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是加快草原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研究以宁夏7个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主要县区为调查对象,对首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补奖政策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存在补奖标准不能满足牧民需求、禁牧政策缺乏灵活性、草原监管执法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建立补奖标准增长机制,实施差别化补奖标准,探索草原禁、休、轮制度,促进草原可持续发展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草地退化严重威胁我国的生态安全。"生态奖补"机制作为实施草原新政的主要措施,能否起到恢复草原生态的作用?基于2012年锡林郭勒盟调研所得到的224份牧户问卷调查和2013年对呼伦贝尔市牧户和有关部门进行的开放式访谈,文章从补偿对象、补偿方式以及补偿标准三个方面对"生态奖补"政策在牧户层面的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并从补偿对象、补偿方式、载畜量标准以及补偿标准四个方面研究牧民对当前"生态奖补"政策的偏好。研究发现,在"生态奖补"政策的实施中存在补偿对象单一,部分地区补偿金不能按时按量发放,以及载畜量标准制定与牧民意愿不相符等,这使得"生态奖补"政策难以为牧户自觉保护草原提供有效激励。  相似文献   

3.
自2011年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的各项政策措施以来,从政府公布的宏观层面信息来看,政策实施已经带来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但一些学者和政府部门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地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草原生态补偿标准问题,政策持续性问题,政策过分简单化、缺乏动态调整机制,监管力度小等问题。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一期项目即将结束时,选取了内蒙古西部乌拉特后旗进行实证研究,对生态奖补政策在方案选择、实施效果和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梳理,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完善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结合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的实地调研情况,首先定量分析三地区牧民的差异性,对比分析出各差异对不同地区的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其次建立计量模型,定性分析出各影响因素对不同地区牧民满意度的具体影响程度;最后,根据不同地区影响因素的差异性提出各地区相对应的草原生态补偿方式。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应动态确定合理载畜量以及实施贷款优惠政策对牧民进行补偿;中部地区应给予牧民相应的舍饲技术培训,转变养殖模式,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宣传,提高牧民保护草原思想意识;西部地区应给予牧民饲草料价格补贴,将饲草料基地、棚圈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并入补偿的范围,同时加强牧民的执业技能培训,拓宽牧民的就业选择,增加牧民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5.
生态补偿是近年来推出的生态经济政策。民众参与生态补偿的意愿是政策实施的关键之一,为阻止川西北草原沙化的扩散,当地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瓦切镇99%以上人口都是藏族,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通过在瓦切镇的调查,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建立模型,得出影响瓦切镇牧民参与生态补偿意愿的主要因素为养殖牦牛规模、藏文化中对植被环境保护的生态观念、生产方式、对过度放牧的认知、是否了解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含义以及是否愿意改变现有的家庭产业。说明除经济因素以外,藏文化因素和社会认知情况也影响了牧民参与生态补偿政策的意愿。该研究完善了现有生态补偿机制,为制定生态补偿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草原生态环境与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完善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并且实现牧民持续增收和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但是由于现行政策执行时间较短,对政策实施效果缺乏全面深入地研究。该文通过对内蒙古等6省区牧户调研数据,就不同区域内牧户对现行的草原生态保护及相关补贴政策的认知情况、评价情况以及政策实施后牧户的养殖困难和政策期望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韩柱 《现代经济信息》2012,(17):196-198
牧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1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对牧区工作做出重要决策和部署,并加大了支持力度。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全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牧区生态建设大规模展开,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逐步转变,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牧区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草原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遏制,草原畜牧业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生态环境保护与牧区经济发展不协调,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遍滞后等问题。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建立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是实现我国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农村牧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揭示牧区经济滞后根源和导致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遍滞后因素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并提出了保障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恢复草原植被而转移出来的牧民能否顺利生产、生活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话题。本文在综合一些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探讨草原牧区生态移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并以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收缩转移战略为例分析了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实施草原牧区生态移民政策值得注意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前,草原生态治理中的资本化运营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广泛实施更为外来资本的进入创造了条件。生态资本化运营趋势有助于使人们认识到草原生态资源的稀缺性,但也会容易割裂生态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凸显牧民生计脆弱性,削弱基层社区的公共性,容易引发草原的掠夺式经营。在草原生态资本化运营过程中,要矫正"资本化自然"的认识误区,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监管职能、社会资本制衡机制和牧民主体能动作用,有效规避草原生态资本化运营的上述意外后果。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意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巩芳  王芳  长青  刘鑫 《经济地理》2011,31(1):144-148
草原生态补偿意愿是确定草原生态补偿标准的重要参考,理论上补偿意愿包括补偿主体的支付意愿和补偿对象的受偿意愿。利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研究补偿主体的支付意愿和补偿对象的受偿意愿。通过采用SPSS软件中的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得出如下结论:内蒙古地区居民对草原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是23.10元/hm2.年;内蒙古草原牧区牧民的受偿意愿是1 944.75/hm2.年。影响支付意愿的因素主要是被访者的受教育程度(即学历水平)、对草原生态环境的认知程度和家庭人口;影响受偿意愿的因素主要是牲畜饲养方式和牧民居住地距离旗政府所在地的距离。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草原牧区390户牧民数据的统计分析,对牧区牧民的生产、生活特征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利用相关数据,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影响牧民生态建设投资的重要因素,从而得出搞好草原生态建设,必须生态建设与牧民增收一起抓,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一直备受世界各国关注。近些年,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草原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县)为例,对其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为探索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人们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价值的认识普遍局限于饲养家畜的功能。文章认为,我国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巨大、多维度的价值,如经济、政治和文化价值。正因为此,政府应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重新反思草原的城镇化、工业化政策,正确认识土著牧民的历史贡献;重新调整中央政府与草原牧区的利益分配关系,加大中央财政向草原生态环境的投入力度,提高资源税税率。  相似文献   

14.
