通道。但其具体证据由于缺乏文献记载而难以确认。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曾经深刻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毕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重教条与经验,轻理论探索,理论思维的欠缺与失误使中国现代化一波三折。在不清除意识形态障碍,现代化大业就无法前进,民营经济就无法发展的历史关头,江南学派应运而生,并顽强地推动民营经济在曲折中发展。今天,民营经济要取得突破性发展,深切呼唤健全、完善“中国人自己的理论思维”(顾准,1972),深切呼唤江南学派重现青春活力,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1.北方佃农的耕作习惯 清朝北方佃农常有被田主撤佃夺耕的危险,往往不愿改良土地。在旗地上,“小民欲治良田,必积二、三年之苦工,深耕易耨,加以粪治、田甫就熟……遂添租挖种矣。”嘉庆五年,户部奏言:“数年以来,旗人及内府庄头撤地另佃者实属不少”。在一般的出租民田上,土地所有者更是:“为了增加地租,往往夺田另佃,挑动新佃与旧佃冲突,自己坐收渔人之利。”因而,北方佃户大多以广种多佃为宗旨,结果土地变得日益贫瘠。  相似文献   

14.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这首诗早已脍炙人口。江南风景优美,物产富饶,有如人间天堂,多少文人骚客挥毫咏叹,留下了绚丽的篇章。迄今,“江南”仍被广泛运用,然而,溯源历史,江南作为地理概念的出现与演变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传统“江南”概念及江东、江左 所谓传统的“江南”概念,是指人们观念中约定俗成所指的某一地理区域概念,它与历史上作为行政区划的“江南”相比较,最大的区别是不存在严格的地理分界线,并且,其所指区域范围又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 根据现有史料分析,传统的“江南”概念出现在春秋战国。《左传》云:“昭公三年(公元前539年)……十月,郑伯如楚,子产相楚,子享之赋,即享,子产乃具田,备王以田江南之梦”,“四年(公元前538年)春,王许男如楚,楚子止之,遂止。郑伯复田江南,许男与焉”。这二则史料均提到郑伯田江南之事。  相似文献   

15.
宋代福建的农业,已和吴越、蜀等先进地区并驾齐驱:“东南诸郡,饶实繁盛,”“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的记载就是一个根据。其实,就福建而言,各个区域的农业生产发展是不平衡的,山区农业的发展虽有其特点与进步,但仍难与两浙平原地区相比较。沿海平原地区则是福建农业发展最快的地区,在许多方面与两浙有共同之处,它也代表当时中国农业经济的先进水平。 (一) 宋代福建路包括一府五州二军,沿海地区指福州、泉州漳州和兴化军四地,被称为“下四州”,《宋史·地理志》载其地共有二十六县,濒海者为十六县,本文所论,即以地为主。沿海地理形势的特点,正如《三山志》概括的那样:“福、兴化、泉、漳、于一道为控带山海之国”,负山滨海是其主要特征。所负之山,大多先是丘陵,土壤为岩石风化而成的红土,继而山岳,多属高峻,“穷崖绝岭”。这就孕育了众多的河流,闽江、木兰溪、晋江、九龙江分别横贯四州,泥沙的沉积,逐渐形成了大片沃野,这里土壤粗松肥沃,适宜于耕作,在宋代以前就多被垦种,至宋代,这样造田过程还在进行,  相似文献   

16.
江南传统建筑特色与文化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抒 《江南论坛》2008,(12):60-62
江南景色一向为人们所倾倒,她那种典雅而不失庄重、个性而不失沉稳的气质更是动人。在众多美景中,江南传统建筑群落就像一幅幅美妙的立体画展现在人们面前。“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户户临水、家家枕河”,作为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集居形态,江南街巷、院落、桥梁、民居等元素记载了历史,也传承了江南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相似文献   

17.
汉代不同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有别。就一个普通农民的年均粮食生产而言,当时南方人均垦田23小亩,亩产量1.37石,总产量32石;中部人均垦田30小亩,亩产量1.5石,总产量45石;西、北部屯田卒人均垦田74小亩,亩产量0.4石,总产量29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  相似文献   

18.
明代江南的争田问题——以嘉兴府嘉、秀、善三县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明代后期以嘉兴府所属嘉兴、秀水、嘉善三县为代表的争田事件,在江南地区影响很大,其中以嘉善县的“民本”、“揭帖”、“上疏”等为表征的“夺田”最为著名。①但相关研究,除了日本学者川胜守的《浙江嘉兴府的嵌田问题》外,却无一涉及。②川胜守重于从嵌田事  相似文献   

19.
徽文化与“新江南文化”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徽文化融入“新江南文化”,一方面为“新江南文化”贡献新动能,另一方面带动了安徽文化的整体发展。通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齐心打造“新江南文化”生态、坚持区域文化共建共享、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加强区域学术文化研讨、深化文化与旅游的双向融合等途径,实现徽文化与“新江南文化”的融合创新发展,共同打造长三角区域文化“美美与共”的生动局面,共建长三角区域人们的精神家园,共谱新时代长三角文化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20.
“江南style”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被称之为“亚文化的逆袭”。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文本分析法和表演行动分析法研究“江南style”究竟有何魅力能够为全世界受众所认同,是很有意义的。“江南style”的产生,由于在两极分化、去中心化和地方化的全球化背景下,存在文化混杂与文化普遍无根性,需要文化认同。对“江南style”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发现“江南style”不仅体现了当下全球文化的混杂性、契合了普遍存在的自嘲心理,而且多媒体传播技术也推进了“江南style”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江南style”的成功经验,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