草地流转在协调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生计提升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是深化草地制度改革、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纽带。然而不断出现的草地流转风险,对牧民生计和草地生态均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健全草地流转市场体系、完善草场资源管理对降低风险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归纳演绎法,通过借鉴、比较农地流转经验,提出从生态保护和牧民生计两个方面推动草地流转市场建设,即一方面要降低草地流转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如失地失业、经营规模不稳定,保障牧民生计发展;另一方面要明确流转主体间草地生态保护责任,保障流转草地生态环境不退化。对此,结合草原畜牧业经营特征,提出双重保障型草地市场流转的改革思路,构建牧民生存发展和草地生态保护的双重保障体系,促进牧区经济发展、提高牧民收入、落实牧区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达茂旗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牧区生态移民政策的排斥性是造成牧民移民后经济收入少、政治参与度低、社会融入难、文化堕距大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些适应困境,文章认为生态移民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牧区、牧业、牧民的特点,促进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以及由中小学布局调整导致的牧民子女进城读书和就此引起的“陪读”迁移,已经或正在对牧区居民(牧民)家庭经济、家庭结构、婚姻关系、文化传承等日常生活和他们所从事的草原畜牧业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为此必须构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提倡牧民自主迁移、优化牧区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建立牧民子女就学转移的鼓励机制、为牧民顺利渡过调整过渡期提供保障、发挥畜牧业内部潜力,促进牧民就地转移、建立牧区人口准入制度,减轻牧区人口压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各类人才奖补政策,开启“抢人大战”。通过对地方人才奖补政策现状的梳理发现:政策数量众多,但法律效力低下,导致人才争夺加剧;政策形式多样,但奖补界限模糊,导致税法地位不清;地方人才奖补支出较大,效果显著,但地方政府可能滥用公共财产权。人才奖补直接涉及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因此,运用财税法定、财税中性和公共财产权等财税法理论工具,对地方人才奖补政策进行合法性考察、正当性审查和有效性评估。最后指出,从遵循财税法定、体现财税中性和贯彻公共财产3个方面规范地方人才奖补政策,通过财税法治之路迈向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近年来草原生态建设和生态补奖机制的建立实施以来,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总体上牧区仍是我国经济、生态、民生、安全的“脆弱区”.本文以内蒙古为例,考察了牧区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方面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分析了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化解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政策效果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学校实施的"奖贷助补减"学生资助政策,对于解决我国高校贫困学生的就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分析新资助政策体系产生的效果评价标准入手,对新资助政策体系的政策效果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评价,以资助实践的经验为依据,分析了新资助政策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草原生态补偿是促进农牧民增收和草原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该机制的建立,从制度上可以保证农牧民的生计,从行为上可以引导农牧民调整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草原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草原生态补偿应落实好草原承包制度,要充分考虑到合理载畜量,在补偿方面以草畜平衡、管护、燃料替代等方面为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态补偿制度体系。草原生态补偿体系在完善过程中要重点抓好落实草原保护制度,加强后期保护工作力度;积极推行草畜平衡制度,严格控制载畜量,限制超载放牧,规范草地利用制度,保护草原天然植被;加大草原地区投资力度,保障草原地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草原监理机构,依法行政保护草原资源;强化牧民的草原环保意识及其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